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官方订阅号。高雅艺术推广平台,演出资讯推送专区。第一时间获取活动开票信息,了解讲堂动态,服务广大师生观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山东大学停招27个本科专业,撤销高分子材料与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中国青年学者一作兼通讯!3D打印,最新Sci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中国科大李木军团队 ACS ... ·  5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这篇Nature,作者仅2人,中国青年学者担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包华石系列讲座|第四讲:从图像学看“名实相符”与“制衡”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公众号  ·  · 2024-11-26 10:00

正文


时间: 2024年11月29日(周五) 14:00-17:00

地点: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202会议室

主讲人 包华石

主持人 贾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

对话人: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提要




编户齐民、任人唯贤和公议 在结构上都 在讲 相互关系 双边的,而不是自上 或是令和的 这些概念都 名实相符所传 达的原则 一样 这个原则背后的隐喻就是符节。贵族权威是自我授权的道理 中华 帝国的政治权威需要第三方从事实中验证 这是对政府进行任何形式的分权制横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早在孟德斯鸠的《 法的精神》一书出版 的十六 年前,中国 制衡制度就在 英国和法国的一些 出版物中有所描述 这些著作解释说,中国的制衡 不仅 是自上 下的,也是 自下 施行的。同时,中国的制衡制度是基于 权力 分立的原则。这一观点的依据 来自于 符节 模式,即一方提出的主张必须与事实相符。从宋朝到清朝,这一原则在许多中国 图像 中都有直观的 表达 。在英国和美国,符节模型为自由思想家和开国元勋们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18 世纪中期以后,这种观念的痕迹开始出现在英国印刷品中。


In the first three lectures we will have seen that bian hu qi min ( 编户齐民), ren ren wei xian (任人唯贤), and gong yi (公议) were all relational and bilateral in structure, never top-down or zero-sum. These concepts were all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the principle conveyed in ming shi xiang fu (名实相符). The metaphor informing that principle is the tally. Where aristocratic authority is self-authorize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China always required third-party verification from the facts.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required for any form of systemic checks in government. 16 years before Montesquieu’s Spirit of the Laws, China’s system of formal checks was described in several English and French publications. These works explained that checks in China worked bottom up as well as top down, and we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Informing this idea was the model of a tally, where one side made a claim which had to match the facts. This principle takes visual form in many Chinese pictures from Song through Qing times. In England and America the tally model informs the theories of the Free Thinkers and the Founding Fathers. Traces of the idea began to appear in English prints after the mid-18th century.



主讲人




包华石(Martin Powers)


包华石教授是饮誉中外的汉学家与艺术史家。自青年时代起就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学习与研究中,出版学术专著4部(其中两部获得了列文森奖),主编学术论文集3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各类研讨会和专场学术报告110余场,指导博士生30余名,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与深入理解、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国际领域的地位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自1980年代起就因其在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领域的突出表现受邀,长期担任Ars Orientalis的编审;Getty Grant Program 盖蒂基金、的顾问等职。

他致力于从艺术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关系,重塑中国文化艺术的本来历史地位。Powers教授成名较早,自1980年代以来,广泛活跃于欧美及中国两岸三地,曾先后在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国家美术馆、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国学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地访学与讲学,并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荣誉教授。

其研究奠定了中国艺术与政治关系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社会艺术史的研究,并对重塑中国文化艺术的本来地位,反思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误读有重要贡献。




主持人




贾妍


贾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博士,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高研院(UCL-IAS)邀访学者(2018)。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与古代埃及艺术史。




对话人




杭春晓


杭春晓,200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于《文艺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等期刊发表《绘画资源的开放——古物陈列所与民初中国画》《文人理想的幻灭与重建——文徵明的出仕、致仕及其心理辨析》《以“仁”代“义”——忆陈侍郎书画合卷与溥心畬的“遗民想象”》等论文;出版《渐进式文化改良——以民初北京地区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获选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方法论与美术史个案叙事》等专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