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品开合
(1)辈品同异
三辈九品之同异,古来解说纷纭。若就文相而言,三辈九品略有四异:
第一,善恶通局之异;
第二,发心通局之异;
第三,大小通局之异;
第四,念佛通局之异。
然就义趣而言,三辈九品全同,同以念佛、诸行回向往生。
从文字表相来说,三辈九品有四点差别。
“善恶通局之异”,三辈文所举的都是善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等,虽有出家在家、善多善少;九品文举善机,也举恶机,很清晰,特别是下辈三品,十恶、破戒、五逆罪人:有通和局的差别。
“发心通局之异”,发心即发菩提心,三辈文都说了发菩提心;九品文并没有都说发菩提心,只在上辈三品说了发菩提心,中辈三品和下辈三品都没有说发菩提心。
“大小通局之异”,三辈文都讲大乘,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九品文有大乘,也有小乘,中辈就讲小乘,所以有通有局。
“念佛通局之异”,一向专念通于三辈;九品文只在下辈三品、在行法当中讲到念佛,所以是局限在下辈三品中。
从文相来看,有这四点的差距。
“然就义趣而言,三辈九品全同,同以念佛、诸行回向往生”,“同”在哪里?都是用念佛和诸行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说它们相同。
(2)本宗传承
若依本宗传承,则三辈与九品全同,唯是开合之异,目的在引导辈品诸机归入念佛一乘。
上面列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那净土宗的传承是什么呢?“则三辈与九品全同,唯是开合之异”,本宗传承是这样的,目的在引导辈品诸机归入念佛一乘,这是开显三辈九品的目的。
《观经》十六观之中,十四、十五、十六总称“三辈观”,经文有“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观经》既以九品为三辈往生,显示合即是三辈,开即是九品,再开即是八十一品,乃至无量品。
这里说明开合之异,先从文相说明,再从道理来说明。
从文相来说,比如十六观的十四、十五、十六观,从名称上叫“三辈观”,就是讲三辈的。经文中说“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这和《无量寿经》所讲的三辈一模一样。
《观经》既以九品为三辈往生,就显示合即是三辈,开即是九品;如果九品再细开就是八十一品,乃至有无量品,这是开合不同。一个大略分三辈,一个细分九品,如果再细分,可以称八十一品、无量品等。
虽然三辈九品同在引导诸机归入念佛,而约心行,有顺逆不同。
底下这两段可能不太好懂,这是要说明什么呢?三辈文也是引导诸机归入念佛,九品文也是引导诸机归入念佛,不过它们的大方向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的引导方式上有顺和逆的不同。那就从两个方向来说,从心和行来说明顺逆的不同。
① 约行
· 《大经》三辈顺佛本愿以实摄权
《大经》三辈紧接第十八愿成就文,为从念佛顺出,以摄诸行,先摄出家善,次摄在家善,次摄无善,一一皆说“一向专念”。又顺念佛大乘之本意,说发菩提心,而于三辈之末别加“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一段,显示不必发菩提心,唯以三心念佛为要。
《大经》的三辈文,是紧接着第十八愿的成就文的。我们要看经文的次第。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接下来就讲三辈文。这样的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为从念佛顺出”,就是说,这底下讲三辈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从念佛,从第十八愿成就文出来的,是把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展开为三辈来说明,这样的念佛,虽然说了救十方众生,是分成这三种现象,因为第十八愿说得太笼统了,只说念佛。这么念佛是怎么样的状况呢?是要安立在三辈当中,这三辈不同的根机都是要念佛的,所以三辈是从念佛顺出。前面讲念佛,就顺着念佛而讲三辈。
“以摄诸行”,以念佛的人来摄一切万行。摄万行当然先摄出家善,从高往低来摄,“先摄出家善,次摄在家善,再摄无善”,摄这每一种的根机。
“一一皆说‘一向专念’”,念佛的旗号先举起来,然后顺着念佛来摄,摄善法先从大的摄起,再摄中等的善,再摄没有善的,所以从念佛来顺出,来讲三辈,安立行法。
