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却变了天地。正所谓:
休叹故人寒语酷,先机暗伏岁时谙。
世情但爱祥和景,不欲深察祸乱端。
在中国平安年报发布之前,写一篇平安科技业务的番外篇吧。科技业务再也不会大幅度亏损了,真好,哈哈哈。
2016年4月,中国平安以16.08亿美元拿下汽车之家47.45%的股权,17年2月再次以2.17美元交易股权,
总投资18.25亿
,持股53.22%。
25年2月20日,平安以18亿美元出售汽车之家41.91%的股份,剩余股权为4.99%,不再是公司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计算平安在这个时间节点持有汽车之家股权为46.9%,这说明平安之前就进行了减持。
根据获得的数据和信息,中国平安通过其全资子公司Yun Chen Capital Cayman在2020年6月18日减持了汽车之家310万股A类股,减持后持股比例从51.9%降至49.4%,套现总额约为2.5451亿美元。
49.4%到46.9%的股权变动,我没查到原因,时间太久了。
汽车之家最新市值143.69亿,计算4.99%的股权价值7.17亿,倒过来加18亿,是25.17亿。
汽车之家这几年还有不错的分红:
因为分红次数较多,股权变动的细节较为久远,我只能大概判断,中国平安从汽车之家上面拿到的分红大概是4~5亿美元,加上前面的股权价值,大概是30亿左右。
从财务角度看,这是一笔不算太精彩,但是也不差的投资,考虑到分红现金流的时间价值,作为平安的小股东,我觉得挺满意。
再考虑到汽车之家对平安产险业务的加成,平安算是漂亮大撤退了。
但是我们更在乎的是:平安为什么要撤退?
在2023年年报里面,平那的科技业务主要有四部分组成: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健康、汽车之家,为生态圈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协同效益显著。
2023年,陆金所控股顺应市场环境变化,持续推进战略转型,实现营业收入342.55亿元;实现净利润8.87亿元,主要是受宏观环境影响,贷款业务规模承压,资产质量下降,叠加风险承担比例增加,风险成本处于高位,净利润下降。
2024年3月,陆金所宣布派发每股美国存托股份2.42美元(或每股普通股1.21美元)的特别股息,总规模约100亿元。中国平安选择以股代息,将其持股比例从41.4%提高到56.82%。
到2024年Q9,陆金所营业收入184.83亿,同比下降32.54%,净利润亏损25.37亿。
2023年年报显示,平安的保证保险业务亏损68.34亿。
陆金所旗下的平安普惠助贷业务曾与平安产险的信用保证保险深度绑定。平安产险为陆金所的大部分贷款提供增信服务,帮助陆金所压降资金成本,提高助贷业务的利润率。由于资产质量恶化和信用保证险成本上升,陆金所逐步减少购买信用保证险,转而通过旗下的融资担保公司提供100%的增信服务,平安产险的信用保证险业务也因此出现收缩。
一切都说明,陆金所原有的商业模式短期内受到重大打击,元气大伤。
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选择超级分红呢?当时,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CEO赵容奭表示,公司一直重视对投资者的回报,过去三年持续派发了常规股息。
鉴于公司短期内业务审慎发展,各业务主体杠杆率较低,公司有较高的富余资本,为继续回报投资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董事会已批准派发特别股息。
大白话说,陆金所认为目前公司现金富裕,放在公司也没啥用,公司短期也没有扩张业务的计划,就分出去吧。
以股代息的还有平安好医生,安鑫有限公司是中国平安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安鑫选择以股代息后,对平安好医生的总持股将由39.41%升至52.74%,触发强制性全面要约收购线,完成交割后,平安好医生将成为中国平安的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并将纳入平安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
多年来,平安好医生一直深陷亏损“泥潭”。但在2024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超6000万元,调整后净利润近9000万元。
按道理来说,公司盈利还不稳定,互联网健康业务也需要持续投资,为啥就特别分红呢?
近年来,
平安好医生低战略协同性业务调整基本完成
,逐步剔除了跟主业协同性不高、盈利能力较低的实物类销售业务,
业务重心逐渐从医药电商“卖药”业务,转向To B/To F端的“医疗服务”业务。
我觉得理由可能是陆金所一样:业务审慎发展,现金富余,资金使用效率太低了。
金融壹账通市值才1.44亿美元,规模实在是太太太小了,不管怎么处置,对于中国平安来说都是一颗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