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故事的人]发表的第567个故事
乡村医生刘兆明
◆ ◆ ◆
文 | 徐敏
一
前些日子,我与一位同学聊起曾经的知青经历,她说:你虽然下乡时间长,但没我在乡下苦,你去宣传队,当老师,当赤脚医生,这些活都是我向往但去不了的。我三年零两个月,资格的农民,皮肤晒得不沾水,除了牙是白的,全黑。有次我哥来看我,一群人正在田里劳动,我哥问别人我在哪块田,结果我就在他面前。
她这么一说,使我这整整在农村滞留了十年的老知青,反而觉得几分羞愧。我确实还算幸运,仅仅在田里干了一年多的农活,便被抽调到大队医疗站做了赤脚医生。这可是躲了太阳又躲了雨,千人羡慕万人盼想的工作。
上岗前,我被派到公社医院学习了一个月。就是在那儿,我认识了刘医生。名义上,我是由王院长负责教我,但王院长公事多,找他的病人少。更要命的是,王院长喜欢照本宣科,翻开一本《农村医生手册》,照着念,他念的部分常常是我读过的,弄得我总想睡觉。刘医生不一样,医术出名,找他治病的患者很多,特别是赶场天,总要看好几十号病人。而且刘医生讲解都是从实际出发,有具体的病例。幸好王院长比较开明,他并不以他是我唯一的老师自居,他对我说:“这医院的老师,各有长处,每个人你都可以跟他学。”有王院长这句话,等于替我学医大开了方便之门。
那段时间,每逢刘医生接待病人,我就去站在他旁边,听患者陈述病情,听他简短问诊,看他诊断处方,不清楚的地方就记在心里,待闲下来时提问请教。刘医生总是有问必答,耐心解说。有次问到输液,刘医生特别多说了几句。他说:“医界有个原则,能服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后来我在乡下行医八年,整个医疗环境,公社医院极少输液,大队医疗站基本不输液。
刘医生行医数十年,和患者关系极好,从未发生过医患纠纷。扩大而言,那时候也没听说过医闹。甚至有赤脚医生将钩端螺旋体病误诊为疟疾,致使患者死于肺大出血,患者家属也没要求赔偿。当时的医疗环境,真的是救死扶伤,从不以敛财为目的。所以偶尔出点医疗事故,大家也能理解,有误诊很正常,医生不是神。但医生的口碑,在当地人心目中也有高下之分。比如刘医生,大家都一致认为他的儿科治疗特别好,但凡孩子生病,医疗站治不好的,有人就说:“找刘医生嘛!”
二
刘医生大名刘兆明,当地人氏,有二子一女。爱人不知姓啥,因为刘医生太出名,遂妻随夫姓,人称刘师娘。刘师娘是城镇户口,所以刘医生一家是住在乡场上的城镇居民。刘医生性格豁达,嗜好喝酒,量不大,一杯足矣。有时候高兴,所谓“酒逢知己”,他也多喝一杯。多喝了一杯的王医生脸就发红,很好(hǎo)说话。
刘医生是看西医的,看西医的医生经常出诊。出诊可不是好差事,一动步就是十里八里,肩上吊着药箱,药箱里搁着注射针筒,田间小道,沟沟岔岔就多,车是不能骑的。倘若生病的人家住在山里,爬坡上坎翻山越岭,每个毛孔都得淌汗。故而请人出诊,病家总是不免有些歉意,一般人家,就要摆出些花生咸蛋大头菜来,招待医生下酒。每当这种时候,刘医生照例是不会客气的。在刘医生看来,出诊无论远近,一律收费一角,一角他是一分也捞不着的。一分也捞不着的刘医生就觉得喝杯病家的招待酒没有什么不好。但除非很熟悉的人家,刘医生通常只是象征性的表示一下,并不贪杯,润润口就抬腿走人。
刘医生人挺随和,有些医生出诊,路程远了不去。刘医生从不挑剔,只要病家有请,必定动身。回程路上,遇着谁家媳妇招呼一声:“刘医生,给我家大娃子看个病嘛。”他也顺道处上一方,且就只按一般门诊挂号收费五分,并不额外多加诊金。难得刘医生医术又高,病家自然都喜欢请他。所以刘医生经常出诊。
刘医生在乡下人缘很广,不愁没有酒喝。
