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姑娘说,某个根本不爱看书的男生,给她发微信,让她推荐书。她知道男生八成不会看,就推荐了一本非常艰深晦涩的书。
她说:我是不是挺狠的?
我说,一点都不狠。
她问,为什么。
我说,像这种情况,他让你推荐书,目的并不是要推荐书。推荐书只是个幌子,目的是跟你聊天。这和问你晚上吃的什么是一样的,他并不是真的关心你吃什么,而是想跟你聊天。只要你回复他,哪怕什么都没推荐,他的目的也达到了。
过去禅宗祖师喜欢打机锋,你问他什么叫向上第一机,他说,吃茶去。好像没有回答,实际上,是一种更直接的回答。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打机锋。比方说,一个东北人到上海玩,上海的朋友请他吃鱼,说这样的鱼你在东北吃不到吧?东北人说:怎么吃不到?东北的鱼比这好吃多了!
这就是机锋。俩人看起来是在讨论鱼好吃不好吃的问题,其实真正的交锋的跟鱼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而是“哪个地方我没去过”、“我身经百战见得多了”。等东北人回到东北,他就会告诉村里人:我在上海吃到一种鱼,搁咱们东北根本吃不到。
不能仅从字面去理解一句话,也不能仅从表面去看待一种行为。比如,有人跟人吵了一架,吵完把对方拉黑,截了九张图发到朋友圈,附上长长一段文字,最后说:“果断拉黑”。——你说他果断不果断?
再比如,有人发朋友圈说,从现在开始,闭关12小时,期间不发朋友圈,不回微信,有急事请电话联系。——你说他是真的要闭关吗?这样的人,一天到晚可能有急事吗?
还有人喜欢强调,自己对语音消息深恶痛绝。好像谁给他发语音,他就要马上把那人拉黑。实际上,他跟老婆、孩子、老妈聊天,照样发语音。领导给他发语音,他照样第一时间听。那他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我很忙,一般人不要随便打扰,就算打扰,也得尊重我的时间。
如果一个人用语音回你微信,说明什么呢?有太多可能性。要么这个人特别喜欢用语音,是个人习惯;要么这个人在走路、开车,不方便打字;要么内容很多,打字需要太多时间;要么怕被人截屏,安全起见……等等。以上种种都不论,仍然存在两种可能:
一种是,他不喜欢跟你聊,所以用语音回你,希望被你占用的时间尽可能地少。另一种是,他喜欢跟你聊,所以用语音回你,想聊得更随意,更畅快,不用担心哪句话说错。
在聪明人眼里,这两种是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就好比,过去小县城的熟人在街上碰见,站着聊了半天,一位说:“走,去家里吃饭去”,他的意思很可能并不是邀请人家去家里吃饭,而是说“你该回家了”。但也不排除,确实想邀请对方吃饭。因此,两个人正在打字聊,突然一个人用语音聊,既有可能是不想聊了,也有可能是正想好好聊聊。这之间的区别,只要根据彼此间的关系,根据上下文,是不难判断的。
如果一个人不想跟你聊,你发语音消息会让他倍加反感。如果一个人渴望跟你聊,你发语音消息甚至比发文字消息会更让他高兴。
不过,有些人不能领会这层意思。放在过去,这种人就是人家说“到家里吃饭吧”,他就说“好啊”马上跟着去了。在今天就是,别人说“早点休息吧”,他说“我不困,还可以再聊一会儿”。
微信朋友圈还有一个作用是放话。业界领袖经常用这一招。有时候,想要放出一条消息,又不方便通过官方平台正式发布,或者是公开表态的时机还不成熟,但又觉得可以放点儿风声,就可以通过朋友圈。甚至不必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只是在别人的朋友圈评论区留个言,自然就有人主动截屏传播了。为什么不通过自己的朋友圈?通过自己的朋友圈,未免显得过于重视了。本来重视吗?也许是重视的。但是重视不可表现得太明显,既要体现出那么一点重视,又要有些云淡风轻的意思。
微信的朋友圈,既不是纯私密的圈子,又多多少少有些私密属性,就契合了这种云淡风轻。
今天,一个普通的从业者很容易加到业界领袖的微信,有些新入行的年轻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加了几个大佬,就成了行业资深人士。有个业界领袖说,年轻人加他微信的有两种,一种加了打招呼,“以后多向您请教”,他就会回一句,“互相学习”。一种加了打招呼,“以后多交流”,他就不回复了。前一种人里,也有人第二句话接不好,他说“互相学习”,人家就回:“好的,互相学习!”
朋友圈点赞,意味也可以是扑朔迷离的。表面意思是,这条朋友圈好,有内涵,有深度。但也有时候,点赞并不意味着内容好,可能意味着发它的人是个美女、帅哥、或者大佬。
有时候,你经常在一些大佬的朋友圈底下,看到某个新入行的年轻人点赞,甚至每一条都赞。你就知道,这种赞并不纯粹是因为内容好,而是含蓄地向外界透露,我和谁谁也认识。因为他混圈子,加了太多根本不熟的人,又想在圈子里制造出一种他跟某些大佬很熟的错觉。如果你跑到他朋友圈底下看,会发现他点过赞的那些大佬们,并没有谁给他点赞。
通常来讲,大佬是很吝惜点赞的。不过,有时候,你也会发现某大佬会经常给某位新入行的人点赞,甚至那条朋友圈根本没有任何值得赞的地方。——那是为什么呢?理由也很简单,通常,这位新入行的是个美女,大佬对她有点欣赏,只是迄今为止,两人还没有到很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