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R人
国内PR行业第一大号,旗下还有国内领先的市场公关总监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13 小时前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13 小时前  
吉林教育  ·  吉林省春季开学“家长第一课”举办 ·  昨天  
江苏警方  ·  关于2027年高考,江苏省教育厅最新公告! ·  2 天前  
东莞本地宝  ·  2025四六级查分时间+成绩查询入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R人

2003 ⇆ 2020,疫情背后,正在发生的6大改变

PR人  · 公众号  ·  · 2020-02-25 10:45

正文

来源 | 笔记侠(ID:Notesman)

作者 | 风潇潇



4580 篇深度好文  5331 字 | 11 分钟阅读


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17年过去了,今日中国不可同日而语。


回到2003年,进出口贸易、商业地产、实体经济、互联网、电商……看起来都初露头角,将要起飞。但今天的经济,看似在一些方面已遭遇瓶颈。


那么,当下我们是否又能像2003年那样找到转机?而转机的基础又在于什么?


事实上,从云拜年、云蹦迪、云买菜、云面试,到关于中小企业的自救的热议,关于各行各业复苏的前瞻性讨论,都在新媒体、直播平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17年巨大改变带来的便利。而回到2003年,这些可能性,都还是“0”。


商业大潮依旧浩浩荡荡,但底部河床已经发生变化。技术、组织、生产、运营、营销……商业模式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剧变。


这次疫情的急刹车,是否也让人看到剧变的河床上,产生了经济新样态的“萌芽”?


一、餐饮:重新定义餐饮


餐饮可能是历史最久远、最传统的产业之一,也在这次疫情中首当其冲,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但是,外送服务和直播买菜,成为两个“缓冲带”。


小龙坎、巴奴等等都推出外卖火锅,大董、香格里拉等等貌似高大上的餐饮,都洒脱地上了美团外卖,找到新生机。大家可能都忘了,2003年还只能啃泡面、囤速冻食品。



这十多年间,美团等等外卖平台席卷一线到三四线城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餐饮的生态,才能够在线下流量阻隔时,用线上流量来补充。


美团提出“无接触”外卖,甚至还推出无接触的“无人配送”,不仅让居家的城市人更加安心,也帮助餐饮企业熬过过渡时期,不至于束手无策。


外卖从0到1,同时也在倒逼老牌餐饮战略转型。 西贝流程化操作的外卖,以及肯德基麦当劳的宅急送,在这次疫情中就优势突显。它们除了卫生、食品安全很早就得到行业、大众认可,流程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在多年前就开始做了。


完备的叫餐、备餐、派单、配送系统,肯德基、麦当劳从美国搬到中国的“汽车穿梭餐厅”,让汽车直接开过去取餐,不用停留的“无接触”,都成为“缓冲带”。


回到非典期间,火锅品类同样受到巨大影响,但“一人一锅”的呷哺呷哺逆势而上。


这次疫情过后,外卖火锅、全家桶麻辣烫,也许将更为普遍。 餐饮无论巨头小店,都将再次严肃考虑外卖服务;坚持实体的企业,都要再次严肃考虑基于定位的线上营销;以往不做外卖的巴奴火锅也开始了外送服务。



这不仅因为新冠疫情,而且因为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变。 物理世界的流量,正在跟线上流量结合,更加高效地服务于城市人的生活。


譬如,一家火锅店的覆盖范围是方圆5公里,那么就可以与楼宇广告譬如分众传媒去进行协作,进行基于定位的营销,提供外送火锅、配料等等服务。这是麦当劳、肯德基、瑞幸一贯的打法。

包括在微信微博这样的高频次使用的社交平台上,也基于定位去进行投放。那么,以餐饮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借助互联网进行转型。面对黑天鹅事件,更有韧性。面对消费习惯已经改变的大众,多一个选择,多一种可能性。


