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周末版-第一百零七期
评《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得分
7.7分
1. 刘起:9分
电影学博士,电影杂志编辑。
诺兰在《敦刻尔克》中降低故事性、抛弃情节弧线,这其实比他之前那些谜题电影制造叙事谜题、增加故事复杂性需要更大的勇气。
用接近悬疑片的方式,表现战争中人最真实的状态,而非历史、战争、人性的深度。虽然表面化,但这才是还原战争本质最直接的方式——人在战争中最当下的状态。诺兰抵抗住了叙事电影对主题深度和故事性的追求这一诱惑。
《敦刻尔克》使用最基本的电影叙事手法——交叉剪辑、画外空间、声画结合,却做出了非同凡响的效果。“陆地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三条线平行剪辑并不难,但让三条时长不同的叙事线不断产生交集,就带来了叙事的难度。三条线交叉剪辑时,通过不断加快的剪辑(频率)、不断变短的镜头(长度),以及无止境走向高潮的无调性音乐结合秒表声,来制造心理紧张感——“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一种加强版。
设置三类封闭空间——陆地海滩、海上小船、空中飞机,系统地利用画外空间(德军的暗枪与轰炸),制造出一种不可见、不确定来源的威胁,形成了强烈的恐惧感。
特别喜欢那种浸入式的视角,建构出一种纯视听情境,使《敦刻尔克》成为诺兰最感官、但也最有实验性的一部电影。
2. 黄文杰:9分
做书人,影评人。
从影迷对诺兰每一部新作的翘首以盼可以看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受瞩目的仍在努力拓展电影可能性的作者。诺兰不竭的创造力及其在叙事上每一次别出心裁的花样翻新,都让人确信,纵使人类讲了几千年故事,但它始终是件迷人的事。诺兰也是最会拿时间做文章的导演,时间的延展、压缩与变异在他手里都具有揪心的力量与人性的色彩。《敦刻尔克》采取了乍看平淡无奇的交叉剪辑,但用以结构全片,使得不同叙事线索上的个体命运巧妙交织并汇合,既为战争片类型增添了紧张悬疑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个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成功谱写出了一首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史诗。处理这样的宏大历史题材,既能观照个体的生命意识,又能实现国族层面的主旋律升华,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高明的手段。把狼狈的大溃逃拍得理直气壮热血沸腾让观众看得心潮澎湃,这是了不起的诺兰才能做到的事啊。
3. 胡续冬:9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诺兰以极其罕见的克制让一部战争片里没有敌方身影、没有血肉横飞、没有运筹帷幄、没有苦逼士兵怀里皱巴巴的相片/家书/圣经这些战争片四大俗,众所周知的事件被努力还原为朴素的逃命,以IMAX胶片和65mm胶片实拍出来的最大限度的非特效细节丰富性把历史从历史叙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BGM全程高能但却不会让我累觉不爱,三条时间线虽然比起诺兰经典的非线性神功来已算是极简主义,但三条线之间的容量分配与交织所形成的时间阵型依然强大。汤老师那条线贡献了电影史上最荡气回肠的空战画面,海滩上的全男模逃命天团们简直是在挥霍英伦脱欧的反讽颜值。唯一感觉不科学的是,街上、海滩上都太干净、太有序了。
4. 秦婉:9分
凤凰电影策划。
将一小时、一天、一周三个时间,以及海、陆、空三个空间的内容进行平行剪辑,带来迷惑性的时空效应,带来时间概念上的偷换,令不同的人性在挤压或膨胀中凝聚出不同的生命力,而这一切可统称为一种“战争幽闭恐惧症”。
诺兰摈弃了多角度的史实呈现,专注于挖掘人本能的力量,惊惶与从容,勇敢与颓唐,一览无遗。是利用人物推进事件,还是利用事件观察人,他无疑选了后者。在最难的空战戏中,调度细节也是亮点满满,而演员层面的“鲜肉盛宴”也令观赏性增强,不同口味的鲜肉带来不同的看点,杰克·劳登估计要火,可惜《圣鹿之死》小哥巴里·基奥干没机会再当小恶魔。突然如此专注于年轻,是否代表诺兰也开始老了?
