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243卷 唐纪59
【译文】唐敬宗游乐毫无节制,和身边的小人亲密无间,经常一起游玩。他擅长踢球,喜爱摔跤,于是,禁军和诸道藩镇争相进献大力士,供他游乐。敬宗又出钱一万缗给内园栽接使,命令他们为自己召募大力士。这些大力士陪同敬宗摔跤游玩,昼夜不离开他的身旁。敬宗还喜欢深夜外出捕捉狐狸。他的性情极为急躁,大力士们有时恃宠出言不逊,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一顿,众人既怒又怕。十二月,辛丑(初八),敬宗在夜里外出打猎后回到宫中,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以及踢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阎惟直等二十八人一起饮酒。敬宗酒兴正浓时,去上厕所,这时,大殿里的火烛忽然被吹灭,苏佐明等人乘机在房中杀死敬宗。
【解析】三国里张飞是千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名将,身经百战,毫发无损,但是却最后死在身边的小人物手里,究其原因,刘备就曾经多次告诫张飞,“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而历史一再重演,唐敬宗的死法和张飞一模一样,只是更加全面的揭示了,大人物阴沟里翻船的原因。
一、唐敬宗翻船的性格原因
1、性急
性格急躁是这类人的通病,因为性格急躁,在做出某项决定的时候,不能够全面的衡量其中的利害关系。利害关系不能平衡的话,就会让很多人内心不平衡,利益得不到满足,或是受到无缘无故的伤害,内心不服。性格急躁造就了身边人的不满。
2、残暴
“力士或恃恩不逊,辄配流、籍没;宦官小过,动遭捶挞。”残暴的心里,一点点的小事,都可能得到极大的处罚,这让受到处罚的人,产生了“皆怨且惧”的心态。一是怨恨,自己小过受到重罚,二来有极大的恐惧感,说不定哪天就被打死了。所以,促使他们铤而走险。
3、大意
这些怨恨不断地累积,犹如火药桶,随时都可能爆发,把这些人还留在身边,就是取祸之道。因为你一旦松懈,就会被他们抓住机会,唐敬宗就是在酒后放松警惕,入室即被杀掉。这就是粗心大意的结果,任何时候,危险都是来自你的身边,不能不警惕。
二、除了性格上原因,统御上也犯了大错
1、怨惧在旁
作为领导你可以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利益,你可以行使自己的各种处罚工具,不是每个性格急躁的人都会被害的,但是你把这些人留在身边,无疑就是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两个人一旦有任何的裂痕,不管他如何的祈求,如何的会改过自新,都不要给他机会,他这是等待报复。
2、内外勾结
只有几个小太监也不会动了杀机,只有几个军士也不可能有直接接近皇帝的机会。而是皇帝让他们这群人,天天在一起,而且还喝酒,这就极大的给了他们交往的机会,领导身边的人,一旦成为了一派,而不是互相制衡,自身立即就被架空了。唐敬宗给了他们交往的机会,而不防备,大错特错。
3、缺乏耳目
历朝历代,告密都是上位最大的捷径,根本原因就是,权力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你需要把所有危险都掐灭在萌芽中。身边这么多人,都伺机寻找机会,准备谋害唐敬宗,竟然没有人出来告密,自己对即将来临的风险一无所知。这就是说,没有构建自己的特务机构,缺乏耳目的建设。
三、唐敬宗之死,给我们有什么样的职场启发呢?
1、自己伤害过的人不能给他报复的机会。
人都是记仇的,很多人不反抗你,是他现在还没有多少实力和机会。一旦他找到了你的机会,比如你失败的时候,或是你出现漏洞的时候,他们是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立即落井下石,让你万劫不复。所以中国政治历来讲究斩草除根,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