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视剧鹰眼  ·  【鹰眼头条】为什么长剧、短剧都在角逐春节档? ·  21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刚刚,合并终止! ·  21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热搜第一!破百亿! ·  23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火爆!30CM涨停!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明起全国大部降温4至6℃!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82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16 15:31

正文




辈品开合


(1)辈品同异


三辈九品之同异,古来解说纷纭。若就文相而言,三辈九品略有四异:


第一,善恶通局之异;

第二,发心通局之异;

第三,大小通局之异;

第四,念佛通局之异。


然就义趣而言,三辈九品全同,同以念佛、诸行回向往生。


从文字表相来说,三辈九品有四点差别。


“善恶通局之异”,三辈文所举的都是善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等,虽有出家在家、善多善少;九品文举善机,也举恶机,很清晰,特别是下辈三品,十恶、破戒、五逆罪人:有通和局的差别。


“发心通局之异”,发心即发菩提心,三辈文都说了发菩提心;九品文并没有都说发菩提心,只在上辈三品说了发菩提心,中辈三品和下辈三品都没有说发菩提心。


“大小通局之异”,三辈文都讲大乘,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九品文有大乘,也有小乘,中辈就讲小乘,所以有通有局。


“念佛通局之异”,一向专念通于三辈;九品文只在下辈三品、在行法当中讲到念佛,所以是局限在下辈三品中。


从文相来看,有这四点的差距。


“然就义趣而言,三辈九品全同,同以念佛、诸行回向往生”,“同”在哪里?都是用念佛和诸行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说它们相同。


(2)本宗传承


若依本宗传承,则三辈与九品全同,唯是开合之异,目的在引导辈品诸机归入念佛一乘。


上面列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那净土宗的传承是什么呢?“则三辈与九品全同,唯是开合之异”,本宗传承是这样的,目的在引导辈品诸机归入念佛一乘,这是开显三辈九品的目的。


《观经》十六观之中,十四、十五、十六总称“三辈观”,经文有“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观经》既以九品为三辈往生,显示合即是三辈,开即是九品,再开即是八十一品,乃至无量品。


这里说明开合之异,先从文相说明,再从道理来说明。


从文相来说,比如十六观的十四、十五、十六观,从名称上叫“三辈观”,就是讲三辈的。经文中说“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这和《无量寿经》所讲的三辈一模一样。


《观经》既以九品为三辈往生,就显示合即是三辈,开即是九品;如果九品再细开就是八十一品,乃至有无量品,这是开合不同。一个大略分三辈,一个细分九品,如果再细分,可以称八十一品、无量品等。


虽然三辈九品同在引导诸机归入念佛,而约心行,有顺逆不同。


底下这两段可能不太好懂,这是要说明什么呢?三辈文也是引导诸机归入念佛,九品文也是引导诸机归入念佛,不过它们的大方向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的引导方式上有顺和逆的不同。那就从两个方向来说,从心和行来说明顺逆的不同。


① 约行


· 《大经》三辈顺佛本愿以实摄权


《大经》三辈紧接第十八愿成就文,为从念佛顺出,以摄诸行,先摄出家善,次摄在家善,次摄无善,一一皆说“一向专念”。又顺念佛大乘之本意,说发菩提心,而于三辈之末别加“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一段,显示不必发菩提心,唯以三心念佛为要。


《大经》的三辈文,是紧接着第十八愿的成就文的。我们要看经文的次第。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接下来就讲三辈文。这样的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为从念佛顺出”,就是说,这底下讲三辈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从念佛,从第十八愿成就文出来的,是把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展开为三辈来说明,这样的念佛,虽然说了救十方众生,是分成这三种现象,因为第十八愿说得太笼统了,只说念佛。这么念佛是怎么样的状况呢?是要安立在三辈当中,这三辈不同的根机都是要念佛的,所以三辈是从念佛顺出。前面讲念佛,就顺着念佛而讲三辈。


