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晚报  ·  夜色圳好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允许一切发生 ·  22 小时前  
慧田哲学  ·  张鸣:退休之际的废话(这也太敢言了) ·  昨天  
慧田哲学  ·  有一种逻辑陷阱叫“注射式洗脑”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城市作为透视镜|《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英译版序言|2016

院外  · 公众号  ·  · 2024-07-02 20:20

正文

EXTITUTE|星丛共通体|读/译/写/画/讲

文| Stuart ELDEN 译| 郑劲超 责编| 星丛+

本次推送的是列斐伏尔1972年初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在2016年英译版的序言。相比于列斐伏尔写于1968-1978年间所写的空间与都市的著作,这本书可能并不引人注目。因为与 他许多其他的著作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本致力于深入阅读和解释其他人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 列斐伏尔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城市与都市问题”的著作提供了一种详细的、综合的分析,同时也是 把城市作为透视镜,为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方面提供一种整体的视野。他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写作中 挖掘出 “一些片段”和“分散的段落” ,并由此为 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一系列可以服务于未来的贡献,这种发展体现在不同的、往往是被忽略的方向上: 日常生活、乡村、都市、空间、全世界。 但列斐伏尔之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相关段落的选集,而是一种 “主题式的阅读” 如果说院外此前推送过的 “建筑与资本主义:1845年至今” 试图以既有的建筑历史案例作为前提, 深入到那些所谓的经典建筑史的坚硬地形中,打开一个更为开阔的地带,那么,列斐伏尔的 这种阅读则是从这一开阔地带出发,横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 从“1844 年手稿”延伸到他们与同时代人拉开距离的早期著作,通过历史的分 析,延伸到《大纲》、《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许多恩格斯的独立著作。列斐伏尔提出,只有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这些文本才能显示出它们的深刻见解。本译稿选自2020年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的“ 重思日常生活批判 第二届列斐伏尔思想研讨会研究译文集,题目为编者所加,也感谢刘怀玉老师及其研究团队长期的工作。

Henri LEFEBVRE| 1901年6月16日-1991年 6月29日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英译版序言|2016

本文 4500 字以内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 初版于 1972 年 2 月【1】。在英语世界的讨论中,这 部著作在很大程度上、但并非完全地被忽略了,与列斐伏尔的一些其他著作和其 他人的分析相比,这部著作显得黯然失色。随着它被翻译成许多语言,它的遗产带来了不同的影响。重要的是,这些译本在它出版之后很快出现,而不像这部英译本那样,不像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史那样,出现在数十年之后【2】。


在1960年代,列斐伏尔的兴趣从长期以来的乡村问题转向都市化和都市改 造过程的考查。最初,他目睹了在他的家乡比利牛斯山区发生的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双重活动,受此影响,这成为了他的工作中主要的、持久的关注的问题。虽然 都市问题在早期的著作已经得到了讨论,在 1968 年的 《进入城市的权利》 中已经占据了中心的舞台【3】。紧接的是他作为 1968 年的五月事件的目击者的描述,也就是 《内爆》 The Explosion )一书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列斐伏尔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的以都市为主题的著作: 《都市革命》 The Urban Revolution , 1970), 《从乡村到都市》 Du rural àl’urbain , 1970),以 《空间与政治》 Espace et politique , 1972)为题的《进入城市的权利》第二卷,以及我们正在讨论的这部著作【4】。 《资本主义的幸存》 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 )在 1973 年出版——原著是法文,没有翻译成英文 【5】——把《内爆》的一些材料合并于其中,因此在原初的形式上给予了这一文本更多的都市风味【6】。在 1974 年,所有这些著作,不管是关于都市的还是关于乡村的著作,都走向其理论的制高点 《空间的生产》 ,在此之后,列斐伏尔把他的视野扩展到四卷本的 《论国家》 (1976-1978),其中一部分被翻译在《国家、空间、世界》(2009)【7】一书中。虽然已经有如此多的成果,列斐伏尔同一时期还出版了一些其他的书,主题包括日常生活、历史、差异、结构主义、科斯塔斯·亚克色罗斯(Kostas Axelos)、关于傅立叶的论文集以及三篇短的剧本。他在 1973 年的一篇像书一样长的手稿,被发现埋藏在一个西班牙的地下室中,最近被重新发现并以 《走向快乐的建筑学》 【8】(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Enjoyment , 2014)。从 1968 年到 1974 年是他漫长的生涯中最为多产的时期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时期。虽然这些著作出现在 196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初,但他继续写作和出版他的东西,直到他在 1991 年去世。


