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山花烂漫时》凭什么深入人心? ·  5 天前  
知乎日报  ·  出去旅行能不能让 AI 当导游?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如何评价陈凯歌执导,朱一龙、辛柏青主演的战争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24-10-03 21:00

正文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随着十一假期的到来,2024 国庆档大幕也正式拉开。《志愿军:存亡之战》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中坚之作,于 9 月 30 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三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中的故事,特别是聚焦于志愿军在生死存亡关头的英勇抗争。如何评价这部由陈凯歌执导,朱一龙、辛柏青主演的电影?一起来看看答主们的回答吧。

如何评价陈凯歌执导,朱一龙、辛柏青主演的战争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 答主:笙歌归院落小盆友
昨天晚上看完电影,第一个直觉就是想到我们现在有很厉害的洲际导弹了。
真想穿越过去告诉志愿军战士们。我们现在有很多厉害的武器了。
就算是像我这样的武器白痴,都知道我们有那种一个战士就能扛着走的轻便的单人炮。我们有很厉害的胖胖的运 20 飞机,载重量可以几十吨,再艰苦的地区都能把武器和战士运输过去了。我们还有航母了,有航母战斗群。可以把敌人在海上就拦截回去。

与第一部相比,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文戏更多。角色塑造的更丰满。
李想一家三口、苏醒、杨三弟、吴本正、赵安南,这些角色都是从第一部贯穿到第二部。在第二部里面大家都有了更多的细节。观众们对他们了解更深刻。
李默尹是一个老革命,十几岁参加革命,在刑场上都能活下来。作为高级作战参谋,在战场上更是凭借自己堪称「狡猾」的经验,游刃有余。但是,将军难免阵前亡。二三十年斗争经验的他,在腹部中弹,大腿骨折的情况下,跌落悬崖,还能活下来嘛?很希望他还能出现在第三部。
李想,跟他父亲一样,十五岁参加革命。1951 年才 26 岁的理想,已经是十年战斗经验的老战士了。不过以战士身份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理想,跟父亲相比,更加直白、更加单纯,也更加热烈。他看过很多战友的牺牲,自己也无畏于牺牲。
当整个阵地就剩三个战士,当李想在营址上插上红旗,当他背对敌人,面向自己营地后方,久久凝望时,他想的一定是,哪怕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要给后方多争取一点时间。
后方有妹妹,有受伤的战友,有很多需要转移的物资。虽然防御工事做了两道,但是他们都是一直以第一道防线作为最后一道来守的。
志愿军第 63 军 188 师 1 营的战士们,一直没有退后。牢牢抓住了自己的阵地。
吴本正在第一部志愿军里,表现出来的特征是让人不太舒服的书生意气。因为武器不行 ,他会质问国家领导人,凭什么去打这场战争。他的思维与美国人一样,认为武器尖端、船坚炮利就能横行无忌。
而在第二部里,当吴本正自己走到前线,看到那么多淳朴的战士,其中很多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这些战士为了打的准不得不抵近攻击,抵近再抵近,直到足够有把握的距离。于是前一刻还在交谈的淳朴战士,为了消灭坚固的坦克,就牺牲在他的眼前。作为武器专家,他无比深刻地认识到了武器的不足,是需要战士生命弥补的。
武器的不足是要用战士的生命弥补的,这一点,我们一直到现在还牢牢记得。
所以我们一直直觉地记得,武器应该多多的,射程应该远远的。
战士们刻苦训练是战士的职责,但是足够多、足够厉害的武器,这是大家共同的的责任。
幸好,我们现在也有了很多理工科的工程师,有了很多技术人员。我们不怕任何领域的攻坚克难。
很显然,吴本正是会继续出现在第三部电影里的。

《志愿军:存亡之战》里很明显地多出来很多陈凯歌导演的印记。很多带有他个人风格的镜头和设计。这些对于喜欢看文戏的观众很友好。不过,一体两面的就是,与第一部全面展示宏观战争的形式相比 ,关于铁原阻击战的战争情报少了很多。或许,期待在电影里看到更多战争描述的观众会失望。
不过,第一部的主题是讲清楚为什么我们要打这一仗。第二部在讲战争里的「人」。每一部的重点不同,必须要有取舍。
总体而言,这一部电影还是很值得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去欣赏的。


| 答主:陆冠均(opllx)