“以摄诸行”,以念佛的人来摄一切万行。摄万行当然先摄出家善,从高往低来摄,“先摄出家善,次摄在家善,再摄无善”,摄这每一种的根机。


“一一皆说‘一向专念’”,念佛的旗号先举起来,然后顺着念佛来摄,摄善法先从大的摄起,再摄中等的善,再摄没有善的,所以从念佛来顺出,来讲三辈,安立行法。


为什么说到发菩提心呢?“又顺念佛大乘之本意,说发菩提心”,念佛本来是大乘之法,顺大乘法的本来面貌说发菩提心,这是从念佛顺出。


“而于三辈之末别加‘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一段,显示不必发菩提心,唯以三心念佛为要”,这一段就没有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讲的就是三心念佛。“若闻深法,欢喜信乐”,这不就是“至心信乐”吗?“不生疑惑”,至诚心、回向发愿心、深心都在这里面。所以这一段就没有再讲到再发菩提心了。


·《观经》九品逆转机性导权归实


《观经》九品为承定善观法而来,为不能修定观者说散善,先则大乘善;大乘不能修者,为说小乘;小乘不能修者,为说世善;越趋越降,至下三品,定散诸行、大小世善无一能修,唯能造恶,即为说念佛,乘佛愿力,尽得往生。如同山穷水尽,忽然柳暗花明,即是逆诸行而入于念佛,故以念佛置于最下三品。又,唯于上辈说发菩提心,中下二辈不说发菩提心。


九品的开显方式不一样,因为《大经》《观经》这两部不同的经典,释迦牟尼佛讲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大经》是显示畅佛本怀,在经的开端就讲了出世本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就是五德瑞现,显示“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所以佛讲念佛的时候是顺着四十八愿、敞开心怀来说的,然后就讲了第十八愿的念佛,把念佛分于三辈来说明。


可是《观经》不一样,《观经》是韦提希夫人请佛说的,而且她请得很委曲,她被儿子软禁了,所以她想请佛来安慰她。可是她又想到佛威德尊重,“我怎么能见到佛呢?那请佛派你的弟子来看我吧”。释迦牟尼佛了解她的心意,就自己来到王宫。韦提希夫人的心和释迦牟尼佛的心还没完全对接。


释迦牟尼佛来了之后,韦提希夫人就说她很苦恼,要求生净土,她说“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她请的是观法,而没有请念佛,连散善都没有请,所以她的心跟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对接上。释迦牟尼佛必须顺着韦提希夫人这样的心念,然后与她衔接,所以佛是委曲说法。


释迦牟尼佛开显九品行的时候,是先顺着韦提希请求定善观法,讲了十三定观,然后释迦牟尼佛开显九品散善,“九品为承定善观法而来,为不能修定观者说散善”。


先说大乘善;大乘善法不能修的,再说小乘善;小乘善法又不能修的,再说世间善,“越趋越降”。因为韦提希夫人心比较高,讲“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说“教我定善观法”。释迦牟尼佛先顺她的心,讲十三定观,其实这不是韦提希夫人的根机能够修到的。她做不到,接着佛再讲善法:当然先讲大乘善;大乘善做不到,就讲小乘善;小乘善做不到,就讲世间善;世间善还做不到,就讲恶人。


所以,“越趋越降,至下三品,定散诸行、大小世善无一能修”,这样的众生根机“唯能造恶”,对于这样的人,“即为说念佛,乘佛愿力,尽得往生”。这种开显是很善巧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一开始没有说到念佛?这是因为他顺着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没有请念佛,她请定善,释迦牟尼佛在定善跟念佛之间,用散善过渡定善;散善、定善都不能修的人,那就只有念佛。


“如同山穷水尽,忽然柳暗花明,即是逆诸行而入于念佛”,方向是相反的,反着诸行的方向契入念佛。因为念佛本来是最高的善,按说要从最低的唯恶无善,再到世间善,再到小乘善,再到大乘善,再到定善,然后向念佛最高善这样进行的。


