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本公众号的一贯作风,本来对于什么宫闱八卦,皇室艳史,一项是能不写就不写,但是到了亨利八世,不写是不行了。
这个时代不仅八卦多,而且每一个八卦都与国内外大事紧密结合,实在是空前绝后。
亨利八世一生一共娶了六位王后,其中两个被他砍了,两个被他休了,还有两个一个难产而死,另一个则是抢了别人的老婆,真可谓艳情狗血惊悚阴谋集于一身。
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他与第一个王后的离婚案。
上一篇《
都铎玫瑰之九:英国历史上居然也有“锦衣卫”和“东厂”?
》说到,亨利八世的王后是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本来是他哥哥亚瑟的王后,可是亚瑟刚结婚就病死了,亨利七世舍不得巨额的嫁妆以及与西班牙的政治联姻,一定要让次子亨利娶寡嫂。据说尚未成年的亨利对于这位嫂子也是仰慕已久,于是俩人订了婚。
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次子亨利登基成为亨利八世,而凯瑟琳也在1509年6月11日正式嫁给了亨利八世,两人于同年6月24日在威斯特敏斯特教堂加冕,凯瑟琳正式成为英格兰王后。
凯瑟琳王后和亨利八世的婚姻维持了24年。凯瑟琳王后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王后,温文尔雅,贤良淑德,做到了
“
母仪天下
”
所应具备的一切,得到了英格兰国民至诚的爱戴。
BBC纪录片中的亨利八世与凯瑟琳
亨利八世年轻时身材魁梧,喜爱体育运动,热爱文学音乐,精力充沛,勇于挑战
,
同时个性高傲自大又好大喜功。他思想行为深受文艺复兴新思潮的影响,例如很喜欢收集当时的艺术大咖的作品(可惜与法国国王一比,他的那些藏品都拿不出手),聘请因撰写了《乌托邦》而名声鹊起的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
·莫尔作为亲信大臣,受到源自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但是他对乌托邦的美好愿景嗤之以鼻)。
与亨利八世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在1513年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政治学著作《君主论》,此书在此后几百年里引发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此书一出,如同平地一声雷,掀起了一场政治观革命,立即受到全欧洲政治家的热烈追捧,基本人手一本。
此书就是政治学的《圣经》,查理五世、克伦威尔、亨利四世、路易十四、拿破仑,俾斯麦、希特勒、墨索
里尼,无不是该书的忠实读者。该书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是自私的,追求权力、名誉、财富是人的本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斗争,为防止人类无休止的争斗,国家应运而生,颁布刑律,约束邪恶,建立秩序。
由于该书直言不讳地主张政治家应当抛弃世俗道德,实用主义至上,因此后来遭到了舆论的各种围攻,其思想也被称之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君主论》主张,君主应当显得虔信宗教,使宗教在国家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这并不是因为宗教的真实性,而在于它是联系社会的纽带。这一思想显然对亨利八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当时,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已经在德意志各地蓬勃开展,传承了一千五百年的罗马公教一劈两半,变成了天主教和新教。
亨利八世对于路德宣传的新教观点显得非常愤慨,甚至在1521年亲自出马撰写了一个小册子来反驳,咒骂路德是“将异端哺育成熟并携带出地狱的狗”,因此获得教皇利奥十世赐予他“信仰的守护者”的头衔,亨利八世对于这一头衔颇为自得,后来与罗马教廷闹掰后仍然让别人这么称呼自己。直到今天,“信仰守护者”仍然是英王的诸多头衔之一。
他这么做,并不在于他对于天主教的信仰有多么虔诚,而在于他认为新教运动会掀起暴乱,不利于维护统治。
亨利八世也保留了很多封建贵族的旧传统,例如他很喜欢参加骑士比赛。1517年亨利八世在格林威治举办骑士比武大赛,出场时他披挂金色盔甲,外罩镶嵌各色珠宝的紫色缎袍,胯下战马也披金挂银。一位外国使节赞叹道:“世界的财富和文明尽在此处,某些人把英国视为蛮夷之地,在我看来他们才是野蛮人。”
他写过两本书,并且还会写诗作曲,他登基不久创作的民谣《绿袖子》成为众口相传的流行歌曲。他身边总是簇拥着诗人、艺术家、音乐家等朋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些人对他的思想也多多少少会有影响。
他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在宗教改革中,他既会受改革派影响,也会受保守派教影响,至于选择哪一个,完全看是否符合他的利益,而不是在于他自己的信仰是什么。
显然,
亨利八世也是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他的这种抛弃世俗伦理,追求实用主义至上的偏好,也反映到私生活上。
亨利八世最初与凯瑟琳感情非常好,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凯瑟琳王后先后生了六个孩子,除了一个女儿玛丽公主之外,全数早夭。虽然作为一个老司机,亨利八世有一大堆情人和私生子,但是合法后代就只有玛丽公主一个。