为什么说到发菩提心呢?“又顺念佛大乘之本意,说发菩提心”,念佛本来是大乘之法,顺大乘法的本来面貌说发菩提心,这是从念佛顺出。
“而于三辈之末别加‘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一段,显示不必发菩提心,唯以三心念佛为要”,这一段就没有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讲的就是三心念佛。“若闻深法,欢喜信乐”,这不就是“至心信乐”吗?“不生疑惑”,至诚心、回向发愿心、深心都在这里面。所以这一段就没有再讲到再发菩提心了。
·《观经》九品逆转机性导权归实
《观经》九品为承定善观法而来,为不能修定观者说散善,先则大乘善;大乘不能修者,为说小乘;小乘不能修者,为说世善;越趋越降,至下三品,定散诸行、大小世善无一能修,唯能造恶,即为说念佛,乘佛愿力,尽得往生。如同山穷水尽,忽然柳暗花明,即是逆诸行而入于念佛,故以念佛置于最下三品。又,唯于上辈说发菩提心,中下二辈不说发菩提心。
九品的开显方式不一样,因为《大经》《观经》这两部不同的经典,释迦牟尼佛讲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大经》是显示畅佛本怀,在经的开端就讲了出世本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就是五德瑞现,显示“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所以佛讲念佛的时候是顺着四十八愿、敞开心怀来说的,然后就讲了第十八愿的念佛,把念佛分于三辈来说明。
可是《观经》不一样,《观经》是韦提希夫人请佛说的,而且她请得很委曲,她被儿子软禁了,所以她想请佛来安慰她。可是她又想到佛威德尊重,“我怎么能见到佛呢?那请佛派你的弟子来看我吧”。释迦牟尼佛了解她的心意,就自己来到王宫。韦提希夫人的心和释迦牟尼佛的心还没完全对接。
释迦牟尼佛来了之后,韦提希夫人就说她很苦恼,要求生净土,她说“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她请的是观法,而没有请念佛,连散善都没有请,所以她的心跟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对接上。释迦牟尼佛必须顺着韦提希夫人这样的心念,然后与她衔接,所以佛是委曲说法。
释迦牟尼佛开显九品行的时候,是先顺着韦提希请求定善观法,讲了十三定观,然后释迦牟尼佛开显九品散善,“九品为承定善观法而来,为不能修定观者说散善”。
先说大乘善;大乘善法不能修的,再说小乘善;小乘善法又不能修的,再说世间善,“越趋越降”。因为韦提希夫人心比较高,讲“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说“教我定善观法”。释迦牟尼佛先顺她的心,讲十三定观,其实这不是韦提希夫人的根机能够修到的。她做不到,接着佛再讲善法:当然先讲大乘善;大乘善做不到,就讲小乘善;小乘善做不到,就讲世间善;世间善还做不到,就讲恶人。
所以,“越趋越降,至下三品,定散诸行、大小世善无一能修”,这样的众生根机“唯能造恶”,对于这样的人,“即为说念佛,乘佛愿力,尽得往生”。这种开显是很善巧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一开始没有说到念佛?这是因为他顺着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没有请念佛,她请定善,释迦牟尼佛在定善跟念佛之间,用散善过渡定善;散善、定善都不能修的人,那就只有念佛。
“如同山穷水尽,忽然柳暗花明,即是逆诸行而入于念佛”,方向是相反的,反着诸行的方向契入念佛。因为念佛本来是最高的善,按说要从最低的唯恶无善,再到世间善,再到小乘善,再到大乘善,再到定善,然后向念佛最高善这样进行的。
释迦牟尼佛讲的恰恰相反,从上往下走:定观修不了,修散善,如此,散善、大乘、小乘、世间善;世间善做不来,造恶。在造恶的地方山穷水尽,没有办法了,然后柳暗花明,把念佛在这里讲出来。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叫“逆入”,“逆诸行而入于念佛”。
前面说的《大经》是顺念佛而统摄诸行:讲念佛,讲了第十八愿成就文,顺这个念佛旗号——天子王令出来,然后统摄一切,将三辈诸行统摄出来。
这是以顺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引导不同根机的众生。
