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小包麻麻
正确辅食添加,母婴用品评测,前沿育儿知识,幼儿疾病护理,0-3岁育儿知识尽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开学必备好物都在这里,一站式买齐,件件好用、 ... ·  18 小时前  
丁香妈妈  ·  别再乱买绘本了,0~6 岁建议这样选和读 ·  3 天前  
丁香妈妈  ·  妇科问题,不好意思去医院?试试这个办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小包麻麻

Word天呐~和孩子讲话门道居然这么多!

小小包麻麻  · 公众号  · 育儿  · 2016-11-08 07:27

正文


之前有木有觉得,和孩子说话太累:总是鸡同鸭讲,效果太低。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身经百战后才发现,原来和孩子讲话,门道居然这么多!今天咱们就聊聊怎么和孩子“ 有话好好说 ”。



直接说重点,明确自己的态度


【这样说不太好】

很多妈妈都曾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类似的话:“你知道不知道现在几点了?你怎么还不睡觉呀,明天起不来怎么办?”


【这样说比较好】

妈妈边关灯边说:“闭上眼睛睡觉。”


小结论 :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嘴皮子都说破了,孩子就是不听话。絮絮叨叨的说个不停,孩子不但觉得啰嗦,也没有得到明确指令,不如清晰的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不行”“不许”命令式词语真的惹人生厌


【这样说不太好

孩子:“妈妈我还想吃糖。”妈妈看都不看孩子直接拒绝到:“不行,你都吃那么多了,不许再吃了!”


【这样说比较好】

孩子:“妈妈我还想吃糖。”妈妈蹲下来看着孩子说:“可以。但是我们规定一天只允许吃2颗糖。现在你把糖吃了,明天就没有了哦!”


小结论 :“不行”“不许”“必须”这些强制性的字眼儿我们大人听了都会觉得不舒服,何况孩子呢?尤其孩子的思维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像错误例子中的妈妈,只是含糊的说了句:“你都吃了那么多了。”就强令孩子不许吃糖了,这个理由不能令孩子信服,还会引起孩子哭闹不止。


少说反话,孩子太小分不清正话反话


【这样说不太好】

孩子犯错误,妈妈很生气的说:“看看你干的好事。”


【这样说比较好】

孩子犯错误,妈妈很生气的说:“这样做是不对的。”


小结论 :2-4岁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不能完全明白妈妈的反话,就像错误例子中的妈妈,她嘴里的“好事”和生气的表情会令孩子困惑:既然是好事,妈妈为什么生气?面对小宝宝,我们应该用孩子能听懂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请彻底让“别人家的孩子”消失吧


【这样说不太好】

孩子不听话。妈妈:“你怎么那么闹啊,你看看那谁家的小谁多乖啊,和人家学学。”


【这样说比较好】

孩子不听话。妈妈:“你这样会让别人不舒服,妈妈觉得非常不好”


小结论 :之前有个很红的段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这代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过,其中的滋味不用我多说了,既然这样,我们就更应该避免自己的孩子也经历这样的事情。对孩子的某些做法不满,可以直接点出问题,而不应该拿别人的孩子作对比刺激自己的孩子。


说话不管用的时候可以自己做示范


【这样说不太好】

妈妈:“把玩具收拾起来。”


【这样说比较好】

妈妈:“过来和妈妈一起收拾玩具。”


小结论 :这招在小小包身上非常管用,之前为了让他自己收拾玩具费尽了心思,后来发现我带头收拾的时候,他会主动过来和我一起收拾。其实在我们观察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观察我们,当我们觉得说话不管用的时候,可以试试自己做,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时间观念具体化


【这样说不太好】

妈妈:“你都看一个小时的电视了,再看一会就把电视关上。”


【这样说比较好】

可以设定一个闹钟,妈妈:“再看5分钟,闹钟响了就不能看电视了。”


小结论 :“分钟”“小时”,对我们大人来说最简单的时间单位,孩子是没有概念的,我们可以将时间直观的展现给孩子。比如设个闹钟或者用沙漏,来告诉孩子,到了这个点,就该停止做某件事情了。


不做唐僧,避免反复说引起超限效应


【这样说不太好】

妈妈:“洗手!跟你说多少遍了,从外面玩回来要洗手,手上都是细菌,你上回肚子疼就是因为不洗手,你怎一点都不讲卫生呢?说了这么多遍,每回都忘了洗手......”


【这样说比较好】

妈妈:“从外面玩回来把手洗干净。”


小结论 :我们看《大话西游》的时候,都觉得唐僧可笑,殊不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容易变成唐僧,错误例子中的妈妈,一直在重复强调洗手,洗手,貌似效果依旧不太好。


这种因为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引起的不耐烦或叛逆心理被称作超限效应,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关于超限效应的文章,感兴趣的妞儿 以加我微信 xxbmm123 然后回复 超限效应 ,查看《说100遍也不听?也许是超限效应惹的祸 》这篇文章。


包妈碎碎念: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里曾经提过:“透过研究说话,你会比较根本地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和别人在想什么,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