这是关于都市的范围相当广泛的文本,从政治宣言到诸过程的研究,从详细的对特殊地点的分析到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在许多方面与这 些其他的著作联系在一起,但它也有其独立的分析。在此书中,列斐伏尔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城市与都市问题”的著作提供了一种详细的、综合的分析。但列斐伏尔马上承认,这些讨论“从来不是系统的”,是“一些片段”和“分散的段落”,它们存在于更广泛的分析之中。然而,列斐伏尔提出这足以证明这一计划,这一计划的中心主题是 “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的城市以及随之而来的都市总问题式” 。在他的体系中这是一部不寻常的著作,它致力于深入地阅读和解释其他人的著作。相比于他的许多其他的著作而言,它更加完整,甚至可能写得更好。但它不仅仅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讨论的城市的研究,而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透视镜,为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方面提供一种整体的视野。


【1】本书根据 Henri Lefebvre, La pensée marxiste et la ville ( paris: Casterman,1972)一书译出,并参考了该书的英译本 Henri Lefebvre, Marxist Thought and the City , Translated by Robert Bononno, Foreword by Stuart Elden (Minneapolis,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6)。

【2】此说不准确,实际上 1984 年曾经出版过一个英译本(MACMILLAN,LONDON)。有关其他译本情况大致 是这样,德语 (Otto Maier,Ravensburg,1975);丹麦语 (Reizel1973);西班牙语 (Extemporaneos,1973);意大利语 (Mazzota,1973);葡萄牙语(Uliseia,1973)。——中译本注。

【3】Henri Lefebvre. Le droit ebvre. 197 Paris:Anthropos, 1968;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Eleonore Kofman and Elizabeth Lebas as “The Right to the City”,in Writings on Cities ,Oxford:Blackwell,1996,pp.63—181.—— 英译本注

【4】Henri Lefebvre, L’irruption de Nanterre au sommet , 2d ed. (Paris: Éditions Syllepse, 1998 [1968]; translated by Alfred Ehrenfeld as The Explosion: Marxism and the French Uphe aval (New York: Modern Reader, 1969); Henri Lefebvre, La révolution urbaine (Paris: Gallimard, 1970); translated by Robert Bononno as The Urban Revolu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 Henri Lefebvre, Du rural à L’urbain (Paris: Anthropos, 1970); Henri Lefebvre, Espace et politique: Le droit à la ville II (Paris: Anthropos, 1972).——英译本注

【5】此说不准确,实际上 1973 年曾经出版了一个并不完整且并不十分理想的英译本:参看 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 m ,translated by Frank Bryant (London: Allison & Busby, 1976) 。——中译本注

【6】Henri Lefebvre, La survie du capitalisme: 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 , 3d ed. (Paris: Anthropos, 2002 [1973]); abridged version translated by Frank Bryant as 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 (London: Allison & Busby, 1976).[1 英译本注

【7】 Henri Lefebvre, La production de l’espace (Paris: Anthropos, 1974);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a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Henri Lefebvre, De L’État , 4 vols. (Paris: UGE, 1976-78); Henri Lefebvre, State, Space, World: Selected Essays , ed. Neil Brenner and Stuart Elden, trans. Gerald Moore, Neil Brenner, and Stuart Elde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9).——英译本注

【8】 Henri Lefebvre,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Enjoyment , ed. Lukasz Stanek, trans. Robert Bononno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3).——英译本注

在他的生涯早期,列斐伏尔与古特曼(Norbert Guterman)合作,分主题地 组织起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选集工作。古特曼是一位来自东欧的犹太裔移民,是一位多语言的学者。他们也翻译和呈现了列宁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笔记,以及一起写作文章。不幸的是,由于古特曼在二战爆发之前被迫迁居美国,他们的工作很快就中断了。在古特曼去世之前他们保持着通信。但他们在 1934 年出版的《卡 尔·马克思选集》( Morceaux choisis de Karl Marx )以及后来的在 1963 年和 1966年出版的两卷本《卡尔·马克思,著作选》( Karl Marx, 马克思,著作选》 Karl M )并没有包含关于都市或空间问题的章节。因此列斐伏尔在 1972 年对这一遗 漏作出了补充。事实上,理解列斐伏尔一般意义上的著作,其中一种办法就是把它们看作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系列贡献,这种发展体现在不同的、往往是被忽略的方向上: 日常生活、乡村、都市、空间、全世界。 但这里他马上限定了他的目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相关段落的选集,而是一种 “主题式的阅读”


这种阅读的目的在于当下和未来,而不是一种古文物的堆积: 我们以现在和可能的名义进行追问,这恰恰是马克思的方法,这种方法使过去(事件和文献)得以重生,并且服务于未来【9】。


