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提出五年来,农业类高校瞄准农业科技产业新业态,重塑升级本科课程体系,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方向,新增了智慧农业、智慧园林、智慧林业、智慧渔业、智慧植保等新农科课程,这些课程涉及电子信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农业科学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论坛围绕新农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案,促进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创新。
论坛由吉林农业大学毕春光教授和沈阳农业大学于丰华教授共同主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张宏鸣
教授做了题为“四新背景下农业大学信息类专业建设与实践”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四新”背景下,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农林院校信息类人才。该校通过实施“1-3-3-4”工作思路,即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打造师资队伍、实验管理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推进非信息类人才信息素养培养体系、四新专业人才信息素养培养体系和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落实政策、经费和制度支持,实现国家级专业、课程、项目和平台的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国家级一流专业、课程和教学成果奖,以及在学科竞赛和就业方面的优异表现。
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张红雨
教授在“农林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机遇”报告中探讨了农林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了在人工智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农林院校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运用前沿计算机技术能力的交叉型人才,以适应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报告指出,尽管存在教育内容滞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平衡等挑战,但通过大类培养、个性化发展计划、竞教结合、国际化教育等探索与实践,农林院校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应对未来农业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
李振波
教授在““智能+”学科交叉研究生人才培养路径与机制创新研究”的报告中,深入探讨了“智能+”学科交叉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机制创新。他强调了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驱动力,相关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报告指出,当前需要明确顶层设计、定位具体培养方向,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多学科交叉培养,充分利用学科平台优势,建设多元学科背景下的人工智能跨学科导师团队和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拼盘化”。同时,报告还分析了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案例,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交叉研究生评价体系,以全面反映研究生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研究成果,最终为“四新”和“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扬州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
孙成明
教授做了题为“新农科背景下智慧农业专业建设与实践”的报告,他详细阐述了在新农科背景下扬州大学智慧农业专业建设与实践的路径。他强调了扬州大学农学院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介绍了智慧农业专业依托江苏省优势学科,通过跨学科联合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复杂“三农”问题的能力。报告提出了“四提升四全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标准教学条件、高质量科学研究和高规格实践平台,培养具有宽博知识、宽精能力、宽厚素质的智慧农业专业人才。同时,报告还展示了扬州大学在智慧农业专业建设中的具体做法,包括创新专业思政教育体系、重构精品课程体系、完善实践实训体系、开展特色实践活动等,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圆桌论坛环节,邀请到石河子大学李志刚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帖军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陈程程博士、辽宁牧龙科技有限公司李丹和部分学生代表,针对新农科背景下交叉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问题涵盖了农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师生如何下得去、干得好?智慧农业交叉型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如何有效链接?如何评估和优化电子信息和农业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效果,确保其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需求?
嘉宾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流和探讨,指出学生下得去、干得好的前提是需要给学生提供开阔视野的机会,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国家、农业和农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力。对于智慧农业交叉型人才需要构建跨学科体系,通过与政产学研用多方面合作,提供标准和平台以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有效链接。评估学生的培养效果,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从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估。
本次分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新农科背景下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指标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农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将在新农科背景下,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和实践,能够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嘉宾的精彩分享以及参与者的热情支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农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