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条公交线路
沿路车站都是以老城门名命名
线路沿线可以饱览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印迹
这条线路还是世界上
首条实现快速充电技术商业化的公交线路
堪称全世界独一无二
它,便是“环城圆路”的11路公交环线
与之前普通无轨电车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
11路已经没有了头顶上的“两根辫子”
它是在车子的底部安装了“超级电容”
电车可以通过车顶的充电设备集电弓
从充电站的电缆上实现几十秒的“快速充电”
然后进行行驶
这种车子是新能源车的一种
不烧柴油、使用电能实现零排放
环保又节能
从2006年8月运营开始
这个在老城厢里跑来跑去的公交车
已经上岗服务十多年了
成为了很多上海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老伙伴
“出了老西门,就不是老上海了,老上海其实很小的。”
老西门是上海市黄浦区内最老的街区之一
是老城厢里弄生活的最典型代表
也是南市区最后的记忆
老西门前边的一条路上全是上海的老牌子食品店
大富贵酒楼、乔家栅点心
是一代又一代上海人都戒不掉的心头好
从中华路左拐到文庙路
你就可以看到文庙的牌楼了
穿过牌楼
直直的向前走一点就能看到
一座建于元代的古代上海最高学府
也是上海城区唯一一座
祭祀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文庙
文庙建筑群包括文庙、学宫
两条南北轴线上的院落以及东部的园林
这里定期还会举办旧书海淘活动
每次都会引来众多书迷
在这里为了淘到自己喜欢的书
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小北门,原名拱辰门
车一靠站,迎面就是四明公所红砖清水墙门坊
四明公所俗称宁波会馆
是旅沪宁波商人与手工业者的行会组织
不过由于战火等原因渐渐凋敝
如今只剩下了孤零零的门楼
在四明公所马路对面的大境路旁
有一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
古城墙和一座大境阁
大境阁里还供奉着关帝像
道光十六年(1836年)
两江总督陈銮游此
题"大千胜境"四字刻于东首石坊上
从此大境阁名声大振
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景点
在大境阁的旁边
还有一座有130多年历史的白云观
也被称为“海上白云观”
这是一座道教著名宫观
如今还保存有部分建筑:灵宫殿
灵宵金殿、老君堂、雷祖殿等
其现存的七尊明代铜像
也是全国其他道观所没有的
老北门原来指的是上海旧城厢的晏海门
俗称老北门,一直沿用至今
这里是一个商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
有陶瓷、饮食、果品、五金、百货等商店
住宅密集,以石库门房屋为主
沿着河南南路走左拐进入福佑路
可以看见一座建于同治年间的清真寺
它是近代上海伊斯兰教史上
由穆斯林创建的第二座清真寺
原名穿心街礼拜堂
后改称穿心街口教堂,俗称北寺
11路作为内环公交新路
每个站点之间其实相距都不太远
新北门距离上一站新开河路还是比较近的
相当于在古城公园的另一边
附近有一个福都商厦
说是商厦其实更像一个玩具一条街
多是卖玩具和日用百货的
很有市井气息
紧挨着福都商厦的还有一座大楼
就是被据说拥有上海珠宝一站式服务的
紫锦城珠宝交易中心
这里有很多小店铺
款式新颖合格也相对便宜
很受上海人的欢迎
这一站位于上海名园豫园的东北角
在这里下车就可以看见古城公园
这是一座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绿地公园
挨着热闹的居民区
公园里的森林茶座、大草坪、下沉广场等景点
给周边的人民带来了一个很棒的休闲场所
古城公园就像一道分界线
一边是浦东的摩天大厦
代表着上海蓬勃向上的发展
一边是熙熙攘攘的老城区
代表着上海悠久的文化底蕴
在古城公园的深处
保留着沪南钱业会所的古建筑
这座建于光绪年间上海最早的钱业公所
当时为入会钱庄祭祀与议事的场所
如今还很好的保留在公园内
为古城公园更添一分“古意”
小东门原称宝带门
东边就是十六铺码头及对江轮渡站
十六铺码头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
也是上海外滩最著名的码头
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
盛极一时
小东门的西边
穿过方浜路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城隍庙
很多人说到了上海不去城隍庙
等于没去大上海
城隍庙对于上海的地标性和代表性来说可见一斑
上海的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
红墙泥瓦,优雅古典
这里有最具生活气息的商铺
可以提供上海最地道的小吃美食
如果你来城隍庙
小心不要吃撑了哟
大东门原名朝宗门
在大东门的老城厢里
靠近站台不远有一条小弄堂叫做外咸瓜街
很多不懂的人以为这里
曾经也许是腌制、经销酱瓜的地方
其实这里靠近十六铺码头
当时在这里做水产生意的福建人和宁波人
都将冰鲜的海货叫作“冰鲜”
将腌制后的海鱼叫作“咸瓜”
“黄瓜鱼”就是黄鱼,“咸瓜”就是咸黄鱼
所以这里曾是上海海货集贸市场
不过随着岁月流逝
当年的热闹市集场面
依稀只存在一个路牌子里了
大东门旁边是上海隧道科技馆
是这个行业国内唯一的科技类展馆
由三层楼面和一个序厅组成
展馆通过高新技术手段
宣传上海隧道建设管理成果
在这里可以通过投影仪
近距离的感受隧道施工现场
增加对上海隧道发展历史的认识
过了大南门就到小南门啦
这条路上的所有站牌
几乎都是以“某某门”来命名
第一次乘坐的朋友们一定要听仔细了
小心不要坐过站了
小南门周边游一整排的红房子居民区
是很多老上海人的回忆
小南门,之前叫做朝阳门
还没到站
就能看到矗立在车站对面高高的百年警钟楼
这座警钟楼是用来防范火警的
共设3个小平台和一个大平台
第4层悬挂了一个重达千斤的警钟
敲击时钟声洪亮
能传至数里之外
对当时的防范火警起到了重大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钟楼又成为了宣布发动起义的信号楼
这也是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
距离站台不远的天灯弄里
还有着一座距今200多年的名宅“书隐楼”
这座建于乾隆年间的宅子
原来主要用于收藏书籍
是明清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
另两个为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