他也喜欢喝茶。他喝茶淡了不行,总之要泡得很浓,就浓到一个玻璃罐头瓶子,三分之二都是茶叶。他喝茶喝得很勤,一忽儿就啜它一口。有时病情复杂,处方颇费斟酌,他就接连喝它几口,帮助思考。除了吃饭,喝茶简直同他须臾不离,无论走到何处,茶杯总要随身携带,就拿它塞在上衣兜里,胀鼓鼓的撑着,沉甸甸的坠着,啪嗒啪嗒的磕碰大腿,并不觉得碍事。真是潇洒得可以。
他还抽烟。只是不抽纸烟,说是劲小,过不了瘾。就爱抽叶子烟。烟就裹得很粗,叼在嘴里,像是挺着一门“大炮”。
刘医生每月要抽二斤烟叶。
烟叶乡场上很容易买到。不过刘医生愿意进城去买。乡下人重感情,见着刘医生了,总觉得自家孩子人家医过,熟人熟事的,不好要价。刘医生不贪这份便宜,宁肯去别处地方购买。刘医生买烟不在乎价钱,只要烟叶地道,灰口好,烧起来不熄火头,贵一点儿也不计较。所以刘医生经常抽的好烟。
抽好烟的人都讲究,刘医生就很讲究。刘医生裹的叶子烟不紧不松,合适,抽着顺溜。刘医生处方桌上边一排三个抽屉,中间一格收藏医书,遇有疑难病症,方便随时查阅;右边一格放置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剩下一格,则专门用来贮存烟叶,常说“这是我的粮草”。粮草中就卧把不锈钢剪刀,闪闪发光。没病人来时,王医生就拿抽屉拉开半截,抽出一片烟叶,用剪刀腰成数段,一张张牵伸,将零头碎末的烟草撒布其上,两手一卷,再换至掌心一搓,捏巴捏巴,不齐斩的烟头用剪子修剪修剪,很漂亮的一竿烟就裹成了。就拿它一竿竿的并在桌上,其乐无穷地检阅一番。这会儿病人来了,男性,又能抽烟,王医生就递给对方一支:“来,尝尝我的。”两人就都拿烟点燃了,一个叭嗒叭嗒的陈述病情,一个叭嗒叭嗒的提笔处方。
三
刘医生有很多朋友。
刘医生的朋友中有一位杜老先生。杜老先生解放前在城里一家药房当过学徒,后来出师做了店员。土改时,分田分地,他便回到乡下,因表现十分积极,被工作队视为骨干。再后来,就成了干部,而且是公社里最大的干部。美中不足的是,他女人眼睛好端端地就瞎了。杜老先生想想就很遗憾,不过没有办法。从此性生活是否愉快,只有他才清楚。如此过了十好几年,杜老先生唯一的儿子却是渐渐大了,就到了高中毕业的年龄。那阵子动员下乡,杜老先生正在忧虑儿子出路,恰好部队到公社征兵,杜老先生就让儿子穿上军装去了云南。临走前,他托人替儿子说下一门亲事,女方是刘河坝的,也读过高中。这刘姑娘脸盘子长得很乖,浑身上下透出一股水灵,走起路来风摆柳似的,胸脯高高耸出,颤颤晃晃,像是揣着一对兔子。
杜老先生家就三口人,儿子一走,剩下一个瞎眼老娘看家。杜老先生家离公社十来里地,每天两头奔跑,很不方便。杜老先生就给未过门的儿媳商量,要刘姑娘经常过来走动。其实当初替儿子订亲,就有这个打算,并且明白向刘家作了宣告,因之刘姑娘实际上已经成了杜家媳妇,一个月里约摸有一半时间呆在杜家,只是尚未正式过门而已。
谁知后来出了问题,杜老先生每天回家,看见刘姑娘在眼皮底下走来走去,心里不免渐渐起了变化,竟喜欢上刘姑娘了。更离奇的,是刘姑娘对杜主任也动了感情。再后来,俩人就发生了那种不可以告诉外人的关系,终于是弄到刘姑娘有了身孕。这天深夜,刘姑娘虚掩房门,等杜先生进来后,尚未肌肤相亲,就悄悄对杜先生说:“爸,我这个月没来月经!会不会有了?”
杜先生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很肯定的说:“怎么可能。我62年做过结扎手术,绝不会有,你尽管放心,说不定过段时间月经就自己来了。”
两人还如往常一样亲热。不过月经却迟迟不来,又到了下一轮月经该来的时间,仍然没有动静。这下不但刘姑娘紧张,就是杜老先生也有点沉不住气了。他这才怀疑,前几年做的男扎手术恐怕是失败了。
就来找刘医生。并不明说,只劝喝酒,拿嫩嫩的豆花推了一锅,席面上还摆有一大盘白肉。这两样都是刘医生喜欢的东西,彼此既是朋友,刘医生自然不会客气。就喝,就多喝了一杯。多喝了一杯的刘医生很好说话,所以杜老先生刚一提自家侄女想要堕胎,刘医生当即满口应承,手拍胸脯说道:“我俩朋友,有什么犯难的,尽管来。”
杜老先生说:“手术由你一人做,行不?”