总之,三辈九品是开合的不同。“开”是展开,“合”是综合,综合起来讲是三辈,展开就是九品。开合是从义趣上来说的,总的义趣是一致的,才有开合的不同。不过,要具体地展开或者综合的话,入手的方向有顺和逆、心和行的不同角度。总之,目的是引导诸机归入念佛,从这方面来看,三辈九品是完全一致的。
从行法来说,三辈是从念佛顺出,主要是用念佛来摄诸行,一向专念为主,摄出家等种种善法,从念佛出来;九品行是逆,是反过来逆诸行,引导归入念佛。
② 约心
下面讲约心,从心的角度来说。“心”就是安心。
·《大经》三辈以实摄权
三辈承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后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即是具足三心之人,顺此念佛之安心,即为说一向专念,而有根机不等,或能出家、或不能出家,或能修善、或不能修善,总皆摄入一向专念。
三辈是在十八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后,直接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把这样的众生分成三辈来说明,即把第十八愿的“专修念佛”展开在三辈文当中。
这三辈众生本身是具足三心的人,这样的人,顺念佛的安心,每一辈就直接说一向专念,因为有三心,所以讲一向专念。可是一向专念的根机各有不同,所以才分列为三辈,或者能出家的,或者不能出家的;或者能修善的,或者不能修善的。总之,把他们摄入一向专念之中,这也是从安心来讲,顺三心而出。
·《观经》九品导权归实
九品本是诸行之人,本不具足三心,而各各欲以自所修业回向愿生,即如释言“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为此于上上品行业之先,开说三心,总摄九品,以心能导行故,即以三心,挟诸行业,回入念佛,乘佛愿力,即得往生。《观经疏·散善义》“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者,正在于此。
九品行与三辈就不一样了,九品行人本来是诸行之人,不具足三心。
释迦牟尼佛讲九品行是散善,是应韦提希夫人问定善观所讲之后,自开散善。散善是为了摄受散善根机的众生,这些众生本来就是在修诸行、散善当中,释迦牟尼佛要摄受这样的人归入念佛。以他们原来的根机修行来讲,他们是不具备三心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在上品上生的地方安列:“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如果依他们自己所修的行业来回愿往生,就像善导大师所解释的,“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下面说“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这才讲他们的行法——受业不同。在这之前,总地先列出三心。三心虽然放在上上品当中,其实是含括在九品之内的,看经文就能看得很清楚。
心能引导我们的行业。心行相比,行像车,安心像驾车的驭者,驭者才能掌握车的方向。
“即以三心,挟诸行业”,以它的方向、以它的力量直接往生,回入念佛,乘佛愿力,即得往生,说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
③ 结明
要之,三辈顺佛本愿,以实摄权;九品逆转机情,导权归实。二文合观,其意更明。
“三辈顺佛本愿,以实摄权”,三辈从佛本愿而出,以真实法摄三辈的权机。
“九品逆转机情,导权归实”,“机情”是众生这一边的想法,众生的想法未必契合佛的本怀,未必是真实的。众生有局限性,佛一开始要随顺众生的想法;但是也不能总是随顺,否则真实法显示不出来,随顺以后就要逆转过来。
怎么叫逆转呢?比如韦提希夫人,她觉得往生净土肯定定善观法是最高上的,她根本就没问到念佛,也问不出来,散善也没有问。所以释迦牟尼佛先就她的提问讲定善,然后又讲散善,再讲无善唯恶的。造恶的众生念佛往生,这对韦提希夫人来讲,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她根本没想到,造罪造业这么重的人单单念几声佛号就往生了。这是逆转机情,回转过来。
“导权归实”,引导诸行的根机——权机,归入真实的念佛。
“二文合观,其意更明”,综合起来观,顺逆共同来看,就能看出,三辈九品的意趣都在引导诸机归入念佛;不过有顺逆不同,一个以实摄权,一个导权归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