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
BetterRead
英文书漂流瓶计划已经一岁了。
这一年里,作为项目唯一的执行者,我最烦的就是催领书人交读后感。按时递交读后感是大家申请领书时的承诺。为什么总要催?可惜,很多人会忘记,或者因为种种原因交不了。
这很容易理解。申请领书的时候相当于刷信用卡,刷的时候感觉已经拥有了全世界,很爽;而真正读书、写读后感的时候就是还债,原来世界离我还有那么厚的距离,当然痛苦。
你读书就是对捐书人的回馈。但如果你不写读后感,如何回馈捐书人?
第一批书单发布两个月后,中选读者里有一半人都没有及时递交读后感。我当时觉得这项目大概长不了了。
很多人建议,
BetterRead
应该成为第三方监督者,要有严格的纪律规范,有痛感的罚金约束,并要求读者读完再度把书捐出。
我不想这么做。因为这毕竟只是一个人业余运营的公益项目,也因为我们不是家长、老师、保姆、警察或者培训机构。
所以,我们走了另外一条路
——
你承诺了我就信,做不到就再也不见。
建立在自愿、互信和参与者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机制,既理想主义也最省事。
当然,不交读后感并不等于人品有问题,很多时候是不方便。最近我们采用了麦客表单来递交读后感,使得大家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渠道一键上传读后感,并即时收到反馈,还能看到所有人的读后感。读后感的上传效率果然大大提高。
现在说说这一年的捐书和领书情况。
这一年里我们收到了数千人的申请,其中有
305
人次捐书,发布的新旧捐书共
622
本。
在捐书方面,尽管我们不强制中选读者重新捐出领到的书,但是再度漂流的书越来越多,后期往往能占到书单里全部书籍的一半。谢谢你们!
在中选读者方面,
622
人次中选读者中,
128
人因为没有及时递交读后感而进入了黑名单。但这个黑名单上三分之二都是上半年的读者。
更有意思的是,有的读者即使进入黑名单了,也会通过捐书再度参与这项活动。这个结果让我意外也感到欣慰。
我更想知道,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一读再读一捐再捐?在没有太多约束和惩罚的情况下,是什么让他们做到频繁参与英文书漂流瓶计划的?
许多频繁参与漂流瓶活动的读者交流后,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发
:
第一,捐是为了读更多的新书。
BetterRead
英文书漂流瓶活动上有三类捐书人
——
处理闲置型、一时
冲动型以及为新书腾空间型。前两者往往只捐一次。第三类则往往持续捐书。
现在很流行断舍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太多了,哪些应该舍呢?和其他东西不同,书作为知识的载体,价值主要在于有没有被读过,或者掌握。我想,对于是否要捐一本书,最好的理由是:我已经掌握这些知识了。看过,懂了,分享,这是最好的漂流路线。
第二,只选择适合自己的那本书。
领书人也有三类
——
占便宜型、秒杀爱好者以及针对性读者。前两者很难持续,因为很可能抢到的书其实根本不是自己想读的,最终放弃。
最容易坚持的是第三类
——
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适合自己不仅仅是指兴趣,也指阅读能力。比如很多
BetterRead
英文书漂流瓶读者都是第一次读英文书。他们往往会选择经典英文小说。可惜这些书的文风和社会背景与今天相差太大,很容易丧失坚持读完的勇气。
所以我建议在选书时不妨根据书名和作者名查查,看看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
也有的读者特意选择自己平时不会读的书,强迫自己学习新的领域。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也算是一种有的放矢了。
第三,边看书边做笔记。
目前主要有两种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
一种是边读边记笔记和读书心得,一种是读完以后再写读后感。前者只需要摘录片段和记录点滴心得,相对容易。而且无论都到哪里,都能整理成文。后者更难,因为考验读者的耐心、毅力、理解力和归纳水平。
还有一些比较另类的读后感,比如英文读后感、
Markdown
或者
PPT
做的读后感。
BetterRead
只要求提供中文读后感。写花式读后感的作者们明显主观能动性很强,按时交稿只是基本要求了。
第四,既然开始一项任务,就完成它。
一些
BetterRead
英文书漂流瓶的中选读者,在要求延期被我拒绝后,咬牙完成了读后感。我以为他们不再参加了,但他们却开始频繁申请。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
参与过一次的中选读者,或者因为没有及时递交而进入了黑名单,或者就会开始频繁参与。这是因为,当你完成了一项你觉得不容易的任务,你就有了信心和兴趣。
参与英文书漂流瓶计划最愉快的时刻,大概就是管理员联系你的那一刻了。中奖的兴奋,加上中选英文书的高大上感,让人顿时获得了一种成长的感觉。
不过成长的感觉并不是成长。
BetterRead
英文书漂流瓶计划之所以和别的读书活动不同的,并不只是因为这是一个英文书分享活动,或者是一个迷你公益项目。而是因为它要求你为掌握知识、获得成长主动付出努力。没有下几天读完几本的宏伟目标,没有罚金,但是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成果。
因为,只有你真正掌握的知识才是你的,而掌握知识的整个过程固然需要别人的鞭策和鼓励,但最终需要自己的持续努力。
看上去很平常,但这就是我的发现。
新的一年,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努力获得成长,并且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货吗?又是什么让你持续参加漂流瓶活动呢?
期待你的回答。
同时宣布,2017年我们不再在每期书单后发布催交读后感名单。
相关文章
一次心理治疗旅程|BetterRead
从三线高中生到哥大博士生—快速构建知识体系之路
好团队是怎么样的?|BetterRead
培养终生阅读 | 提高读书效率 | 笔记方法
3国13城,40本书开始了第一次漂流|Better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