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近日在香港出席《南华早报》中国年会时畅谈“一带一路”、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融合。通过引经据典,马云对“一带一路”中的文化碰撞给出自己的看法,中国文化的优势不在“对抗性冲突”,而是在于如何让对手知难而退,要对中国文化有自信。他还谈到,过去二三十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的二三十年我们会把机器变成人,而未来人类要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情。
|
文/马云 来源:砺石商业评论
——核心要点——
1.对中国文化要有自信:“一带一路”更多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带来经济的交流。中国企业要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找到自己的根基。
2.全球化和国际化是两个不同概念:全球化讲的是格局和境界,国际化讲的是能力,“一带一路”必须有全球化的格局,但是企业出去的时候要有国际化的能力。
3.消费需要依靠市场经济:中国的商业环境正在好转,消费是被激发出来的,需要依靠市场经济,技术进步带来的对全球化和贸易的变革将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4.未来人类要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情:过去二三十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的二三十年,我们会把机器变成人,而未来人类要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情。
——演讲全文——
对中国文化要有自信
关于“一带一路”,我考虑了很久,自己也一直在努力。今天早上听了董建华先生以及很多专家学者的交流,我有不少的想法。
对于“一带一路”,我觉得中国人跟美国人有时候有很大的差异,东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美国人把自己想干的事情说成是全世界的事情,我们中国人给世界做成了很多事情说成是我们家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是吃亏在这里。
我有时候跟美国人讲话,他有时候就是自己想干这个事情,但说得很伟大似的,人类必须这么干,不这么干就不行。我们中国人做事情觉得应该为人类做很多贡献,但是我们说着说着说得不行了,“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担当,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对中国是有期待的。原来中国的经济非常落后,国家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差。所以大家对中国没有什么期待。但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对中国是有巨大的需求,也有巨大的期待,世界希望中国担当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
所以我个人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担当起世界责任的机会,也是中国希望为全人类做一些事情。但是“一带一路”根本不是什么转移中国过剩生产力,如果这么讲我们玩完了,如果这么想,我们更麻烦了。
我给朋友的东西一定是自己最好的,你不能把家里用不了的东西分给别人,麻烦就大了。所以我觉得中国其实很了不起,在300年以前,东方文化是世界上最繁荣的,这300年来西方文化做得不错。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全球化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全球化,是中国发动的丝绸之路。过去三五十年是美国化,是工业时代,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作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国家,他用自己的方式进入了全世界,把工业化推到了鼎盛。
但是到了今天,世界经济贸易的不平衡、新技术的产生,新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必须要做一些对世界有贡献的事情。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把我们“一带一路”当作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当作中国参与制定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加透明,如果是这么做的话,“一带一路”就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而我个人觉得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初衷。
如果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是以获得资源、廉价劳动力,抢占更多市场为主的话,那么我相信未来的“一带一路”所发动、所引起的全球化,应该是为当地创造就业,为当地做一些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为当地的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如果我们这么去思考,我相信“一带一路”才是真正21世纪了不起的。中国分享经济成长的经验,中国更要分享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中国要挑起世界的担当。所以,我觉得年轻人会以此为骄傲,我们也会像美国人一样真正为人类做事情,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好处。
东西方的文化是有巨大差异的,我认为“一带一路”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带来经济的交流。
东西方文化是有巨大差异的。中国人见面是问你吃饭了吗,西方人是问天气好不好。这个原因是中国人饿的太多了,最关心的是你饭吃了没有;但是西方人说天气好不好,是因为西方北温带一带是打猎为主,打猎很重要的一点,天气好才能打猎,所以他们对天气很关心。而且打猎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而农业社会的种田是不需要团队合作的,所以东方人的团队合作历史上相对来讲差一点。西方打猎,游牧民族为主,我参加以后才明白打猎,整个作战能力,从打猎到后来抢夺,到今天发展成为足球的发展都很有道理,是团队。
但这个差异并不妨碍其他事情。中国的文化从资本投资上也一样,中国人花钱为自己买东西非常小气,但是买股票很大方,没脑子地冲进去;西方人刚好相反,买股票极其小心,但是为自己买东西大手大脚。
美国人老是担心万一中国搞大了会不会有一天也来控制世界,其实这中间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我前段时间在美国跟一个西方比较大的媒体高管交流,大家谈论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讲得特别有道理,这点挺佩服,我看佛经看不懂,但是看《圣经》非常懂,我听得非常有道理。最后我问他们一句话,请问在座所有的高管,有谁看过中国的儒释道?没有。我说我看过《圣经》,看过之后我懂得了尊重,我懂得西方文化跟我们的差异,他们的强项和我们的弱项。如果你都不了解其他人的文化,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从哪来,你凭什么说人家一分钱不值。
大家说伊斯兰教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我说看过《古兰经》,没有看的话凭什么去说人家。黑白相争,东方思想道家黑白相融,黑不一定是坏的,白也不一定是好的。东方讲究回避冲突,我小时候只要在外面打了架,不论我是否打赢,我爸都先把我打一顿再说,这是中国历来以来教育的理念。
而西方是讲究冲突中解决问题,所以看足球,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的个人技术都很好,不讲团队,只讲个人技术不错,但是到了禁区的时候,进不去了,射不进,原因是我们怕冲突,一撞就退。所以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冲突中解决问题,这个世界怎么可能完全不冲突呢?所以我们民族除了团队意识中需要在冲突中解决问题,“一带一路”怎么可能不冲突?全球化怎么可能不冲突?