释迦牟尼佛讲的恰恰相反,从上往下走:定观修不了,修散善,如此,散善、大乘、小乘、世间善;世间善做不来,造恶。在造恶的地方山穷水尽,没有办法了,然后柳暗花明,把念佛在这里讲出来。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叫“逆入”,“逆诸行而入于念佛”。


前面说的《大经》是顺念佛而统摄诸行:讲念佛,讲了第十八愿成就文,顺这个念佛旗号——天子王令出来,然后统摄一切,将三辈诸行统摄出来。


这是以顺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引导不同根机的众生。


总之,三辈九品是开合的不同。“开”是展开,“合”是综合,综合起来讲是三辈,展开就是九品。开合是从义趣上来说的,总的义趣是一致的,才有开合的不同。不过,要具体地展开或者综合的话,入手的方向有顺和逆、心和行的不同角度。总之,目的是引导诸机归入念佛,从这方面来看,三辈九品是完全一致的。


从行法来说,三辈是从念佛顺出,主要是用念佛来摄诸行,一向专念为主,摄出家等种种善法,从念佛出来;九品行是逆,是反过来逆诸行,引导归入念佛。


② 约心


下面讲约心,从心的角度来说。“心”就是安心。


·《大经》三辈以实摄权


三辈承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后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即是具足三心之人,顺此念佛之安心,即为说一向专念,而有根机不等,或能出家、或不能出家,或能修善、或不能修善,总皆摄入一向专念。


三辈是在十八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后,直接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把这样的众生分成三辈来说明,即把第十八愿的“专修念佛”展开在三辈文当中。


这三辈众生本身是具足三心的人,这样的人,顺念佛的安心,每一辈就直接说一向专念,因为有三心,所以讲一向专念。可是一向专念的根机各有不同,所以才分列为三辈,或者能出家的,或者不能出家的;或者能修善的,或者不能修善的。总之,把他们摄入一向专念之中,这也是从安心来讲,顺三心而出。


·《观经》九品导权归实


九品本是诸行之人,本不具足三心,而各各欲以自所修业回向愿生,即如释言“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为此于上上品行业之先,开说三心,总摄九品,以心能导行故,即以三心,挟诸行业,回入念佛,乘佛愿力,即得往生。《观经疏·散善义》“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者,正在于此。


九品行与三辈就不一样了,九品行人本来是诸行之人,不具足三心。


释迦牟尼佛讲九品行是散善,是应韦提希夫人问定善观所讲之后,自开散善。散善是为了摄受散善根机的众生,这些众生本来就是在修诸行、散善当中,释迦牟尼佛要摄受这样的人归入念佛。以他们原来的根机修行来讲,他们是不具备三心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在上品上生的地方安列:“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如果依他们自己所修的行业来回愿往生,就像善导大师所解释的,“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下面说“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这才讲他们的行法——受业不同。在这之前,总地先列出三心。三心虽然放在上上品当中,其实是含括在九品之内的,看经文就能看得很清楚。


心能引导我们的行业。心行相比,行像车,安心像驾车的驭者,驭者才能掌握车的方向。


“即以三心,挟诸行业”,以它的方向、以它的力量直接往生,回入念佛,乘佛愿力,即得往生,说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


③ 结明


要之,三辈顺佛本愿,以实摄权;九品逆转机情,导权归实。二文合观,其意更明。


“三辈顺佛本愿,以实摄权”,三辈从佛本愿而出,以真实法摄三辈的权机。


“九品逆转机情,导权归实”,“机情”是众生这一边的想法,众生的想法未必契合佛的本怀,未必是真实的。众生有局限性,佛一开始要随顺众生的想法;但是也不能总是随顺,否则真实法显示不出来,随顺以后就要逆转过来。


怎么叫逆转呢?比如韦提希夫人,她觉得往生净土肯定定善观法是最高上的,她根本就没问到念佛,也问不出来,散善也没有问。所以释迦牟尼佛先就她的提问讲定善,然后又讲散善,再讲无善唯恶的。造恶的众生念佛往生,这对韦提希夫人来讲,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她根本没想到,造罪造业这么重的人单单念几声佛号就往生了。这是逆转机情,回转过来。