当下的目的是重要的:马克思逝世九十年之后,列斐伏尔充分地意识到这些 分析需要重新定位,与当代的状况进行对话。这部著作出版四十年之后,以及列斐伏尔逝世二十年之后,这种需要在进一步的发展面前显得更加紧迫,而那些曾经为列斐伏尔带来活力的事物还有多少遗留到今天,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这本书分五章。在第一章中,列斐伏尔提供了一种关于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 级状况》 的城市批判视角解读。在第二章,他描述了 分工的特殊的都市面貌 。第三章把 都市主题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一更广阔的计划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这个译本还包括原版的另外的一章, “恩格斯与乌托邦” ,这一章是为此书而写的,但由于原稿篇幅的关系而转移到《空间与政治》一书中【10】。它在后来的版本中重新出现,也保留在这个译本中。列斐伏尔在这一章里讨论了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以及其他的文本。最后一章是关于 土地所有制 的广泛的研究,把列斐伏尔长期的对乡村问题的兴趣与对都市的关注这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


正如这篇概要所指出的,这种阅读横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这些讨论 从“1844 年手稿”延伸到他们与同时代人拉开距离的早期著作,通过历史的分 析,延伸到《大纲》、《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许多恩格斯的独立著作,包括《反杜林论》。列斐伏尔提出,只有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这些文本才能显示出它们的深刻见解。列斐伏尔尤其善于把《资本论》的分析定位到《大纲》所设想的更广阔的框架之中。但他并不试图把马克思看作是一位都市社会学家或地理学家,而是一般地坚持把他作为一个整体,反对任何特殊化的阅读,即把马克思看作是经济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等等。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评论,强调了那些恩格斯所开发的、独立于马克思之外的主题,以及恩格斯在他们合作之前所作出的最初的贡献。所考虑的主题包括各种各样的城市形式的历史,从“亚细亚”形式到古代城市、中世纪城市和现代城市;复杂的城乡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 对后者的强调是列斐伏尔自己的观点,他跟随马克思的脚步,在我们所看到的这 部书卷中,可能比他其余的翻译过来的著作更能表现出他对政治经济学和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的经久不衰的阅读。


【9】参看本书 F151./E146__中译本注

【10】Lefebvre, Espace et politique , 81-97.t 英译本注

这本书与列斐伏尔许多其他的研究联系在一起。比如,强调资本与地租之间 的相互关系,强调土地作为“社会的物质支撑”,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分析而不是经济还原论的分析。这可以追溯到他在 1950 年代的关于地租和乡村社会学的详细的研究,它在很大程度上、但并非完全地被英语的译本所忽略了【11】。这里还讨论了乡村和都市背景下的剩余价值,根据生产、取用和分配的关系,这一主题也出现在《都市革命》和《论国家》中。他也着重强调了从乡村到都市的过渡。他强调,马克思在《大纲》中提出在现代,我们所体验到的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12】。对列斐伏尔而言,“这条决定性的公式揭示了基本的辩证法的运动”。列斐伏尔的 《都市革命》,更多地指向都市的革命而不是都市中的革命, 并且在一些细节上发展了这一主题。正如他在这里所强调,在那本书的开场白中,我们在当下正在经历“社会的完全都市化……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因为它改变了整个地球的表面和社会”。地球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列斐伏尔一般强调这些现象扩展到世界(le mondial),把它作为一个尺度。当他使用总体(le global)的时候,他通常指的是整体或一般,一个分析的层面。过早地把列斐伏尔作为预料到全球化出现的例子,只会错过这种双重的区分: 世界与总体,尺度与层面。 尽管如此,列斐伏尔所谈论的关于世界的事情,他与他的同事称之为世界化(mondialisation),也就是成为世界的过程,它毫无疑问为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深刻洞见。他的晚期著作充分探讨了这些问题,但在这里已经出现了端倪。比如在这一文本的末尾,他开始把这里所考查的事情与后来的空间生产的研究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强调的,资本主义及其幸存依赖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以及空间生产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般的都市化是这种巨型扩张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跟随这条路线,从这本书关于都市的研究到《资本主义的幸存》、《空间的生产》以及英文的论文集《国家、空间、世界》,一直到列斐伏尔晚期的一些著作。


在列斐伏尔这本书出版四十多年以后,关于都市与其他空间问题的分析得到 了广泛的发展。列斐伏尔这本书与卡斯特(Manuel Catells)的《都市问题》在同 一年出版, 《都市问题》 La question urbaine )与一年后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 《社会正义与城市》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这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 了一种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的诞生【13】。许多著作产生于并且超越于这一传统,试图对这一传统进行考查。在今天,任何人想要写出一部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的著作,都要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但大多数人都借用了列斐伏尔的著作,尤其是他对进入城市的权利、都市革命以及空间生产的分析。至少在英语资料中,大部分研究都跟随着这三部著作的翻译的脚步(完全不按顺序),分别在 1996 年、2003 年和 1991 年。在今天,任何人想要写出一部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的著作,都要对列斐伏尔的先驱性工作进行讨论【14】。