中国的运动很有意思,我们的大球,球越大冲突性越强;但小球就搞得很好,中间有一张网我们搞得更好。所以只要有规矩中国人还是做得不错的,连排球都搞得很好,只要人与人之间不碰撞,这中间没有对错,只是我们怎么看这些问题。
中国是避免冲突,讲究改变自己。中国的道家哲学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儒家思想讲人改变自己适应这个社会,中国佛家讲究改变自己的行为顺应内心的发展。儒释道三家哲学并没有出现对抗的思想,或者是一定要当领导。
当然儒释道不是为了领导,如果你做企业要讲领导力,道家讲究无为思想,请记住无为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明知道没有结果仍为之;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讲究社会阶级的管理,所以管理大型企业必须以儒家思想的体系;但如果你企业做得非常大,没有佛家的四大皆空思想你怎么做得大?
西方的拳击以打倒对方为目的,中国的太极哲学思想以不伤人而致胜,太极把人打伤了是低手,所以在商业竞争中如何让人家知难而退,我们真正的竞争很有意思,对抗性的竞争已经是下策,而让对手根本不知道怎么杀进来那叫高手。
所以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我受益匪浅。我十几年前跟日本的企业家交流才发现,他们讲得头头是道。后来因为学语言的关系,我看了《圣经》之后,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销售书,条例之清晰,讲得你特别感动,其他的不听,听上帝的就行了。
中国的文化里面,所谓文化自信是不能自负,要自信。满清倒塌之前是文化自负,太自负了,被打垮以后我们又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啥都不是,西方啥都很好,其实也未必。我觉得上兵伐谋,作战之前必须要想清楚你的战略是什么,决战于庙堂之下。
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几个决定,当年有几个重要的决定我是到寺庙去开的,在菩萨下面讲打打杀杀,讲赚钱,讲多少利润多庸俗,想想怎么去帮助别人,超度世界,帮助更多人,做事情就会好很多。
但是打打杀杀,出战之前你必须要明白为什么去做,你必须想到中国担当起责任,你这个企业到其他地方去能够做什么事情。
国际化和全球化有区别
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带一路”我个人认为是全球化,全球化讲的是格局和境界,国际化讲的是能力。我们很多人讲的企业能力和个人能力讲的是国际化,但是全球化是全球的担当、全球的视野,非洲小国的疼痛都跟我有关系,我们要有这样的境界。
国际化可能要懂点英文,全球化事实上不需要太懂英文。毛主席懂英文还是尼克松会讲中文?1972年这两个了不起的人做出了人类最重要的全球化的格局布局,影响了未来多少年的东西。所以“一带一路”必须有全球化的格局,但是企业出去的时候要有国际化的能力。
另外一个,中国和西方另外一个很大的区别,我只是讲讲我自己的看法。当中国面对先进的东西,中国是用欣赏和尊重来观察不同,并且学习和赶超,这是我们东方文化。一个美国的官员跟我讲,如果中国当老大的话会怎样怎样,我说放心,汉民族不在于打仗,在于太极的“化”,你过来慢慢把你搞成跟我们一样,我们没法攻击,我们汉人讲究君子动嘴不动手,嘴巴讲得很厉害,真正动手的时候到一边了,我慢慢潜移默化地改变你。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是比较浅薄的。
人类成功以后往往以为自己都是对的,过去300年西方是知识驱动的,300年以前东方是智慧驱动,何为智慧和知识?什么叫聪明,什么叫智慧?我个人粗浅的理解,聪明是看见别人没看见的东西,智慧是看见当不看见。