5. 汽车大师:9分
电影撰稿人。
IMAX版无疑是今年最佳观影体验,全画幅格式有灵魂出窍的视觉冲击力。作为一部敌军缺失的战争片,诺兰拍出了天劫式的灾难片新意,关注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身心道德考验;哪怕片尾不能免俗地来了段丘吉尔讲话煽情,临了镜头还是回到一脸迷茫的小兵哥,配乐刹车更是点睛之笔。摈弃第一幕引子是个很巧妙的叙事手法,直接把观众带入电影世界,和超大画布、巨响音效化配乐一同营造出终极身临其境感。平行剪辑初看时让我觉得失望,三线并拢时少了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幻感;重看后至少能体会到那足够强的技巧性,剪辑脉络清晰精准。
6. 悉尼卡通:9分
影视剧编剧,影评人。
没想到他会这么拍一部战争片,但效果却挺搭。诺兰过去就爱音乐带节奏,但这次音乐加音效用得令人发指。而剧本上,桥段层面上强造悬念强行冲突也推到顶了。这两块肯定会引起争议,但不可否认,就是很有用。更令人欣慰的是,诺兰没有试图强行解构战争,而接入了最平实朴素的切口。《血战钢锯岭》也好,这部也好,没有强行半吊子反思就是最好的反思。
7. 独孤岛主:8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全世界各国(地区)都有自己的主旋律或说是意识形态表达,《敦刻尔克》的三段交汇的时间切片,是用个人史代言宏大叙事,本身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处处求极致(在本片中发挥到几近失控)的试听体验,此次完全不服务于庸常好莱坞展示,变成落力刻划的有风骨,也会反骨与恐惧的个体性格,对这段历史中种种细节的还原,也都是服务于此。home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祖国”,其意义不仅包含作为“长君父”的国家含义,在影片里处处流露的个体对回归的迫切及追求脱离中的种种表现来看,甚至也不是所谓的“自由”,而直接指向生而为人的存在尊严,片尾丘吉尔的演说词,更应被视为一份客观的历史文件,而非加诸影片的意识形态煽动,片中各人对丘吉尔的态度,是务实又暧昧的。
8. 开寅:8分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理论学者。
诺兰电影生涯的最佳。他终于有了难得的电影意识。通篇是飘散在空中具有极强摄影机意识的穿梭散点视角,塑造了力量感涌动的诗化空间,得到了点马利克细细红线的神韵。音乐用得极好,它不是配乐而是与画面平行的另一个延续性视点。这片本质上与带着历史性的战争和相关的意识形态文本表达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在极端条件下以海陆空为背景在一个类似于飞鸟的视角中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它的重心厚度掠过了我们通常聚焦的纵深式二战史实叙述而呈现出一种纯电影化的动态再现。叙事退后而影像先行,对于诺兰来说,这是一次电影观念上质的飞跃。汤姆·哈迪最后的亮相个人英雄范儿爆棚,而夕阳中喷火战机滑行降落海滩成为这一年中最动人的银幕瞬间。
9. U兔:8分
电影类书籍译者。
三条主线各有故事,交织进行,平行剪辑,最后三线交汇,又各有迥异的结局,这样复杂的叙事手段诺兰自然是玩儿得极熟的。看完有种很爽的感觉,因为从一开始情绪就被调动,压抑压抑,积累,释放一点,再压抑再剧烈释放……节奏一直被他拿捏着,可以说是有些套路,但又肯定不是俗气的套路。这就是无可奈何的所在,只能放任自己跟他走下去。没有多少台词,镜头精准,让剧情和情绪都被交待得格外明白,可能正是全片话最多的就是海军将军了吧。
音乐比一般的俗大片儿有品位和有创意得多,跟氛围剧情能够契合就说明没有太满。总体没有太煽情,结尾的滑行处理得极其浪漫了。
10. 韩松落:8分
作家,影评人。
敦刻尔克拍的不是战争,而是战争中人的感受。它是用“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方式,来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场,去感受战争中的恐慌、疼痛、麻木、寒冷、饥饿。
《敦刻尔克》让我联想起的电影,都不是战争片,而是那些描述很微妙的感受的电影。例如娄烨的《推拿》,用尽奇怪的、扭曲的甚至狰狞的音画,让我们进入盲人的感官世界,还有侯孝贤的《聂隐娘》,用大环境和人的互动,让我们感受某种特殊的萧瑟和肃杀。
11. tyger tyger:8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导师,电影学者。
好比是那个“屡战屡败”抑或“屡败屡战”的梗,讲故事人的技法显得至为关键,起码这次诺兰的讲法颇站得住。声画刻写的士兵个体在战火下的生死悬念是吸引人的“表”,不同诺兰以往的是有一个清晰可辨的叙事核。开场巷战段落有些让我出戏,街道和周边建筑簇新,来不及做旧?