刘医生说:“为什么?”
杜老先生说:“我这侄女还没结婚,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口实,张扬出去不好。”
刘医生说:“这容易,刮宫么,小意思,我一人也行。”
杜老先生说:“那就拜托了。你看什么时间合适?”
刘医生想了一下:“明天晚上九点钟吧,我值夜班,医院里鬼都没有一个。”
第二天,刘医生早早将刮宫器械作了消毒,只等晚上好做手术。下午六点刚一下班,杜老先生就来请刘医生过去喝酒。刘医生说:“扯淡,手术前怎么能够喝酒?”
杜老先生说:“我已经准备了几样酒菜,不喝岂不浪费。”
刘医生说:“要喝也得手术完了再喝。”
当下约好九点见面。
这天夜里,四野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杜老先生带着刘姑娘悄悄来了。刘医生正在里屋看书,听见有人敲门,知道是杜老先生,忙说:“你们先去手术室等着,我马上过来。”
待刘医生走进手术室时,刘姑娘已经在台上躺着了,因为戴副墨镜,面貌无法看清。刘医生懂得病家心理,也不过问,只把杜老先生叫到一边,低声说:“这事儿你得回避。”杜老先生满脸通红,连说:“那是当然,那是当然。”人就退到门外去了。
手术时,杜老先生“侄女”就很紧张,怎么也放松不了。刘医生说:“别紧张,别紧张。”结果弄得刘医生自己也很紧张,俩人都出了一身大汗。
手术完结之后,刘医生背过身去收拾器械;刘姑娘因脸部出汗太多,实在憋不住了,便偷偷摘了墨镜擦汗,不料手一发抖,竟将墨镜掉地上了。刘医生听见身后“啪”的一响,掉头来看,恰好与一双惊恐的眼睛对个正着,顿时人就呆住,半天不能作声。
原来所谓侄女,居然是刘姑娘!
刘医生就觉得有点作孽,很尴尬的朝刘姑娘点了点头;刘姑娘也羞得满脸通红,赶忙低了头背过身去。刘医生走出手术室,朝站在暗地里的杜老先生做了个手势,杜老先生心领神会,进手术室将刘姑娘接了出来。此时刘姑娘头上裹了头巾,遮住口鼻,只露出一双眼睛。杜老先生走时,回头对刘医生说:“你等我,我送了侄女就来接你过去喝酒。”
当晚,酒照喝,菜照吃,惟彼此避而不谈手术之事,只白而白知扯些闲话,真话都留在肚里心照不宣。
刘医生从此对酒存了戒心,再不贪杯,遂与杜老先生敬而远之。
杜老先生依然还当革委会主任,刘医生也还是经常出诊。只是彼此极少往来,刘医生说:“君子绝交,不出恶语。”说这话时,已经过了几年,那时候杜主任东窗事发,刘医生才略略透露了几句。
四
刘医生在公社医院,是顶梁医生,但从不以大自居,和我相处,也不摆老师架子,常称呼我徐师弟。后来区里组织赤脚医生轮训,结束时成立公社计划生育手术队,刘医生任队长,我和另外两位赤脚医生在他手下工作。大家朝夕相处,合作愉快,一个冬天做了一百多台女扎手术,无一例发生感染。刘医生不单女扎手术做得熟练,连剖腹产也能胜任。
当时公社医院开展结扎手术,条件十分简陋,没有专门的手术室,消毒间。刘医生就同王院长商量,把王院长那间医院里唯一的有门有窗的办公室腾出来,做了手术室。消毒间没有房子,就因地制宜,安排在临时手术室外面。那儿有个天井,就利用天井边的平地,搭几层青砖,拿保温桶坐落在上面。手术前,医生要对手部进行消毒,人就站在天井中,使保温桶与人形成落差,这样桶中的水就可以自动冲洗双手。但保温桶的龙头需要旁边有人协助开关,很不方便,刘医生后来想了个办法,用胶布把一根筷子固定在龙头上,手术医生清洗时用嘴控制筷子,即可实现一开一关。
刘医生是手术队队长,对绝育手术要求严格,他反复叮咛我们说:“别的事情可以有差错,女扎手术绝对不行。”这一点也确实做到了,但有次还是出了个小纰漏。手术队只有四名手术医生:台上三人,主刀、副手,器械助手;台下一人,负责接应。那天手术的是个20多岁的年轻女子,刘医生主刀,陈晓萍担任器械助手,人都躺手术床上了,才发现下腹部没有备皮。本来,手术队只有陈晓萍是女医生,所以每次给女性会阴部备皮,天然成了她的专利,结果那天她疏忽了。当时手术室一片寂静,大家都以为刘医生会大声训斥。结果刘医生什么也没说,只是抬起头来望了望天花板,然后轻言细语的比划说:“把那个拿来。”我在台下,赶紧递上备皮刀和滑石粉。