二、零售:新零售时机正在成熟


2003年初春的北京就是一座空城,居民除了囤货,没有别的选择。2020的初春,人们依然全副武装,但技术已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尤其一二线城市,从90后到60、70后,都重温“半夜偷菜”的旧梦,上好闹钟半夜抢菜。小象生鲜、美团买菜等等即时配送平台在疫情中异军突起,让“新零售”和“无人”重回大众视野。


回头看,自2016年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已经过去3年多。虽然一经提出便成为媒体、资本关注风口。但事实上,当时阿里推这个概念,一定程度是因为淘宝天猫的C端增量不足, 需要新零售的新物种去讲新的故事,但当时新零售的基础设施是不成熟的。



简单说,2016年是新零售的播种季,现在才逐渐走向成熟期。


什么叫成熟?关键的是规模和高频。


消费端线上人数达到量级,消费习惯能保持稳定频次。如此,才能对订单量、库存、采购长链条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否则对新鲜度要求比较高的果蔬,即饮饮品如咖啡奶茶,都会因为不新鲜而流失用户,陷入恶性循环。


生鲜 而言,规模化、标准化才有可能在性价比上,超过传统的“菜市场+菜贩子”模式。所以,我们看到疫情中需求的点燃,让生鲜迅猛起势。


数据来源:Questmobile


如上图,全民居家,生鲜电商成为购买必需食品的首选,活跃度快速提升,远超综合类电商。春节期间,就美团买菜北京地区的日均订单量为节前的2-3倍,并呈现持续上涨趋势,节期的蔬菜实际采购量约为预估量的5倍。


因为这次疫情正是从武汉海鲜市场中传播开,这可能会加快中国民间菜市场、海鲜市场的整治和管理,给生鲜电商带去红利。


同时在疫情期间,只有“无人化”才真正支撑了“无接触”这个防疫概念。譬如,美团在顺义落地无人车进行买菜配送;在园区内提供无接触餐厅的室内机器人服务,还有去年美团发布的无人微仓自动拣选货架等等,都是围绕城市人生活的新零售布局。


图为美团无人配送车在北京顺义区送货


为什么生鲜的风口前些年吹了这么久,就是不温不火?但从去年年末,美团依托外卖,从线上流量去切生鲜和无人配送。背后逻辑,就是来源于互联网公司前期积累的订单流量和用户预测。而突发的疫情,正是对生鲜平台供应链的考验。


疫情特殊时期,园区和社区人口非常密集,美团又上线无人配送,“无接触”方式解决居民和上班族的刚需。


试想疫情逐渐平息,生鲜平台继续积累社区、园区的用户习惯和数据。自动驾驶和无人配送就能进行更有效地预测。


那么在某些区域的模型下,无人配送就不再是噱头,而是可遇见的未来。 无人仓储、物流将结合算法,再次提升零售的人效和坪效。


如下图美团的无人微仓。以后当你订药或者蔬菜水果,就可以获得更快的配送和更低的价格。


图为美团的无人微仓的AGV自动运输小车


同样逻辑的还有即饮饮品。不久前被海外对冲基金浑水强势做空的瑞幸,股价坚挺,原因之一就是新零售的模式和提前布局无人零售,目前已经进驻各大医院。


两三年前从线下去铺量的无人咖啡机、果汁机很快凉凉,是因为“无人零售”的模式一定要借助线上的流量,不然走到办公楼角落才发现一个橙汁机,里面的橙子还生虫了,那肯定要凉。


但如果你有“喜茶Go”小程序,它可以提醒你附近开了一家新店、或者无人售货机,那么就可以主动导流。


当线上线下流量互补、互相激活的机制逐渐形成,在疫情中后期,人们心理上的防范意识会持续增强,而无接触和无人零售会持续展现潜力。



疫情之中一切都是挑战,疫情之后可能催生新的消费样态。 外卖、无人配送、无人零售的演变都在持续进行。


这是科技的加持,也是新零售商业模式走向成熟的自然生长。十年前美团点评可能也想不到自己要做无人车、开机器人餐厅,而现在,围绕居民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正在展开。


