专栏名称: 狐言论史
狐眼观文,狐言论史,游戏人间,无拘无形。但求良师,一日三省;但求益友,推腹置心。向广大朋友分享古今中外的文学大观,历史纵谈,大千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伊朗往事:宗教与世俗势力的角力 ·  昨天  
济南时报  ·  济南有重要发现,多张现场照片传出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历史与AI的距离|看·见——图像、AI与人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狐言论史

金庸小说的诞生,竟源自一场被当代人笑掉大牙的比武

狐言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12-10 23:58

正文

金庸先生之武侠小说,和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武术一直密切相关。新派武侠小说诞生的大事件,便是1954年1月17日,南下旅居香港的吴氏太极拳宗师 吴公仪 ,在澳门迎战白鹤拳派掌门 陈克夫 ,此战后来被称为“ 澳门龙虎斗 ”。

这场公开比武观者甚众,轰动一时,当时香港澳门的多加报刊也大肆渲染。《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因此向朋友紧急约稿,在比武之后的第三天,陈文统先生就以“ 梁羽生 ”为笔名,创作了他的处女作《龙虎斗京华》,在该报连载发表,大受欢迎。不久后,受其影响,罗孚和梁羽生的朋友查良镛,也以“ 金庸 ”为笔名,开始了第一部作 品《书剑恩仇录》 的创作。

金庸(年轻)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世界的 太极拳 ,也可以说是今天脍炙人口的众多新派武侠小说,包括其最杰出代表,金庸作品的催生剂之一。

太极拳分家支流众多,然而无论最早的陈式太极拳,还是著名的杨氏太极拳,以及其他吴氏、孙氏、武氏诸家,皆公认活跃在宋末、经历元朝,一直到明初的著名道人 张三丰 ,是太极拳的祖师爷。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

张三丰据说是龙虎山张天师后裔,生于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卒于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活了 212岁 。传说他身材魁伟,大耳圆目,相貌甚奇,不修边幅,衣着邋遢,因此又被称“张邋遢”。他在武当山广收门徒,授以道学和武技,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年逾150岁以上,依旧精神抖擞,举止等若壮年。

因此,明成祖 朱棣 将张三丰奉为神仙,多次派遣高官相召,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并以「 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长相思 」一诗赠之,表达自己的渴慕之情。

而张三丰始终避而不见,出游天下,遍历山野,最后仅留「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若有情。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答永乐皇帝并书》)一诗回赠。

求仙不得的朱棣,耗费上百万资财,组织三十万民夫,在武当山大修土木,为张三丰修建了九宫九观、七十二岩庙、三十六座庵堂。此后,明朝历任皇帝对张三丰的崇敬始终不减。

明成祖:朱棣

明英宗朱祁镇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加封张三丰“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加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加封张三丰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历史上的 张三丰精通拳术,曾单人独战数百贼寇,赤手空拳击杀百余人,余皆逃散。 (【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 )他创立了「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 」的内家拳拳理。

明末的 陈王廷( 1600年—1680年)集长拳大洪拳红拳等技法,以张三丰的内家拳理引导,创立了太极拳的固定拳法套路,也就是所谓“陈式太极拳”,奉张三丰为祖师。因此,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说法,并非作家虚构,而是对真实历史的演绎。

清朝建立后,陈氏太极高手不愿与之合作,隐居豫北温县陈家沟,父子兄弟传承武计,避世数百年。直到1825年,一代宗师 杨露禅 三下陈家沟,前后历时18年,拜师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学成太极拳独得之秘。

《太极宗师》杨露禅(剧中名:杨昱乾)

杨露禅回到家乡直隶广平府后,广授门徒,将太极拳事业深入推广,发扬光大,开创杨氏太极拳一派。后来的太极拳五大主要流派: 陈、杨、武、孙、吴 。杨氏则出于陈氏,武、孙、吴氏皆出于杨氏。所以当时武林中人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以记述此事。

金庸先生本人,和吴派太极高手、上文提到的“澳门龙虎斗”的主角之一,吴公仪的弟弟吴公藻交情非浅,据传还有师徒之谊,对于太极拳的历史源流自然极为熟悉。他在小说《飞狐外传》中称太极分南北二宗,北宗为直隶广平府太极门,南宗为浙江温州太极门,这自然是对真实历史的艺术加工。

直隶广平府,确实是太极拳史上的重要传承地域。一代传奇杨露禅是广平府人,开创杨式太极之后,传下了北京、广平两支。两支虽然都是正宗的杨式太极,但区别非常明显。广平府杨式太极讲究刚柔相济,强调实战,重视中架、小架的练习;北京的杨式太极则一味讲究“松”、“柔”,圈子放大了许多,动作也舒缓了许多,养生有余,实战不足,其中缘由也不难猜测。