大家想想今天中国了解西方还是西方了解中国?是美国了解中国多,还是中国了解美国多?我们先做一个比喻,如果你今天到纽约去,在街上找100个美国人,你说的10个中国城市他们全部晕倒,除了北京、上海以外,连杭州都不知道。很多美国人认为美国就是世界中心,跟我们当年清朝有什么区别?但是美国有很多了不起的精英,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很多精英,真正的精英总是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欣赏新的文化、不断改造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我认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试图去改变世界。
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谬论”。你说是东方好,还是西方好?我认为东西方都很好,关键成功者不是纯讲东方,也不是纯讲西方,成功者一定是东西合壁,互为欣赏。如果你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对手竞争的时候你会越来越强,如果带着仇恨的眼光是不行的。商业没有竞争多可怕,但是有人把竞争搞得很可怕,竞争是让对手越来越难过,我们很多人竞争把自己搞得越来越难过。竞争是很有乐趣的,所以要让对方跳,而不是自己跳。
在东方里面,我们有很多了不起的东西,做生意到一定程度多看看佛家的书,企业到一定规模儒家思想对你是有帮助的,你要想学习领导力可以关注道家思想的出奇制胜,这中间其乐无穷。
我跟日本、美国、俄罗斯这些企业家交流以后发现,一个企业要真正做起来,必须基于本国强大的文化里面连绵不断地起来,你才能不断地成长。一个国家也一样,中国要真正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发展,我们必须分享东方的文化,而不是说东方文化,然后去任何国家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我觉得可能更有机会一点。
消费需要依靠市场经济
在西方眼里,经济如果下滑老百姓就不花钱了,东方人刚好相反。中国人是世界上忧患意识最强的,一有钱就存银行,50%的存款率。我们的钱都是以备为难之机用。现在中国的存款率那么大,经济即使不增长中国人都有钱花,美国人是花明天的钱,这点我们要向西方人学习。
所以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中国依然有钱可花,更何况今天6%的增长挺吓人了。我一直这么觉得,经济不可能持续增长10%以上,你在18岁以前每年长四五公分是可以的,长到一定程度长的是脑子,长的不是身体。
有人讲中国的消费起不来,因为医疗保险制度等各个制度都不完善,所以人们有恐慌心理。真正的消费其实是被激发起来的,只要有好东西确实吸引你。我从来没有听说一个国家要把医疗、健康、保险完美了以后再去消费的,更何况建立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机会。
中国从产品的数量走向品质的质量,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中国经济把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称之为实体经济,走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是必然的过程,是社会进步之需求。
所以我觉得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现在有3亿中等收入人群,但是我们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水平还极其低弱。过去几十年来,以投资、出口、内需这三驾马车,其实是两架马车,还有一架是被拖着走,投资和出口,一个政策就起来了,但消费比较难搞,消费要从老百姓口袋里面掏出钱来,这个活政府干不了,这些活是我们干的。这要靠市场经济。
中国的商业环境正在走向好转,以前做生意,70年代靠胆量,80年代、90年代靠关系、靠资金,现在靠本事。那时候我们真没机会。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商业环境在走向反腐倡廉,我觉得中国共产党,两件事情很了不起,一是反腐,反腐是巨大理想主义;第二2020年全面脱贫,还有7000万人。你别说一个国家反腐,有多少大公司能把腐败打得干干净净?你能够真正解决到你们家隔壁邻居的贫困问题吗?
