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得实在没有时间更新,不过关于产品的许多想法是源源不断的。没空写文章了,就把曾经在开会路上、厕所里和通勤这种碎片时间的记录(大部分发在即刻,有一些补充)整理成合辑,跟大家分享下。
其实再回头看,还是值得回味咀嚼的。
2018.4.2
感觉「卧槽要是有个产品能解决我现在的问题就好了」的时刻有很多,还是得先想想为什么不存在这样的产品。
是产品实现成本太高?遭遇问题的用户太少?发生频次太低?……有很多客观逻辑可以思考验证。先不要把这种时刻的idea就当成绝世好点子。
2018.4.6
很多人觉得创造微信陌陌头条这样的产品是好产品经理。的确如此,这倒没有什么可辩驳的。
但不要只觉得「发明」了好产品的才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的价值不是时不时蹦出几个idea来改变世界的。
相比创业型产品经理,守业型甚至能起到更多价值,只是他们做的事情很难写成故事会或者知音,上知乎或者虎嗅的热门(比如滴滴快车的服务策略产品、美团外卖的配送调度系统,再成功也没有做微信性感不是吗)。
大家喜闻乐见给一些产品经理封神,这我倒没啥意见。只是依赖「有没有发明像微信这么知名又有趣的产品」来评判产品经理的成功,贬低其他在输出价值的人,实在有点信奉成功学的意思了。
话说回来,我写东西也不厉害,我做产品也不厉害,可以随便喷。但你要是说我做的产品没听过或听不懂就说我失败,我会跟你急。
2018.4.17
外卖抽成并不比打车低,但为什么大家总觉得网约车抽成高呢?
一方面,外卖平台将税收均摊在了商家营销费用、商家抽成和外卖员抽成中,而且主要还是商家;另一方面,外卖员与消费者接触只有10秒钟,不会像司乘有长时间机会能够当面对账,直接算出比例,然后抱怨滴滴黑心、发朋友圈。商家更没机会跟消费者抱怨抽成,只会把平台税收默默转移到餐品价格中。
2018.4.20
刚才突然想到,说当年尸横遍野的O2O失败是因为「伪需求」并不严谨。很多需求是真实的,用户需要很多更便捷的上门服务,但最终业务逻辑和产品模式没有解决便捷的问题、没有创造新的用户价值。
我相信未来的基建和技术足够成熟之后,O2O会再次迎来一波春天。
2018.4.27
朋友圈的敌人并不是另一个类微信的熟人社交工具,用户在朋友圈信息分享和打发时间的需求,正在被头条、抖音、各种直播产品甚至越来越轻量的网游蚕食。原来刷朋友圈的碎片时间,都在往别的地方转移。
还是那句话,你的竞争对手不是来自于同一领域,而是来自于同样在抢占你用户的时间和金钱的任何人。
2018.4.28
别老提降维打击什么的了,越说越玄乎。人三体里的降维是来自完全不同级别的文明,才算史诗级的打击。
我们有生之年遇到的大部分情况充其量都是跨界影响而已,依然是在同一维度,只是常识里大家忽视了竞争关系而已。
作为用户,该用在工作生活娱乐的时间和金钱都是相对确定的,通常不增不减,这个叫心智账户。大家都是在抢这个账户里的东西,让用户愿意把时间和钱花在你这里。
有人提到一些玄学的名字,什么去中心化,什么第几代工业革命,就动不动说是降维打击。特别烦。用户管你革谁的命,产品好了才会转移心智账户啊。
2018.5.3
产品经理的价值更多在于「能改变什么」而不是「能理解什么」。理解用户需求不容易,要想到体验最佳的手段满足更难;催着技术加班不容易,要帮技术找替代方案降低成本更难;挑出别人的毛病不容易,要找出根结和药方更难。这是嘴炮产品和实干产品最本质的区别。
2018.5.4
朴素的说,产品经理的思维最重要的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和「迭代」,要完全理解非常不容易,真的掌握并运用到产品里更加困难。不知道自己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人的产品经理,和不知道上个需求到底有没有奏效的产品经理,在互联网圈几乎一样多。
2018.5.5
产品经理简历里附一份竞品文档或者交互原型,是远古互联网时代的建议了,真的意义不大。不如附一些对方产品的问题建议更有价值。
2018.5.6
感觉腾讯现在更多还是在做基建的思路了,有点像互联网里的央企,更多关注的是流量、基础设施和战略位置,不是特别在意用户了,用户变成在这些基础设施之上的其他战略上的小弟来关注的,比如拼多多比如快手。
对于这样一家公司,它的成功可能就不是做一个多么精彩的产品了。
2018.5.6
“腾讯对流量一直有些迷信。但流量是冷冰冰的词,不等于用户,只是一串数字。把用户视为流量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用户的冒犯。产品统计后台显示又来了一个新用户,但他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这可能导致你对真实用户需求的深度发掘,限制你用深度的或者适度的运营方式的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