12. 王昕:8分
电影研究者。
诺兰成功地完成了盟军二战胜利叙事的双重“后撤”。对个体求生的沉浸式体验,“陆-海-空”三级交错的时空压缩,完美的音效和摄影,共同成就了这个把仍然活着讲述为胜利的故事。而这个利用二战史抚慰危机中的欧美观众的尝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到达中国的观众。
13. 西帕克:8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诺兰证明自己叙事技巧的一部。由外向内,步步紧逼,靠剪辑、音乐和压缩时间达到完美叙事节奏,让观众的情绪时刻紧绷。没有人能真正看到战争全貌,诺兰所做的便是尽量超脱,以去故事化的方式,给出视角的同时弱化人物,这也可能是广义上战争真正的样子。
14. 梅雪风:8分
媒体人,曾任《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电影世界》主编。
诺兰再次证明了他是个把“时间”玩出花儿来的导演,他对观众心理的把握已到了恐怖的程度,你始终被那种悬念感所逗引所压迫,根本找不到喘息的机会,那种浸入感绝对史无前例。但他太执迷于那种节奏的控制,让人物情绪显得有些单调重复,不够丰润。
15. 胤祥:8分
电影学者。
无聊是真无聊,主旋律是真主旋律;但是这个牛逼至极的结构足够诺兰及其粉丝吹上十年的,也够电影学院再聊上十年的。仍然是在时间切分上面做文章,但是竟然还能玩出新花样真是不得不服。就凭诺兰对时间的理解足以牢牢霸住一个当代大师的位置。
16. 迷影兰波:8分
电影从业人员。
诺兰敢想敢玩,一部主流商业大制作拍出实验电影的味道,把一直贯彻的“时间”玩出新花样,还是佩服,不过把片名改成《见鬼,霉到家了,我们永远坐不上那艘回家的船》或者《游泳吧,兄弟》更为贴切。
17. 妖灵妖:8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主流价值观和战争片类型包装下的实验电影,在有声片里大量使用默片叙事手法(特别是配乐)进行群像书写,形式上是否用到了位则见仁见智。
18. magasa:7分
《虹膜》电影杂志主编,“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运营者。
我给《敦刻尔克》打7分——我每年会给很多电影打7分,但7分和7分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敦刻尔克》的这个7分,可能比一些8分还值钱。
国外影评界有一种声音,认为诺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库布里克”。这个描述的核心不是“库布里克”,而是“我们这个时代”。
把诺兰比作库布里克,是说他的每部作品对电影界来说都是一次重要事件,他一直在非常商业的环境里探索着类型化电影叙事的边界。既坚持自己的风格,又不完全重复自己。
而“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定语,可以解释诺兰的大部分缺点。他是手艺高超的匠人,熟谙电影的游戏本质,但鲜少思考,欠缺情感,在智识层面对电影贡献不多——这些不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总体精神吗?至少是我们这个时代电影界的总体精神。
《敦刻尔克》又一次在好莱坞大工业化的制作中实践了不少新的电影技法,就像他过去很多次做到的那样。同时,这部电影也像绝大多数诺兰电影一样,让人非常佩服,但也并不能太强地唤起我们和影片的情感联系。
19. 桃桃林林:7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三条故事线,不同时间长度,却有意平行剪辑,造成假象。这一回没太多叙事花样,也没太多视觉奇观。主要还是还原紧张气氛,营造当时的绝望与紧张感。这里有英雄也有被吓破胆的普通小兵,小兵代入感更强。音乐对影片情绪有强烈的推动,也让结尾更加释然。结尾滑翔真的很美,全片最美瞬间。弱化叙事而强化视听冲击,算诺兰一次新的挑战。
20. 大旗虎皮:7分
北京大学教授。
牛的是在一部战争片中,讲一场惨烈的战役,却没让你看到一个敌人。不牛的部分是全片过于倚仗声音效果而让人疲劳,结尾的煽情有点过,最终恢复了老牌殖民国家大英帝国的航海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