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图光影的过渡变化中,可以看出浮雕本身是带有弧度的:
数字“7”部分的浮雕是类似飘带的感觉,数字“0”部分的浮雕则显示为内陷的碗状。
背面10元面值两侧有石榴花,左右2处花蕾上各隐藏了字母暗记“J”和“G”,即“建国”缩写。
这里面还有一则知识点需要注意。
近几年,我们国家对相关的表述越来越规范、清晰。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就有3处将“建国”修改为“新中国成立”。
对于老百姓来说,口头表述未必需要特别精确,但未来在正式文书表述中,将更多地看到“新中国成立”这种规范用语。
仔细观察硬币的侧面,你会发现硬币外缘分布有交替排列的斜全齿与半齿,极有规律性,专业术语为“斜全齿间隔半齿”。
这种齿边由于其特异的技术特征,比普通丝齿铸造难度更高,在防伪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拿捏时候的手感。
▲斜全齿间隔半齿
▲普通连续直丝齿
比较让人意外的是,虽然面值“10元”的图案由类似栅栏状的浮雕凸显出,在倾斜观看时并无任何隐形雕刻(一般此类并行线条是隐藏暗记的好地方)。
石榴果“千子同一”,寓意深远,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纪念币的表面处理还是有传统普通流通币的特征的,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明显的各种压铸痕迹,可能是源于大量高速压印造成的模具磨损,毕竟这么1.5亿枚的发行量不可能像精制币一样逐枚处理。
再来看看年号2019附近的情况,放大镜显示下双金属耦合后进行压铸的痕迹一览无遗,接缝处并不是完全光滑整齐的,总是能看到轻微的起伏。
▲背面内芯图案
由于硬币外环为黄铜合金,内芯为具有独特机读性能的镍带复合白铜造币材料,两种材料色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接缝在背面被图案巧妙地掩盖住了。
此次纪念币是什么材质?
普通纪念币与金银纪念币的材质不同,这次建国普通纪念币的材质是双色铜合金,而大家熟悉的“和”字币材质是黄铜合金。而我们日常流通的1元硬币材质是钢芯镀镍。它们抗氧化性从高到低排列为:钢芯镀镍>黄白铜合金>铜合金,也就是说,抗氧化性低的铜合金纪念币,比钢芯镀镍更需要妥善保存。但无论是哪一种材质的金属纪念币,都应该妥善收藏保存。
任何物品的使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基础保养。那么针对现在的流通纪念币保养知识,大家都掌握了多少呢?
硬币的腐蚀过程取决于以下因素:硬币材质的化学稳定性(成分构成)、与硬币接触的包装材料、存放硬币的大气条件等。一般而言,金比银耐腐蚀;银比铜耐腐蚀;锌、铝、铁等金属较易被腐蚀。包装材料中聚氯乙烯对硬币有害,聚氯乙烯在常温下会逐步析出增塑剂腐蚀硬币,这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这一点应有足够的注意,特别是对于铜和铜合金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