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小寒节气的养生方法,包括养肾、起居、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文章提到小寒时节应养肾防寒、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要注意保暖并适当早睡晚起。饮食上宜食温、宜食杂,避免吃过于寒凉的食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三忌,即忌熬夜、忌急躁、忌大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寒节气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养肾防寒。
小寒时节要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敛阴护阳,润养五脏。
关键观点2: 小寒节气的起居养护建议适当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再活动。
防寒保暖是小寒时节的重点,特别是头颈、腰背、腹部、脚部的保暖。
关键观点3: 小寒饮食宜食温、宜食杂,避免过于寒凉的食物。
温不仅指食物的性质,还包括食物的温度。建议多吃牛羊肉、鸡肉、鱼肉等温性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摄入足够的营养。
关键观点4: 小寒养生要注意三忌,即忌熬夜、忌急躁、忌大汗。
熬夜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免疫力下降。冬季锻炼时微微出汗就好,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正文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1月5日10时33分
将迎来小寒节气
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到来
此时节应如何养生?
往下看,一起来了解↓
人体的阳气源于肾,而寒邪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
小寒节气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养肾防寒
。此时节,要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敛阴护阳,润养五脏。
-
畏寒肢冷
。通俗来讲就是
怕冷
,尤其是经常感到手脚冰凉,秋冬季节比一般人穿得厚,喜欢喝热水、吃热饭,喜静不喜动。饮食过凉通常会引发腹痛、腹泻,得温则减。
-
腰膝酸软
。这类人群通常会感觉
腰酸、腿软、下肢发沉
,走路时会更加明显。西医检查时,通常会有骨质疏松的情况。
-
乏力浮肿
。这类人群
精神比较差,容易疲乏
,活动以后更加明显。通常伴有腰部以下的浮肿,下肢最为明显,可能还会有小便频繁、夜尿频多的情况。
医生介绍,如果以上这些症状较轻就不要紧,
如果症状太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或者在小寒节气前后因为气温过低有所加重,
则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黄帝内经》讲冬季应该“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轻易扰动阳气,
适当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时再活动
,这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
-
头颈要暖
,外出建议穿
高领的衣服
,
戴围脖和帽子
。
-
腰背要暖
,后背的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经常
背对太阳而晒
,可以强壮人体的阳气。
-
腹部要暖
,可以经常
把
双手搓热后按摩腹部
,或定期
艾灸神阙穴
,可以提高自身的祛寒能力和免疫力。
-
脚部要暖
,
除了穿
保暖的鞋袜外
,睡前可以
泡泡脚
,或
用手搓脚心
,促进血液循环。
温不仅指
食物的性质
,还包括
食物的温度
。冬季可以多吃
牛羊肉、鸡肉、鱼肉
,特别是对于阳虚或者寒性体质的人更加适合。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人体每日摄入的饮食品种
不能少于20种
,要做到
精粗搭配、荤素兼吃
。冬季可以适当多吃
热量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同时也要增加粗粮、蔬菜、瓜果的摄入,以达到营养均衡、阴阳兼补的效果。
中医讲,
酸、苦、甘、辛、咸是五味
,对应的是
肝、心、脾、肺、肾五脏
。心主苦,苦能坚阴降火,苦味食物可以减少肾阴不足引起的阳虚偏亢,使得阴平阳秘。
小寒之后,气温骤降,熬夜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应早睡晚起
,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寒冷天气对睡眠的影响,最好再睡个午觉,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