“导权归实”,引导诸行的根机——权机,归入真实的念佛。


“二文合观,其意更明”,综合起来观,顺逆共同来看,就能看出,三辈九品的意趣都在引导诸机归入念佛;不过有顺逆不同,一个以实摄权,一个导权归实。

三福诸善


“三福”为《观经》“序分”所说三种福业,即世福、戒福、行福。所谓福,即善根之异名。世间之善,如仁义礼智信等,称为世福;佛教大小乘戒律之善,称为戒福;特别以大乘殊胜之行善,称为行福。


“三福”就是《观经》所讲的三种福业。“福”就是善根,三种福业是世福、戒福和行福。这三种行业能带来幸福的果报,也能种诸种种善根,所以称为福。三福文总共有十一句。


(1)世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二句为敬上行,后二句为慈下行。“慈心不杀”为十善之首,故特别提出。


世福就是世间的福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两句为敬上行,父母师长都是我们的长辈,我们要尊重。后两句是慈下行,比我们能力、福报弱的,我们要慈悯,不要伤害。


“慈心不杀”是十善业里的第一条,所谓“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先把第一条作为代表,提到前面说出来。人类众生比较聪明,有心智,有力量,但往往缺少慈悯之心,缺少慈下之行。对不如我们的动物,我们有慈下之行,就不会犯杀业,饭店餐桌上杀业是很重的。人是很愚痴的,比如说杀生吃肉,谁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呢?生下来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哪有一点点慈悲心。


“仁者,仁爱也”,要有仁爱之心。人类有聪明智慧,但往往用我们的聪明智慧下网、放吊钩,用炸药、陷阱去抓捕这些众生,根本没想到它们跟我们一样,也是一条条生命,也贪生怕死,也有恐惧,也有情感,也有妻儿老小。


丰子恺先生画的漫画是很感人的。我们因为愚痴,不了解;也没听人说过,听人说也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就是脑筋不开,不开就不能相信,“这不就给人吃的吗?”这是业障重。总之,闻佛的真实语不能相信,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业障太重。


有的人听不到,那是福报浅。最没有福报的人就是听不到佛法。不管有多少钱,就是首富都没有用,听不到佛法就是没有福报,是可怜之人。听到佛法,即使是乞丐,睡在大桥下面,也可以参加财富排行榜。世间的财富不是真正的,不是清净财,不是坚固财,都是染污的、系缚的、无常的、败坏的,会给我们带来种种苦恼。


人们干什么事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都有自己的一种安心,所谓安心起行。对于孝养父母,有的人很孝顺,他觉得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出于真诚,自然这样做;不孝养父母的人,他也觉得是天经地义的,“我就这样嘛,父母就应该为我操劳”。就好像两个人是不同的脑筋,是在不同的波段、不同的频率、不同的世界一样,几乎没法沟通。


所以,人心隔多远,世界就有多大。隔多远由人心,人心隔多远就有多远,虽然天天在一起,见面都不认识,并不是都说中国话、都是长了人的样子就能相通,不是的,是依境界,人与人的境界不同。


(2)戒福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归依佛法僧三宝,称为三归。始从不信佛转入信佛,舍邪归正,称为翻邪三归。此后受大乘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或小乘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为受戒而更归三宝,称为受戒三归。总受持大小乘戒律,为具足众戒。于持戒之上,慎护种种微细之行,如大乘八万四千威仪,小乘三千威仪,而不毁犯,即是不犯威仪。


“归依佛法僧三宝,称为三归”,开始从不信佛转入信佛,过去在邪见当中,不了解、不信佛法;现在翻转过来,舍邪归正,称为“翻邪三归”。


此后,可能我们会受戒。每一次受戒或者剃度,都会有三归。受戒有多种,大乘三聚净戒,“三聚”,意思是戒法很多,把它聚为三类: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是止恶的,摄善法戒是行善的,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众生的。菩萨戒非常多,但是以这三类就全部摄受在内了,这样的戒是清净的,不像外道的非因计因,是不清净的。这是三聚净戒。


