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第一阶段,由郭倍倍副教授结合“青年律师的成长与培养”这一主题,为在场的律师同仁传道、授业、解惑。有老师在的地方,我们永远都是学生,郭老师的讲授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大学的课堂,有情怀、有思想,也有实战技法与理论支撑。
郭老师指出,当下国内高校的法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快餐式”教育的弊病,具体表现在“浸泡”时间不充分。例如,受司法考试等因素的影响,法学生的本科课程学习被密集地压缩在四到五个学期以内,导致学生“汲取”内容上的不充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方面的知识不能有效衔接。
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缺失问题更为突出,青年学子群体的
心态较为浮躁。郭老师借用水桶理论来比喻,技能的教育相当于水桶的侧板,大家的着眼点常常在于如何加高侧板装更多的水;而人文教育是水桶的底板,决定了大家可以承载的重量。因此,并不是侧板越高装的水就越多,底板的厚度不够会导致漏水,让水桶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他强调,青年学子、青年律师不仅要着眼于理论、实战技术的研究学习,也要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思想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之间穿梭,在人文修养和实践技能之间交叉补强,才能走得稳、走得高、飞得远。
基于以上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郭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主题式新型实习项目”,希望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该项目致力于在法学院学生、律师(团队)和教师三方建立起有效的链接。“主题”指的是学生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是律师(团队)的业务方向,也是专业教师的学术研究问题所在,三方通过共同的主题展开深度合作。
新型实习包含远程实习和在所实习两个阶段,通过远程实习,学生和律师(团队)可以互相有更多的了解,试错的成本相对较低;经过远程实习的了解与观察,律师(团队)择优选取学生到所实习。整个实习的时间远远超过目前常见的集中实习,律师(团队)也可以藉此更好地培养后备力量。
以上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索都旨在帮助学生们在未来执业的道路上尽快地适应工作节奏,避免犯低级错误,为我国法治建设培养卓越的青年人才梯队。这种培养人才方法论也与守静培养青年律师人才队伍的制度设计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