所以我觉得理想主义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拥有的东西,这是强大的文化底蕴。加上中国人善于学习,但是我们更需要有全球的境界去思考一下这次的“一带一路”。
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今天有的东西,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很多香港的年轻人觉得大陆土了点,不管多土,过去30年,这样的成长全世界都佩服。这个成长绝不是光靠学几个知识,他有强大的文化背景,我以前也看不起这些东西,什么儒家、道家、佛家,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发现咱们家祖宗还真牛。知识是容易学习的,但是智慧是通过苦难得出来的。所以我们有好东西,我们善于学习,我们有大爱之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福利。
另外现在反全球化很厉害,全球化是多好的东西啊,只是没有做完美。200年以前的全球化就是贸易政治化跨境贸易,是被几个皇帝决定的;过去四五十年的全球化是被全世界6万家大企业决定的;而最近这些年的全球化是政府决定的,国家与国家之间讨论。
我也认为WTO要把100多个国家的元首放在一个房间里达成共识几乎不可能。WTO的条规现在写得比《莎士比亚全集》还厚,有多少是关于贸易的?没有,他们不努力吗?他们很努力。我一直觉得贸易不仅仅是买卖东西而已,东西本身带着对方文明和文化以及价值体系。如果说今天发展中国家没有得到好处,年轻人没有得到好处,大批的小企业没有得到好处,假设我们完善一套体系能够让无数的小企业、无数的年轻人、无数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做跨境的贸易,你觉得全球化好不好?
大家记住,200年以前的全球化就三五个国家,基本上做生意就是枪炮在后面,这样打开你的门做生意。过去四五十年6万多家大型企业以及他们所在的国家是最大的收益者。
如果我们搞动1000万家企业做生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做跨境贸易,进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今天的互联网是有这个机会的。我没有在这里给互联网做广告,但是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巨大的变革。
未来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市中心百货楼密密麻麻的,现在淘宝、天猫出来以后,这些百货公司都没了,都在骂我们,其实跟我们没关系。由于这些新兴行业出来,未来30-50年城市商务中心、商业中心,城市的定位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任何一场技术革命都会对全球化、对贸易发生变化。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50年时间,前20年是技术公司的争论,后面30年是技术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应用。
未来人类要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情
刚刚互联网过去的20年,全世界不好说格局完全定下来,但是我告诉大家基本定下来了。十年以前,互联网公司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没有一个企业活过多少时间的。现在全球大的互联网公司格局基本定了,要把这些公司翻掉有点难,这些公司要做好必须要学会把自己的技术、资源和能力普惠化。如果不把这些技术转化为社会的动力,社会麻烦就大。我不是危言耸听,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失去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每一次技术革命又会创造很多新的就业。每次技术革命最大的挑战是制度的挑战,不是技术的挑战。
第一次技术革命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技术革命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技术革命,大家想想看,因为每次技术革命抓住的国家和没抓住的国家不平衡,只要出现不平衡问题就来了。所幸的是这次的革命跟前两次有区别,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把人的体能释放;第二次能源革命释放了人类进攻的速度;这次革命是大脑的释放,用数据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人类没有共同的目标,人类就会自己打仗。有共同的目标才不会打架,大家的愿景不一样就会互掐。
所以我想,未来的30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30年。我上次在乌镇会议上讲,大家知道有一个红旗法案,汽车最早是什么国家做出来的?是英国。英国搞出汽车以后第一个反对的是马车夫,马车夫抗议汽车,政府听着也有道理,这些就业怎么办呢?最后搞一个红旗法案,每个车前面要有人摇着红旗,汽车的速度绝不允许比马车快,如果超过就吊销牌照。30年的红旗法案,这期间德国、法国学会了做汽车,而美国彻底把汽车拿过来,最后美国成为车轮上的国家。
红旗法案,今天听起来是一个笑话,但是今天有多少人在做类似的事情?改革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没有人转型是不付出血的代价的。所以未来的30年是我们非常疼痛的30年,未来的30年机器一定会比人聪明。
所以我告诉大家这个时代的变革,过去二三十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的二三十年,我们会把机器变成人。这是肯定的。
但是人类一定会过去,我们一定会找出解决方法,年轻人会找到方向的。人类是有智慧的,机器是有知识的,根据这个想法将来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后你再去教知识为主的死记硬背,那麻烦大了,机器比你聪明,比你背得更快。所以你要干的东西是机器干不了的,比如琴棋书画,教和育是两回事,我们过度关注学,没有习,所以教育的整个体系20年内必须发生变化。我提出一些胡思乱想,不一定是对的,但是我自己其乐无穷地认为这是对的。谢谢大家!
文/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来源:砺石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