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汇集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各种资讯,包括开设历史地理学的院校介绍、历史地理学名家、历史地理学图书推介、讲座信息、会议资讯、学术信息及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的文章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城市规划  ·  方圆阁 | 募集规划图书资料,诚邀同行慷慨惠赠 ·  2 天前  
中国铁建  ·  春节不打烊,铁建运营人守护万家团圆 ·  4 天前  
中国交建  ·  春节“不打烊”,镜头下的中交别样年味! ·  4 天前  
中国铁建  ·  从海底50米到海拔4500米,春节值守在这些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出版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24-08-06 00:01

正文

书    名: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原书名: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著    者: [美]史景迁

译    者: 章可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24.08


内容简介

明朝万历年间,也是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利玛窦从意大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从介绍神秘的西方记忆法开始,传播西方文化。终其一生,他都在试图打入热衷科举考试、重视背诵诗书的士大夫群体,他披僧袍,又着儒衫,通过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来打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史景迁从利玛窦留下的八个记忆碎片——四个汉字(武、要、利、好)和四幅圣经版画,搭建起这座记忆宫殿。步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他将利玛窦的事业视为16世纪晚期“欧洲扩张运动”的一部分,将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教的并立与西方世界内部的宗教论战相互映照,将十六世纪澳门商贸成败的细节与耶稣会士同明朝官员边界暧昧的关系相互勾连。


穿梭于十六世纪晚期的世界图景中,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和史实在史景迁的笔下连缀汇集。一览两两相望的欧洲与中国,通过利玛窦的眼睛,儒家与古罗马这两个伟大的传统相互汇聚。


作者简介

史景迁 (Jonathan Dermot Spence,1936年8月11日—2021年12月25日),耶鲁大学历史系斯特林讲席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协会会长。代表作:《王氏之死》《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康熙》以及《利玛窦的记忆宫殿》等。曾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17)、古根海姆奖和麦克阿瑟奖。



各界推荐

“一项极其精妙的成就……就像一个时代的肖像。”

——《纽约时报书评》


“对16世纪晚期东西方文化史的一幅扣人心弦的描绘。”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普林斯顿大学,《马丁·盖尔归来》的作者


“一部非凡的杰作,一部文学作品,广泛运用史料。令大多数业内人士望而却步的写作方式”

——费正清,哈佛大学


“史景迁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野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成就了这本独具创造性、引人入胜的世界史研究著作。史景迁摆脱了利玛窦生平的编年县志,他在十六世纪晚期的世界图景中穿梭自如。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和史实在他笔下连缀汇集,让我们对利玛窦有了更新的认识;众多细节别具深意,也使得本书成为认识明代、耶稣会和欧洲在亚洲扩张的必读书。”

——卜正民,历史学家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像是一座迷宫,由层层叠叠的符号、象征与隐喻组成。这些记忆不是由时间线索串联起来的,而是一组组相互关联、映照的片断。史景迁像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一样,打破惯常的线性叙事,而用片断化的“记忆”把利玛窦和他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史学与文学交相辉映。

——宋念申,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    录

致谢

利玛窦生平年表


第一章 建造宫殿

第二章 第一个记忆形象:武士

第三章 第一幅图像:波涛中的使徒

第四章 第二个记忆形象:回回

第五章 第二幅图像:赴以马忤斯之途

第六章 第三个记忆形象:利益与收获

第七章 第三个图像:所多玛之人

第八章 第四个记忆形象:第四幅图像

第九章 宫门之内


注释

参考文献


书    摘

在此之后,利玛窦又花了十二年时间以自己的方法学习汉语,以至于他终于可以用汉语来解释这套方法。从他存留下的书信中, 我们能够推测出他那艰辛的学习历程中最重要的几步。1583 年,利玛窦获得中国官员允准,在肇庆城中安定下来,到了第二年的夏秋 时节,他已经开始讲道,并偶尔会听人忏悔。在 1584 年 10 月,他尝试不带翻译,自己与人对话,并自感已有很好的汉语读写能力;到 1585 年 11 月,他已经可以在人群中流利地演说,而且在中国助手的协助下几乎能阅读所有看到的东西。到这个水平后,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心情不佳,他的学习停滞了一段时间。到 1592 年,我们发现许多书他仍然读不懂,因为“老师很缺乏,出于各种原因,我们从没找到过能教一两年以上的老师”。最后, 在上司的催促之下,他终于得偿所愿。在 1593 年 12 月,他和人宣 告要开始一项攻读“四书”的计划,“四书”也就是中国人在学堂 里常用的儒家经典入门书籍《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利玛窦还试着要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他请了一位学识丰富的 老师,因此他说“在我步入老年时(他已经四十一岁了!),我又 一次成了学童”。到 1594 年 10 月,在连续十个月每天上两堂长课 之后,他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已经鼓起了足够的勇气,从现在开始我可以自己用中文写作了。”


