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养老金入市”,这两个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词牵动着几乎所有人的心。按照惯例,每年两会前国新办会集中召开一系列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热点关切。在今天的人社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和副部长游钧,对前面提到的这两个热词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回应。
针对
延迟退休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这项关系到社会经济的重大政策,要结合劳动力变化和就业情况,进一步详细研究,
等待时机合适再推出
。这背后牵扯的我国养老金是否存在缺口的问题,尹蔚民回应“虽然个别省份当期已收不抵支,但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为了养老保险政策的可持续性,
去年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开始实施
,对此今天人社部副部长游钧透露,
目前已有7个省份共3600亿资金
,正式开启了这项工作,资金划拨也在陆续到位中。
“延迟退休”这个话题从出现在大家视野中起,就牵动着百姓敏感的神经。一项调查显示,接近4成受访者认为,退休年龄应保持不变;3成人认为虽然可以延迟,但必须有一个限度;只有十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退休年龄应该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延长。
然而,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20多年前建立的,当时人口抚养比高达5:1,5个工作的人供养1个退休人员,眼下已持续下降到2.8:1。随着老龄化,此前有专家测算2050年这个比例可能会降到1.3:1。
老龄化的影响更是直接显现在账面上。去年全年我国五项社保总收入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总支出的增幅却达19.3%。尤其是养老保险,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局面,已持续多年。为了社保体系的持续稳定,我国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
按照此前的时间表,这项政策原本应在去年年底前出台。然而,在今天的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
由于这项政策牵扯重大,需要更加审慎的考虑,需要继续更深入、认真地研究,等到时机合适时再推出。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95万”、“50万”这两个数字,前者是今年再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后者是今年化解过剩产能中需要安置职工的数量。就业的压力是延迟退休政策制订时特别需要考虑的因素,毕竟新增的劳动力,需要空出来的岗位。
尹蔚民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就业压力非常大,特别是这几年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分流安置的压力也非常大。在此背景下,在制定政策时要更加稳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是劳动力总量的变化情况、就业状况以及社会保障基金长期可持续发展情况继续深入研究。”
至于“延迟退休与养老金缺口相关”的质疑,尹蔚民用了一组数据回应。“我们的养老保险,至少当期运行是平稳的。去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总收入是2.84万亿元,总支出是2.58万亿元,当期结余是2600多亿元,累计结余是3.67万亿元,可以确保17个月的支付。”
但近年来基金运行中凸显的问题,依然无法回避。最主要的在于统筹地区间基金的“贫富不均”造成的不平衡。尹蔚民透露,目前某些特别困难的省份,已经出现当期收不抵支、且累计结余也基本用完的情况。记者结合去年中国财政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加以解释,以2015年黑龙江某市为例,缴费人数为26.8万人,领取待遇人数却达到29.7万人,当年基金缺口超30亿。年轻劳动人口外流、产能结构落后都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
现在养老保险是省级统筹,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差异比较大,高的省份能够保障50个月的支付,特别困难的省份当期收不抵支,累计结余基本用完。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口的抚养比不同,高的省份人口抚养比10:1,即10人养1人;低的省份人口抚养比是1.2:1,负担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