十重四十八轻戒是菩萨戒,有重有轻。或者小乘五戒,不杀、盗、淫、妄、酒;或者八戒,就是五戒之外再加三条戒;十戒就是沙弥十戒;具足戒是对出家众的。为了受戒而更归三宝,称为“受戒三归”。总之,这叫“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不代表“具足戒”,具足戒是指出家众的比丘戒,具足众戒是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都在内,总受大小乘戒律。


持戒说得还比较粗略,是大体梗概。要护持戒行,就要有很多细微的方面,叫“微细之行”,让持戒没有缝,没有漏,这就是威仪的重要性。比如你端端正正一坐,心也端正,身也端正,人家见到你就会恭敬,不敢起邪念,这就是威仪的作用,有威严摄持的功效。如果你懒懒散散的,人家一看就觉得你不是那么严谨,有缝隙。


(3)行福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提心有圣道、净土的不同。圣道菩提心,愿行皆在此土。净土菩提心,此土发愿,净土修行。此处行福菩提心通于圣道、净土。三辈九品中所说菩提心,限为净土门菩提心。深信因果,即总信一切六凡四圣因果。读诵大乘,也通含圣道、净土一切大乘经典。劝进行者,为自行教他,共向佛道。


菩提心本来有圣道和净土的不同。圣道菩提心,在此土发菩提愿,也在此土修六度万行。净土菩提心,此土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行在净土。因为感觉在这个世界修六度万行是难行道,在这个世界发菩提心愿,但行菩萨行很难,所以愿在此土,行在净土。到了净土,有佛力加持,一切业障顿然消除,菩萨四修,任运而起。


此处讲的行福菩提心,它通于圣道和净土,不限于净土门,圣道门的发菩提心也在此土。三辈九品当中所说的菩提心,限为净土门的菩提心。


三辈文就是每一辈文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发菩提心是净土门的菩提心,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此土发愿。因为发了菩提心,要求佛道,发现修六度万行很困难,所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净土圆满行,行在彼土,这是三辈文。


九品文呢,上品下生没有别的,唯有一念发菩提心,以此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里的发菩提心,善导大师解释得很明确,就是指净土的菩提心。


深信因果是不太容易的。善导大师说,果然深信因果,善心、善念、善根一起,就不会退止;恶念就会断绝,因为他知道因果的可怕、因果的真实不虚。这里有深有浅。一般的都是信亦信,不信亦信,所以叫“亦信因果”,或者信,或者不信,或者就忘记了,我们的根机都很陋劣。有人讲“我深信因果”,这个“深”,是跟以前不信比有点深。


“信一切六凡四圣因果”,“六凡”就是六道轮回的六种凡夫;“四圣”是四种圣人的境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人有人的因果,三恶道有三恶道的因果,声闻有声闻的因果,佛有佛的因果;圣道门有圣道门的因果,净土门也有净土门的因果。


如果局限于圣道门的观念,就很难理解净土门的修行,“你造罪那么多,怎么念几声佛就到西方极乐净土了?”这就是净土门的因果,净土门的因果是真实的因果,能够克服凡夫虚妄流转的因果。造罪很多是很虚妄的,一实能破万虚。念佛是真实法,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在心、在缘、在决定”,这说得很清楚了。总之,往生净土,“念佛为因,成佛为果”,这是佛法的因果。这种因果经常会用四句话来说明,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这是净土法门的因果,非常殊胜。


当然,以净土门来讲,是“自信教人信”,自己念佛,劝人念佛;自己往生,劝人往生。这里未必就一定是净土门的,因为这里讲的三福,还没有分,也可能教净土,也可能教圣道。总之,这里都属于行福,“劝进行者”就是利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基金报  ·  刚刚,合并终止!
21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热搜第一!破百亿!
23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火爆!30CM涨停!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明起全国大部降温4至6℃!
3 天前
BetterRead  ·  从成长的感觉到真正成长
8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我知道自己很笨
7 年前
风神大道8号  ·  常俊华:成功没有捷径,唯有持之以恒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