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像流水,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流向远方。
耳边响起的犹是昨天的蝉鸣,今天的我却早已收拾好行装,准备好了下一次远行。
2009年的我还懵懵懂懂,只知道要努力考一个好大学,至于什么样的大学算是好大学,我不知道。在和95万考生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后,我如愿拿到了一纸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没有太多欣喜,因为我知道自己努力过;没有太多的失望,同样因为我知道自己努力过。
带着一丝憧憬和一丝期盼,我拖着简单到极点的行李走进了大学的校园。我知道,在这里,我将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寝室、教室、食堂,在三点一线的日子之外,我参加过不多的学生组织,参加过不少的科创活动。虽然东北的冬天总是漫长,但我还是在那短暂到可怜的夏天里,找到了可以让我开心的锻炼身体的傍晚。
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灵魂,总是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去支撑。
我是肯定是要读研的,在我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知道,区别无非是考研或者保送而已。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在我做好了考研的准备之后,却意外地取得了保研的资格,而且政策决定了只能保送本校的专业硕士。如果考研,我相信我肯定要试着去扣那些名气更大的学校的大门。但是当一个人有了可以安逸的选择,真的很难保证自己还能够有着一往无前的锐气,而我,也真的很没有骨气地选择了保送本校。
在这里我要提一提我的那些高中同学,他们要么在一所一般牛X的高校读本,然后到了一所更牛X的高校读研或读博;要么在一所特别牛X的高校读本,然后继续在一所特别牛X的高校读研或读博。我曾半开玩笑地对小伙伴们说,以后同学聚会都不好意思参加了。虽然说牛X的学校不代表牛X的未来,但我更相信,既然他们能够进入那些牛X的学校,那么他们必然付出了很多的勤恳和汗水,他们值得拥有一个牛X的未来。
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但如果你付出了,那么你收获的几率就变大了。
保送本校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我得以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进入导师的课题组。项目无论会不会,先接触了再说。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一个项目,是通往知识殿堂最快的途径。有目的地去学习一个知识,总是要比无目的地去学习要快乐得多。感谢我的老师,作为一个长江学者客座教授,他为我们提供了大把的有目的去学习的机会。每周从周一到周六,还有偶尔的周日;每天从早八点到晚九点半,还有偶尔的通宵,通一宵,通两宵,通三宵……
不要总去抱怨辛苦,要进步,辛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不经历痛彻心扉的打磨,又有哪一颗沙砾能随随便便变成珍珠呢?!更何况,年轻如我,太过平淡悠闲的日子,又怎么能在我的脑海里刻下属于青春的记忆呢!
人只有在最无知的时候才进步最快。当你把完成一个项目的基本步骤和知识掌握后,剩下的要么就是把这个过程重复千百遍,要么就是在此基础上去寻找更多未知的东西。这也是一年的工作经验用十年,和十年的工作经验的区别。感谢充满活力、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的自己,在硕士的短短两年里,了解了结构、电磁、流体等方面的知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
我不在乎自己到底学到了多少,我只在乎自己到底有没有去学。
硕士期间,另一个比较大的收获是,借着出差干活的机会,走南闯北的也去了不少的地方,看了不少的风景和人。对于一个从小村子走出来的人来说,这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增长见识的途径有两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的前二十年一直在读万卷书,我要用以后所有的日子去行万里路。
人生就像是一种仪式,总是带着某种宗教似的节奏。我们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然后我们在某一个阶段工作。小时候,总是怕上不完的学;长大之后,怕学一不小心就上完了。但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十八年的学校生活都将告一段落,选择一个地方,选择一种工作,然后,去生活。
有所付出,必然会有所得,哪怕不是自己最想要的那种结果。
去年的9月、10月,真是令人快乐的一段时光。我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感觉到,学习能带给我如此多的机会。从私企到央企,从公司到研究所,虽然无缘那些最顶级的单位,但足以让我兴奋莫名。那是一种付出之后收获的快乐,是努力过后被认可的快乐。在此要感谢我的老师,在我找工作期间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虽然最终没能如愿以偿,但依然心存感激。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大志向的人,只想脚踏实地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对于一些东西,能得便得,不能得也无所谓。对于这样的我来说,找一个舒适安逸的城市,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某一日,在经历了一些事之后,我忽然想任性地出去走走。
如一个小伙伴儿说的,年轻人不能总是考虑钱的事儿。我总固执地认为,在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或许我们真的需要保留一份最初的想念,心无杂念地出去走走,看一看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风景。
正如我曾经写的:
我们在第几个星子下睡去
又在第几个梦境中醒来
我怕时间过得太快
来不及去看——
那花开
为了不给人生留下遗憾,我要出去走走,去看花开,去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