三、工作的 边界更加模糊


疫情给了人们一次在家办公的机会,但个中滋味,只能自己体会。只看一个小现象,钉钉惨遭小学生的“毒手”,一边给好评一边打一星,逼得钉钉的运营都跪求饶命。其实背后是一个趋势: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已经非常模糊了。


所以,还没进入社会的小学生们自然很难接受社会的现实,只能双手奉上一星,而且要挟“让你 (钉钉) 大哥支付宝出来谈谈”。



回到2003年中国互联网初期,人们还意识不到信息社会“社畜”的真相:工作没有界限。


如下图所示,活跃的用户规模增加8.8%,说明即使有疫情,其实增量还是有限。但使用时长因为在家办公而拉长。


也就是说,使用办公APP工作的人基本还是那些人,但是平均在线工作时长增加36.9%。


数据来源:Questmobile


西方已经有很多对“信息时代”工作时长的反思。比如《过劳时代》中:“信息通信技术让许多工作简单化。这样一来,很多正式员工可以用非正式员工取代,雇佣关系就变得更加不稳定了。”


在欧美国家,60到80年代工时下降;但80、90年代形势却发生逆转,工作时长明显增加。这是否会将成为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数据来源:Questmobile


如上图所示。图表头部,尤其是社交、移动视频、新闻资讯、办公这几项行业垄断相当高,但05后、10后这次给办公软件们的“下马威”其实也在说明:


这群“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很懂得互联网的游戏规则,也很会利用他们自己手里的“一票”。 代际变化会让非主流成为主流,也可能会改变潮水的方向。


四、娱乐:“非主流”正在影响主流


回到2003年,很多90后还是小学生,但在2020年就开始进入30岁了。这17年90后的成长,也带动了国内数个非主流产业成长为千亿产业: 电竞,手游,动漫,网剧,偶像、体育赛事…… 曾经的“不务正业”,正在随着注意力经济的起势,快速成长。


疫情当中,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线上,这些板块也获得了最大的增量。


数据来源:Questmobile


游戏比如《王者荣耀》,春节期间每天有1.2-1.5亿的活跃用户,达到全国人口的1/10。除夕当天创造了20个亿的单日流水。


短视频直播,疫情中各大娱乐场所关门,夜店DJ戴着口罩,抖音上在线打碟,95后在线蹦迪,表情包和火箭齐飞,几家头部夜店霸占小时榜第一。同时,也有人睡觉引1857万人围观。


以后,也许没有主流非主流,只有你关心和你不关心。 除了Z世代的线上嗨,还有更多的60、70后开始在抖音上学做菜,学跳舞,看直播电商买买买。



如果说短视频是Z世代的唐诗宋词,长视频就是90后的情怀和乡愁。


视频平台在疫情中也发生新变。影院全部关停,《囧妈》 出其不意,大年初一线上免费看,引起电影行业轩然大波,还受到业内院线等等的“联名批评”。


事实上,2019年可以说是影视的寒冬期,“阴阳合同”被揭发之后,传统影视产业链的不透明、不开放还在引发质疑,二线演员无戏可演,流量小生难出好作品。而2020开年影视降到冰点。


转头看美国的奈飞、HBO、迪士尼模式,正在推陈出新。 或许这次疫情,能让影视行业的暴风雨可以来得更猛烈些。


五、资讯:互联网重塑信息流


还记得“新冠肺炎”的信息,一开始是从哪个群体开始点燃发酵的吗?就是90后、95后这群互联网原住民。


敏锐的嗅觉、惜命的养生习惯,让他们很快的成为了这一讯息的主要接受者和传播者,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父母辈。也让各种口罩的需求、消毒液、酒精等等的需求从一线城市往三四线城市蔓延。


微博、头条等信息流的媒体成为了最新资讯的集散地,也是谣言和真相交锋的最前线。


与此同时,很多网上传播度极高的疫情科普视频,都出自Bilibili等平台,这些年轻的up主,在用非常简明的讲解,形象的剪辑,帮助大众完成科普。


图为全网播放过亿的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

在看和留言点赞都超过10w+,

来自公号“回形针PaperClip”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