手术结束后,刘医生一边脱手术衣一边说:“以后大家都小心点,不要出差错。”这种将严厉寓含于温和中的批评,比单纯斥责更能让人心服口服,而且同样可以起到警示的效果。
那段时间,偶尔处于手术间隙,刘医生也带我们进城走耍一圈。他认识城里一家饭店的掌勺师傅,说好中午在那儿吃饭。饭菜上桌,荤素搭配,四个人吃得格外满足,虽然收费还是照章办事,但分量却非常充足。这位掌勺师傅的妻子是红星大队的农民,长得一点不像乡下姑娘;身材高挑,四肢匀称,要容貌有容貌,要线条有线条。是刘医生做的媒。夫妻俩婚后有好长时间没有生育,后来是刘医生给处方配药,用中医治疗,才生了个乖乖巧巧的儿子。
同刘医生相处久了,间或也会听他提谈起过去的些许经历。刘医生抗美援朝做过卫生员,退伍后进入公社医院,一边自学一边接受培训。儿科是他的专长,在当地很有名气。公社医院不像城里大医院,科室分得细而清楚,医生大都是“全挂子”,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都能处方。有次助产医生伍嬢不在,他甚至被请去替孕妇接生。因为经验不足,低头观察宫颈开口大小时,孕妇突然羊水破裂,羊水大量涌出,喷了他一头一脸。这段经历,刘医生自己常常提起,并不感觉难堪,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成功接生,小孩生下来后长得特别健康壮实,这让刘医生很骄傲。
刘医生有哮喘病,受凉之后时有发作。只有这种时候,他才戒烟戒酒。一旦病情缓解,他又吸烟如故,喝酒如故。
五
1978年高考,刘医生的大儿子和我一同在安谷参加考试,他报的理科,我报的文科。成绩公布后,我们都双双上线,刘医生的儿子被东北黄金学院录取。刘医生显得很平静,既不张扬,也未操办酒席。我读大学就在本市,毕业后不久又去了攀枝花,与刘医生的交往遂渐渐稀疏而至中断。1990年代,我回乡下落户的大队看望房东,闲谈中问起刘医生,房东大爷说:“哦,不在了。”我问:“什么时候走的?”大爷说:“走了好几年了。”
从这以后,我始终怀揣了一份遗憾。如今我已退休,假如刘医生高寿,也莫过八十六七岁年纪。大家能在一起喝茶闲坐,聊天说事,该怎样快意!还记得刘医生讲过的一件趣事。抗美援朝后期,国内组织慰问团赴朝演出,许多年轻女演员和战士在坑道里跳舞。中途,有个女演员跑到首长面前告状,说一个战士在下面搞小动作。首长问她:“什么小动作?”女演员满脸绯红,吞吞吐吐,用手指比划说:“他裤子里有东西。”首长立刻明白了,叫来警卫员,附在他耳边交代了几句。警卫员走后,坑道里的灯光忽然灭了,过了一会儿又突然亮了。首长转身问女演员:“你记得这个战士的相貌吗?”女演员有些茫然,迟疑说:“没看清楚。”首长于是面向舞池,大声说:“都听好了,跳舞可以,但下面不要打手电筒!”舞池里男男女女闻听,都轰的一声笑了。
每次讲到这儿,刘医生总点评说:“首长真聪敏,既化解了女演员的难堪,又保全了自己的战士。你想啊,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长时期看不见女人,抱着美女跳舞,下面能没反应?一关灯一开灯,一惊一吓,就冷静了。”
这个故事,让我常常联想起刘医生对待陈晓萍忘了备皮的疏忽,在刘医生身上,也有着首长冷静而柔性的应对方式。不知刘医生在天堂,还会不会也给别人讲述跳舞的故事?
作者:徐敏。
责编:笑笑
插图:源于网络
版权为有故事的人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关注“有故事的人”
后台回复以下关键词,看更多故事系列
情感 | 传奇 | 青春 | 幽默 | 鬼故事
匠人 | 职业 | 路上 | 动物 | 家往事
调查特稿 | 苏丹往事 | 殡仪馆 | 缅甸纪实 | 边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