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
注
:
文中所述文字及股票池仅作个人复盘纪录使用,不作为投资建议。
周三留下的两个话题一会讲,先把周末新闻简单列一下看一下。
1、海南将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临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广东:2022-2025年实现推广1万辆以上燃料电池汽车目标。
3、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加速壮大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 2025年产业规模破千亿。
4、银保监会谈“保交楼”:有效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5、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中国铝业、上海石油化工股份等多家公司相继发布公告称,拟将美国存托股从纽交所退市。
6、美国对EDA工具等四项技术实行新出口管制。美国商务部周五发布一项临时最终规定,对设计GAAFET(全栅场效应晶体管)结构集成电路所必须的ECAD软件;金刚石和氧化镓为代表的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燃气涡轮发动机使用的压力增益燃烧(PGC)等四项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
7、y行周五公布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6,790亿,社会r资规模增量7,561亿,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
很多机构的解读我都看了,但看完感觉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因为机构也不会说的很明显,但有一份天风的资料,我觉得不错,且对盘面也很有意义,特此拿出来发一下。
近期市场有高低切换迹象,叠加刚刚公布的社融数据,我们主要汇报下对市场风格的理解:
首先,我们一般把市场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1️⃣
新兴经济(成长)占优,背后是有较多新兴经济产业爆发,导致业绩占优。典型比如13-15年;
2️⃣低估值(稳定类)占优,背后是系统性风险担忧下的避险情绪,属于防御思路,与基本面关系不大。典型比如18年、22年1-4月;3️⃣传统经济(价值)占优,背后是地产和基建的爆发,导致业绩占优。典型比如16-17年。
回到当前情况,6月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第一个月拐头,市场反映积极(券商、白酒大涨)。但是,7月中长期贷款增速再次大幅回落,并且我们还是判断中长期贷款处于底部徘徊状态,基本排除了第3️⃣类风格的可能性。
那么,第2️⃣类风格,即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大不大?我觉得可能还好,因为毕竟7月份上证50出现9连阴,且回到接近4月的位置。
同时全A非金融的股债收益差距离-2X标准差大约只剩8%,至少反映了部分悲观预期,持续大跌的风险比较有限。
因此,短期情绪波动后,第1️⃣类风格大概率还会延续,国产替代、机器人、VR等成长扩散的中小市值风格仍然可能占优。
8、深交所:本周对近期涨幅异常的“润禾转债”“大港股份”进行重点监控
注:对大港监控影响不太好,以往的龙头一旦被监控,
大资金不敢买,
基本上短期不会再大涨了,横盘震荡反复倒是很常见
(意味着,如果你想玩,靠一直持股难赚钱了),十天后避开监管窗口再看看情况。
... ...
正菜开始。
回答周三文章留下的两个问题,不知道为何的再回看下文章。
1、照这样说,岂不只能买龙头了?
2、同样共振,为什么有的行有的不行?
第一点。
其一,理论上讲,龙头的赚钱效应都是好于跟风,这点人人都知道,但龙头难做的地方是,走出来之前,充满荆棘。
比如大港股份,指数大跌时他涨,很多人怕他补跌;板块大涨时他加速,结果周一却开板了,上周末很亢奋,周一他开板,是不是不及预期?
未定龙头时,充满怀疑,定下龙头时,畏惧追高。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寻龙路上的困扰。
其二,龙头只是赚钱效应的一种,但不是所有的赚钱效应都在龙头上,不同时期体现的结果还不一样。
比如龙头上涨阶段,大港股份涨到七板,南方精工跟随涨到五板,康强电子也跟涨到四板,而这些也是赚钱效应。
跟风的赚钱效应在于,跟龙头拉开差距,龙头涨七个,跟风涨三五个,龙头涨三五个板,跟风涨一两个板。
比如文一科技,康强电子和通富微电直接跟随大港股份,他俩之后文一科技补涨科技,康强和通富没和大港拉开差距,但大港和他们拉开差距了。
所以,如果能第一时间参加文一科技的一二板,也是不错的赚钱效应,但文一涨到四板以后,优势渐渐消失。
做跟风补涨,更加依赖主观的预判。
因为跟风高度低于龙头,甚至要打5-7折,非常依赖对主流板块乃至龙头个股的持续性判断。
只要预判板块持续性强,龙头足够高,后排跟风
都值得做
。
例如,TOP电池。
周一反弹那天新高,如果当时觉得TOP电池还会持续,如果当时买不到钧达股份,可以考虑第二天继续追龙头,这是龙头模式。
但如果觉得板块还能继续还会涨,板块内跟风都能试试,比如这两天强势的东旭蓝天、苏州固锝,周一都没怎么涨,而这两天大涨。
第二点。
同样共振,为什么有的行有的不行,原本想戏谑一下,反证法,凭什么共振的板块一定会行,一定不会失败。
但仔细想想,
共振本质只是个筛选的工具而已。
每次反弹都有普涨,都有真涨和假涨,如何从这些板块里面找出来新的主流,
共振恰好是个筛查的标杆。
当天跟随共振,第二天还不掉队补跌,是个好东西。当天共振,次日掉队,不是个好东西。(上周四的机器人大涨,周五大跌)
而且从资金风格,多数人面对普涨行情,只要不矫情,都是当天各种推仓位,先把仓位推上去。
然后,第二天再根据盘面去弱留强,向更强的方向切换,比如上周四做机器人,周五机器人没大涨,但半导体大涨,于是切到半导体。
如果周四上了机器人,周五割肉再切到半导体,心理上很难接受。
但从效果上看,如果、如果你当时交易目的就是找共振,那么自己的主观判断反而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盘面到底谁走出来了,谁走出来了,谁就是被市场合力选择的方向。
这点我感触很深,上周四上了机器人,挺看
好
的,周五格局一把吐回去三分之二,反而半导体起来了,头铁追前排?
下不去手,后来上了些杂毛,勉强补回来一些。
这么做已经背离初心了,如果遵从初心,机器人当时共振要看,半导体当时共振,也要干。
第一天爆发,次日进可攻退可守,怕个冒险。(周四消费电子和证券也是类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