但这里的分析不仅仅是出于历史的或理论的兴趣。如果你向现在的都市社会 科学家提问,他们工作中的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你所得到的其中一个答案是都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都市在中心群之外的扩张,它所具有的内涵需要我们去思考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划分;在房地产市场和租金政策问题上的不足,包括以穷忙族转移到工作的地方之外为代价;资源和环境退化。任何对这些话题有兴趣的人都能在此书中找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15】。虽然这些问题主要从属于一种更广泛的分析。正如列斐伏尔所注意到,住宅短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下的城乡对立之间的更广阔的问题的结果。但正如他同样注意到,当我们在运用马克思的思想去理解世界范围内的空间生产的时候,这种关联依然存在,因为它是有益的,它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否则我们应当抛弃它。他在特殊的都市问题情境下,在更广阔的的背景中,揭示了这些联系和张力,并为此提供了一种分析的框架,列斐伏尔的工作依然具有持久的、重要的意义。罗伯特·波诺诺(Robert Bononno)所翻译的、向更广泛的读者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一书,是列斐伏尔的贡献的核心部分。

【11】See Henri Lefebvre, “Perspectives on Rural Sociology” in Key Writings , ed.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London: Continuum, 2003), 111-20; and Henri Lefebvre, “The Theory of Ground Rent and Rural Sociology”, trans. Matthew Dennis, Antipode 48:1 (2016): 67-73. For a discussion, see Stuart Elden and Adam David Morton, “Thinking Past Henri Lefebvre: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Ground Rent and Rural Sociology’”, Antipode 48:1 (2016): 57-66.——英译本注

【12】Karl Marx, Grundrisse: Foundations of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 trans. Martin Nicolau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3), 479.——英译本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版第 3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474 页。——中译者注

【13】Manuel Castells, La question urbaine (Paris: François Maspéro, 1972);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 as 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7); David Harvey,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英译本注

【14】 研究列斐伏尔的英语文献在过去的十年大大地增加。关于他的都市著作的讨论,参见 Writing on Cities 及 Rob Shields, Lefebvre, Love and Struggle: Spatial Dialectics (London: Routledge, 1999)的导言;Stuart Elden, Understanding Henri Lefebvre: Theory and the Possible (London: Continuum, 2004);Andy Merrifield, Henri Lefebv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Routledge, 2006);以及 Chris Butler, Henri Lefebvre: Spatial Politics, Everyday Life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Cavendish, 2014)。关于他的著作的最好的叙述是Lukasz Stanek, Henri Lefebvre on Space: Architecture, Urban Research,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or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1)。——英译本注

【15】 这里所参考的著作发展了列斐伏尔的观点,就像 Neil Brenner 的著作那样。尤其是参看 New State Spaces: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Rescaling of Stateh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以及论文集 Implosions/Explosions: Towards a Study of Planetary Urbanization (Berlin: Jovis, 2014).——英译本注


版权归 译者所有

列斐伏尔 1968-1978

1968

《进入城市的权利》

1970

《都市革命》

《从乡村到都市》

1972

《空间与政治》( 《进入城市的权利》第二卷)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

卡斯特《都市问题》

1973

《资本主义的幸存》

《走向快乐的建筑学》

大卫·哈维 《社会正义与城市》

1974

《空间的生产》

1976-1978

《论国家》

院外 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 BAU学社 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 星丛共通体 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 回声·EG 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 批评·家 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 BLOOM绽 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星丛共通体 回声·EG 专题 ▶ 辩证能量:瓦尔堡的图像研究与历史想象 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 包豪斯十四年:先锋派的临界点 共读 ▷ 启蒙辩证法 走向新宣言 美学理论 装饰与罪恶 艺术与生产 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 计划与乌托邦 空间的生产 帝国与传播 理解 媒介 地堡考古学 |译-写 ▷ 瓦尔堡 阿多诺 最后的马克思 塔夫里 后革命与世界体系 列斐伏尔 现代性与日常生活 麦克卢汉 生产方式对信息方式 居伊·德波 排场社会与地理主体 技术网络与人器纪 朗西埃 山寨现代性 画讲-图说 ▶ 建筑物与像 论坛 空间生命政治 美学与生命政治 美学与政治 媒介批判 都市魅惑与图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