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文,作者认为“媒介化”对于网络社会中媒介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现象依然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解释性概念,但需要在批判的反思基础上进行视角转向和理论再建构。因应超越以往媒介化概念分析的学理诉求以及对网络社会媒介使用实践的经验解释的需要,在理解和分析媒介化问题时至少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转向:首先是在理论层面上需要从线性的理解和界定中跳脱出来,因为无论是技术决定社会论还是社会决定技术论,本质上都是以“时间”压抑“空间”的单向线性式的叙事逻辑。无论是媒介化研究者还是批评者,都没有将空间这一维度明确纳入到媒介化理论建构中。要彻底实现对传播效果研究线性思维的超越,需要将媒介化问题转向多维立体的空间讨论。其次是在方法论层面上,需要将媒介与主体性人之间的关系并置于多重空间之中,以主体性人为基点,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实践逻辑,在“媒介-人-社会”的“三元辩证法”中建立一种共存共生的关系和整体性理论框架。并借助“亲历空间”的引入,超越空间的先验观念性与经验实在性的二元对立,将媒介与人的互动纳入空间分析中,理解其传播性、异质性和过程性,由此来审视媒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以主体性人为基点来建构“媒介-人-社会”的关系,进而看待媒介化问题,还具有现实意义。从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个人这一角度来讲,当我们依托媒介进行社会实践或思考社会问题时,过分地倚重媒介,认为媒介的遍在性和渗透性是一个先验性的自然存在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去主体性的隐患。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化和媒介逻辑的理论前提是媒介具备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然而,媒介组织的运作受到政治操控,媒介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由经济力量所驱动,也就是说媒介本身是无法独立运作的。因此,媒介化社会形成的理论支撑还需要拓展,相关研究不能一味地将媒介、社会、文化作为单独的系统来孤立地分析,应当结合当前包围式的传播信息生态系统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