正因为北京拜师的太极拳弟子,许多是满清的王公大臣,贝勒贵族,平素养尊处优,不耐艰苦,杨露禅才将太极拳的高难度功法套路尽数简化,形成了“ 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 ”的特点,因此风靡京津地区一时,也就是现代人通常最熟悉的、公园老大爷们练习的那种健身太极拳。

杨露禅大师号称有教无类,但按照武林规矩,最多亲传几个得意大弟子,其余的门徒,通常有大弟子代传。而杨门第二代弟子,正是杨露禅的次子 杨班侯 先生,他内心深处对满清非常痛恨。当时一群八旗子弟跟风拜在杨式太极门下,由杨班侯先生负责传授,于是杨班侯在传授时故意把架势改大,让这些旗人弟子学不到真功夫,同时在推手时毫不留情,动辄将旗人弟子摔得头破血流。

小半年下来,几百旗人弟子纷纷受不了,不来了,只有一个叫 全佑 的家伙还不死心,仍是天天跑来挨打。最后杨露禅老爷子自己实在过意不去了,总算破例教了这个全佑真功夫。这个挨打挨成正果的全佑,因为“事师最孝,学习笃诚”,深受杨露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一时称著京城。

全佑本姓乌佳哈拉氏,又称吴福氏,在辛亥革命,满清灭亡后,满人纷纷改了汉姓,全佑的儿子鉴泉则改姓为吴。

这个 吴鉴泉 就是吴氏太极门的开山祖师,也是吴公仪、吴公藻兄弟的亲爷爷。

金庸先生既然拜吴公藻为师,自己也算半个吴氏太极门人,尊杨氏广平府太极为北派太极正朔,自然无可厚非。而《飞狐外传》中 赵半山 所属的温州太极南宗,其真实历史原型正是河南温县赵家堡的“和氏太极”,或者根本就是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本宗。只是或有意或无意,才将温县转作了温州,生生把赵半山从河南人变成了浙江人。

“千臂如来”赵半山:

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言,万不能等同真实历史。杨露禅先生学得太极拳真传,广平府太极门兴,已是咸丰年间事。在《飞狐外传》的乾隆中叶时分,世上连杨氏太极都还没有,哪来的广平府太极呢?

太极拳向来为北方拳术大宗,在南方也并无太大影响力可言。南方的武林高手对于太极拳也大多不感冒。所谓太极南宗的“南”字,最多南到河南而已,绝不可能南到浙江温州去。否则南方的武林人物,非群起而攻之不可。就是本文篇首提到的这场“澳门龙虎斗”。

这场催化了新派武侠诞生的比斗,起因就是吴氏太极传人吴公仪南下开馆授徒,不容于南方武林,这才由白鹤派陈克夫作为代表,向吴氏太极挑战。两人为了各自门派的利益,先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拳脚相争,以决雌雄。

陈克夫其时三十出头,正当壮年,学兼鹤拳、西洋拳两家之长,拳力300磅,拳速每秒6拳,鹤拳中的“颤抖劲”更是练到了出神入化境界,确是南方武林的顶尖高手。吴公仪以年近花甲的高龄,慨然应战,且战而胜之,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吴氏太极后来风靡东南亚,也和这场比武颇有关系。

但是讽刺的是,几十年后,当年的比武录像终于公诸于众时,现代观者无不大呼上当,甚有人妄自菲薄,以此为据,声称中华传统武术皆是虚有其表,当真实战起来,比街头小混混尤为不如。

太极门吴公仪VS白鹤拳陈克夫,比武录像截图,不甚清晰:

这种说法,完全可以理解。实际上,笔者本人第一次看这场传说中的世纪大战的视频录像时,同样是笑得直不起腰来。两位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丝毫没有电视、电影中的高手风范,什么见招拆招,什么缠丝劲、颤抖劲,完全看不到。两位大师犹如不会丝毫武功的小学生,抡动双臂乱挥乱舞。

尤其是白鹤门的陈克夫,第一回合的一轮急攻,左脚踩着鹤拳门的七星步,右脚踏着西洋拳的蝴蝶步,而双手……赫然使的是幼儿园小朋友的独门秘传“ 王八拳 ”,而下场也跟众多小朋友一样,被对手一记直拳,打得鼻血长流,半晌直不起身来。

可是等等,我真的看清楚两人的出手了吗?

笔者 把播放模式设置为慢速 ,开始从头慢慢观察两位大师的一招一式。鹤拳我是全然不懂了,太极拳倒是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知道一些常识。在慢镜头下,我才看见了吴公仪先生以太极化劲将陈克夫的拳力卸除的动作。陈克夫不愧是外家高手,出手之快,绝非常人所能企及。

那所谓的“王八拳”,在慢镜头下,赫然是极具美感的招式,犹如白鹤舒翅,双臂交互轮击,四下攻击,分别用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手法。而吴公仪先生以半招“揽雀尾”化解来招,半招“进步搬拦锤”反击,两个半招,浑然一体,俨然有了点“ 左右互搏 ”的味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