《志愿军:存亡之战》的进步与缺憾

个人觉得,这部片子的综合观感与上一部《雄兵出击》差不多,同样是有好有坏,但重点和特征已经变了,因此就这些感受来简单聊聊吧。
先来说说《存亡之战》进步的地方,首先便是这次的主线剧情与主要角色都相对集中了,故事和人物更能让观众记住了。
上回的《雄兵出击》固然做出了整个朝鲜战争前期的群像,照顾到了各个层面,可相应的,泛泛而谈的流水账问题也很明显……而此次影片重点主要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63 军在朝鲜涟川、铁原地区进行的铁原阻击战。
此外,李想、李默尹、李晓一家三口也被扶为了影片的主角,三个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人,同时出现在了朝鲜战场上,并都在铁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身影。
与此同时,陈凯歌喜欢「搞浪漫」的习惯特点在这部电影里也依然存在——关于这一点,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糟糕,有人觉得漂亮,我其实更倾向于后者,只要导演别太放飞自我,他那些文艺腔调还是颇有效果的。
比如李想和李默尹重聚闹完别扭后,正式向父亲交出了自己在铁路上画下的地图,接着,他抄起了一面红旗,以院子为模拟沙盘,以身体为流动直尺,画出了一路上的雄关险峻、大好河山,李想的动作还有些戏曲的身段,配合他描绘的内容,一个职业军人的觉悟以及一名新中国成员的骄傲都流露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结尾,当李想所在的 188 师营部伤亡殆尽师,他再一次竖起了伤痕累累但笔直挺拔的军旗,但这回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只有坚守到底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坦荡。
另外,影片里还有不少浪漫化的意象依然在,比如李晓为了分散敌军注意力,在广播里唱起了《河边对口曲》,结果引起了战士们的群唱,大家的思乡之情,与李晓他们身上带着家里的钥匙,其实都是「家」的具象载体,无数小家汇聚成了国家,也彰显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义。
包括像李晓送给哥哥的那朵小花,彭总送给李默尹后又在李想与李晓之间转手的糖果,还有在李想专注动静之间飞来的瓢虫,也都称得上是比较出色的抒情手笔。

说完了进步和优点,接下去就该谈谈《存亡之战》的缺憾了,其实大伙儿应该也都猜得到,那就是战争戏部分依旧是老配方、老味道。
讲真,其实这回陈凯歌在这方面是有改进的,比如战场细节上就做了更多优化,以吴本正相关的戏份为例,他作为武器专家深入作战一线,听取自制武器的使用体验和改造建议,同时还教导战士们怎么挖战壕等等。
可是呢,导演还是不自觉地犯了他的老毛病,喜欢在自己中意的地方上头,还是以吴本正为例,当体验到战场的残酷和武器水平差异后,他就陷入了一种超出他本职范围的癫狂,本意当然是好的,但搞多了难免显得怪异,尤其是他在战场上开了一辆坦克回来当战利品,为此还贡献了一场小型的坦克战,好看归好看,可放在整场戏里就突兀了。
此外,打仗时候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存亡之战》里也都存在,没有变好但也没有更坏,就属于正常水平吧,我也懒得多说了。
最后想再啰嗦几句别的。
电影(尤其还是上院线要赚票房的商业电影)只是一扇窗口,它(们)无法彻底还原历史,也无法面面俱到,有些系统性教育的职责,大可不必丢到一部电影身上。
《志愿军:存亡之战》不算是多优秀的战争电影,大家可以讨论片子拍得好不好,既然接受市场检验了,观众们当然可以评头论足……但片子「应不应该拍」却从来不该是个问题。我倒是觉得,先前几十年里为了表面和气,淡化对朝鲜战争的提及做得不对,近几年拍了些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只是在补课,依照这场战争的意义和分量来说,咱们的作品还远远不够呢。
因此,尽管我对「志愿军」系列电影谈不上喜欢,可第三部出来的时候,还是会去看的,这是一个态度。




题图来源:《志愿军:存亡之战》




知乎热门文章


为什么火腿肠要在头尾箍上铝环?


有哪些适合 2024 国庆假期在家看的电影和电视剧?


以后要开小蛋糕店的小女孩为什么要学物理?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