在十六世纪,全欧洲的国王们似乎都在生育方面出了问题,要么生不出来,生出来也很容易夭折,就算能养大也多半是女娃。据后人推测,很可能是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的梅毒泛滥造成的影响。
玛丽作为亨利八世唯一的合法继承人,从小就被当成掌上明珠养着,她自小聪明,热爱科学和音乐,5岁时,已经能在王宫的宾客前演奏古键琴,因而深受亨利八世的宠爱。她9岁的时候,父亲亨利八世赐予她威尔士女亲王的称号。在英国历史中,这一直是王储的头衔。
尽管亨利八世表面上仍然爱着王后和公主,然而,没有一个男性继承人,越来越成为困扰亨利八世的心魔。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在英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的女王。四百年前的诺曼王朝的亨利一世曾经遇到过与亨利八世类似的困境,只有一个女继承人玛蒂尔达,亨利一世在生前为了能让女儿顺利即位做了种种布置,但是由于贵族极度抵触让一个女人戴上王冠,这些布置在他死后全部失效,王位被外甥斯蒂芬抢去,英国因此陷入长达十九年的混乱期。
在亨利八世的时代,争夺王位的玫瑰战争离去不远,虽然都铎王朝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压制贵族叛乱,但亨利八世深深担心将来女王即位使得贵族的野心再起,都铎王朝就会就此终止。
其二、在亨利八世的同时代,哈布斯堡王朝靠联姻统治了欧洲半壁江山,亨利八世担心一个女继承人会使得英格兰王国变成陪嫁,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囊中之物。他的这一担心,在玛丽公主加冕为英格兰首位女王后险些变为现实。因此他的这个担心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其三、王后凯瑟琳当初是兄长的妻子,亨利八世与之结合,相当于娶了自己的嫂子,而这一点违反了《圣经》的记载。在《旧约》摩西五经中的《利未记》记载:
“人若娶弟兄之妻,这本是污秽的事,羞辱了他的弟兄,二人必无子女。”
摩西当年做出这一规定,本是为了避免兄弟之间因为争夺女人反目成仇,造成骨肉相残的悲剧,现代电视上多少狗血情感剧都是以此为剧情主线,古人也不例外。
摩西以断子绝孙为诅咒吓唬族人,避免其为了争夺女人而手足相残。这一深谋远虑,却造成了亨利八世无法解不开的心魔。
亨利八世原本就对这桩婚事并不是太满意,顾虑娶兄嫂会有问题,而凯瑟琳坚持称未与亚瑟圆房,这样就不算娶了嫂子。但是王后一连生了五个孩子都夭折了,这么邪门的事不由得他疑心生暗鬼:凯瑟琳其实说了谎,使他娶兄嫂触怒了上帝,受到诅咒,将会使他无后。
这让他坚信,如果不离婚再娶,就不可能有男性继承人了,而没有男性继承人就会毁了都铎王朝!再加上亨利八世与王后凯瑟琳的侍女安妮·博林已经陷入热恋,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种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得亨利八世铁了心,一定要跟王后离婚!
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
国王离婚在欧洲可不是小事,必须由教皇批准。因此,亨利八世托他的得力心腹约克大主教兼大法官托马斯·沃尔西(Thomas Wolsey,约1475至1530年)向教廷打离婚报告。长期以来,西方教会一直兼婚姻登记处的功能,教会认可的婚姻才算合法。
前文中提到过,十三世纪初,法国腓力二世没有经过教皇批准自行离婚,教皇就发一个破门令,吓得腓力二世乖乖地把离婚的事情取消了。而如今是十六世纪,罗马教廷虽然名义上还是欧洲共主,但权势早已衰落,一般不会为个结婚的事与世俗君主为难,君主送点好处什么的打点一下,一般也就准了。
但是,当时在位的教皇克雷芒七世(Pope Clement VII,1478年5月26日-1534年9月25日)面对亨利八世的离婚报告,不是一般的头大。
面对国王提出的离婚请求,当时通常的做法是劝王后主动提出退位,然后去修道院了此余生,名义上说是为了追求信仰的贞洁,这样国王达到了目的,王后保住了面子,当年对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第一个皇后的离婚案就是这么操作的。
教皇派出特使打算如此行事,但是无论怎么劝说,亨利八世的凯瑟琳王后坚决不同意离婚。
凯瑟琳王后不同意离婚,最重要的理由是安妮·博林的身份。安妮的母系虽然是来自诺福克公爵家族,但是其父亲托马斯·博林并无显赫家世,只是一介平民,只是由于担任外交家工作出色,被封了一个小爵位。因此在老贵族心目中,博林家族仍然是平民。
英国历史上还从没出现过一位出身于平民的王后。王后认为,国王是被安妮
·博林那个狐狸精迷了心窍,如果就这样让一个出身低贱的小三上了位,她身为堂堂西班牙公主,颜面何存!
阿拉贡的凯瑟琳(左图为历史肖像画,右图为美剧《都铎王朝》中的造型)
王后不同意离婚,这就麻烦了。
她的背景十分强大,阿拉贡的凯瑟琳出身于权倾天下的哈布斯堡家族,她不仅仅是西班牙的公主,而且是当时欧洲权势最高的那位君主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姑妈!
更要命的是,查理五世对于这位姑妈还十分尊敬,当凯瑟琳托人将话带到查理五世那里,查理五世当即向教皇施压:不许批准亨利八世的离婚申请!
为啥教皇必须得听德皇的话呢?这个事情涉及到当时欧洲形势的大背景。
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正在经历路德新教掀起的惊涛骇浪:西部和南部的农民将宗教改革看作将自己从地主手中解放的机会而发动农民起义,而德意志的很多诸侯则将新教教义作为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控制、强化自身统治以及没收教会财产的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