不论如何,利玛窦所做这一切,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中国人关注他的科学成就,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基督信仰。他在写给克拉维乌斯的信中说,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他在自己制作的可调节日晷的底座上刻了段中文,指出,如果不对上帝的恩宠有所了解,那 么人类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他还告诫那些从日晷的表面观察时光 流逝的人,他们既无法重回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唯一能做的就 是牢牢把握当下的机会,及时行善。


利玛窦认为,友谊, 应该是超越钱财资助和其他物质考量的存在,它是条纽带,将两具毫不相干的肉身连接一心。在困境中,友谊方能显示它的珍贵——在顺境里友谊太容易维持,反而失去了它重要的意义。利玛窦借用了塞内卡的想法,他并不为他去世的好友们感到遗憾惋惜,因为在他们生时他就已预见其死亡,而其死后仿佛依然鲜活。而西塞罗给利玛窦的教益是,一个人若不无时无刻全身心帮助朋友,就不是 真正的朋友,只能算是个商人。他还用了马提雅尔的反讽警句:人若朋友寥寥,就少了许多欢乐,但同时也省却了不少烦恼。而普鲁塔克带给利玛窦的则是巧妙的比喻:人如果非要和那些最无用的人交朋友,就像是走进了大染坊,难免会被染料溅一身。


皈依之后的徐光启有一回和利玛窦谈道,他最大的恐惧是自己的儿子终将死去。我们很难想象利玛窦不会从他的记忆仓库里调出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的那些话,因为后者也曾经被同样的恐惧所困绕。爱比克泰德是用希腊文写作的,而利玛窦将之译成了汉语,“当你喜爱某物时,记着扪心自问,‘那本质上究竟是什么?’ 若你喜欢一个水壶,那就说‘我喜欢的是一个水壶’,由此即使它 碎裂了你也不会难过。若你亲吻你的妻儿,那就说‘我亲吻的是一个人’,由此即使他们死去你也不会哀伤”。利玛窦还译了爱比克泰德在另一处所说的 :“永远不要说‘我失去了什么’,而只是‘我将它归还了’。你的孩子真的死去了么?他只是被归还给了原主。你的妻子死去了吗?她只是被归还了罢。”所有这些语句,爱比克泰德想说的,只是一种斯多葛式的论调:“若你想要让你的妻子、儿女、友人永远活着,你就是愚蠢的,因你正在希望控制自己所不能控制的,把不属于你的据为己有。”


译后记

翻译史景迁先生的《利玛窦的记忆宫殿》,本身就是一次旅行。四百多年前利玛窦梯航远来,踏上东方土地,十几年间行旅中华万里河山。如今译者坐于灯下,但意念穿梭时空,温暖的山城马切拉塔、狂风肆虐的印度洋、南国旖旎、北海冰封,一幕幕闪现,这都有赖于史景迁先生笔下的魔力。作者以“记忆术”为引线,牵出的是一整幅十六、十七世纪东西方交流的宏阔图景。精彩的历史叙述,已能模糊“真实”与“想像”之间的界线,加之利玛窦记忆术本身具有的神奇色彩,使这部著作愈发显得亦真亦幻、动人心魄。


几个世纪回转,当年种种,言辞交锋、挣扎与苦痛,仿佛都已散入历史的烟尘,但记忆本身—即使不凭借记忆术—却不会轻易泯灭。不分东海西海,人类对于恒久记忆的兴趣,几百年来并没有多少改变。若干年前,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开播电视剧《读心神探》,出现在剧中桌头的一本《记忆宫殿》,又激起许多观众对西方记忆秘术的追捧。此中热闹,无论是利玛窦神父,还是史景迁先生,恐怕都无法料想。


《记忆宫殿》一书,之前仅在中国大陆就有两个译本(陕西人民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但旧有译本对书中引用的汉语文献大多未曾还原,译名及文句也不乏错谬之处,故此番着手重译。原书中引到汉语文献,篇幅大多短小,尽管直接将其译为现代汉语,也能展现作者对原文献的翻译和理解,但未免无法贴近“历史现场”,故本书尽量给出原文。有几处系作者改写,则在译注中说明。为保持译本流畅简洁,对于西史人物,不再另外加注介绍。


翻译得以完成,要感谢郑培凯教授的信任和容忍,也要感谢李天纲教授的推荐。本书篇幅并不算大,但译事耗时良久,自是因我惰懒之故,倍感愧疚。书中涉及多种语言资料,翻译过程中,幸亏有潘玮琳博士帮助。另外,王启元博士帮助查找了若干人名,复旦大学的马希玲和钱宇两位同学帮助录入了部分原稿,在此一并致以谢意。也感谢马希哲编辑的辛勤工作。当然,译本若有错误之处,尽缘于本人力有不逮,亦望读者不吝指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