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园
哲学是爱智慧, 爱智慧乃是对心灵的驯化。 这里是理念的在场、诗意的栖居地。 关注哲学园,认识你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李银河七论尼采---从真理到爱情 ·  3 天前  
哲学王  ·  维特根斯坦:人类思想的四个误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园

北京四中资深语文老师: 高中回头看, 家长可以为娃做些什么?

哲学园  · 公众号  · 哲学  · 2024-09-15 05:45

正文



橘子:今天,和大家继续分享我们和一位北京四中资深语文老师的一手访谈,请他和大家详细聊聊:北京四中的语文教学有啥不一样。


这次采访有两个多小时,干货非常多,橘子分了两篇讲述。


上周分享了第一篇,内容聚焦在理念。黄老师给出了很多在平常人看来有些“颠覆“的理念,算是给我们家长上了一堂语文教育课。


1、比起数理化,语文是最不应该花时间去学习的学科;

2、所有的学科学习,其实都在增加语文的积累;

3、孩子不喜欢语文课,是老师的问题。


点击这里👉复习


今天是第二篇,侧重于落地执行,黄老师会给父母一些具体的做法建议:


4、为什么很多孩子学不好语文,问题在哪里?
5、像阅读理解、写作类的具体难题,该如何解决?
6、高中回头看,中小学阶段的父母可以为娃做些什么?


进入正文前,还是先简单介绍下这次访谈的老师:黄春老师是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对于语文教育有非常透彻的理解,著有多本书《笔尖上的成长》《何止于教》《千古文章》等。

黄春老师

最近,他还和北京四中的三位老师出了一套新书《北京四中语文课》,是他们在北京四中的精选语文课实录,读到这套书,让孩子能真实感受到北京四中的语文课长啥样。

《北京四中语文课》系列

特别推荐花友们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能帮我们增强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在孩子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少走弯路。


来,一起听听这位资深语文老师的"大白话"... (想要看完整直播访谈的小伙伴,拉到文末就可以了。)


---  以下为采访文稿 ---

01

为什么很多孩子学不好语文?

尤其是阅读理解和写作难题,让很多家长头疼 ...


黄春:我们先说家长这一方,您这样的困惑,我也有。因为我也有孩子,她也要学语文。

现实中,的确有很多孩子从小学就表现出语文成绩比较差,语文能力比较低,考试也不会,阅读理解做不出来等问题。
 
这不少是跟现在语文教学的一些弊端有直接关系(下面会讲到)。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分两方面想:

第一,孩子语文学习出了问题,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家,或者达不到要求... 出现这样问题的时候,要想想这是不是孩子的问题。如果是天生的,咱不要责怪孩子,那是我们基因给的不好。

因为我们说过了,任何学科,数理化也一样,学习能力是跟人的生理前提条件是相关的。不是每个努力认真的孩子都能把每科都学好,这不太可能。有的孩子属于天才,不是我们教育教出来的。

这一点我们作为家长要有清晰的认识,不能要求孩子什么都好,语文里边每一项都擅长,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什么都要好,这要求比较高。
 
第二,如果我们孩子是正常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也是比较普通的要求(能达到正常水平,不要太懒,不要超出基本的水准),如果这样的能力都没有达到,有时候更多的是教学的问题。

那怎么办?你又不可能上手教他。

我觉得,家长要做的最大的工作: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呵护孩子对这门学科,或者学科里某一方面知识能力的自信心和兴趣。


这是做家长要做,但又很难做的事情。我们要帮助不会写作的孩子保有写作的自信心,要不讨厌写作,还要爱写作,这说起来很容易,但做下来是很难的。但是我们所能做的和必须要做的,真的就这么一件事。

老师都没教会,您更教不会。

花友@花叶家 引导孩子的写作兴趣:看了喜欢的书后表达

还有一部分原因,那是语文教学本身出了问题,是哪个问题呢?就是我们的评判标准有了问题。
 
小学生阅读理解题做得很糟糕?小学生就不应该做阅读理解题。

孩子只要读,能读明白,能够复述情节,知道读的是什么,能说出读书的感受就可以了。而不是出有标准答案的题让孩子去分析、理解、鉴赏,这是要到中学乃至高中才能做一点点的事情。高中都不可能对作品进行比较全面的、客观的、深刻的理解。

所谓阅读理解和分析那是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问题,是学术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开始,考试就有阅读理解题,跟高考题是一样的。只不过文章短一点,内容稍微浅一点,但是答题思路是完全一样的。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本身出了问题。不怪家长,也不怪孩子,我们也难以去改变。


小学的阅读理解,本质上和高考阅读理解没差异

那阅读理解做得很糟糕怎么办?你要告诉孩子没关系。

千万不要因为阅读理解题错了,就批评孩子学不会语文,不能把这样的标签贴给孩子。可以告诉他:别着急,以后就会了,现在不会没事。

我们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这样的信心。
 
再说写作。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觉得自个写作不行了,这天大的笑话我还没开始跑,就说跑不动,跑不快。小学生还没到能拿着笔来写一篇像样文章的时候。王勃六岁写诗,曹植七岁写诗,那是天才。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要写得语句通顺,中心突出,详略得当,哪怕就200字,得到什么时候?

我告诉你,到初中都未必能够写好。
 
十岁的孩子,你告诉他,文章中心不突出,他啥都不懂。什么叫中心不突出?详略不当?他只能从字数上数一数。但是实际上,字数多不一定叫详,字数少不一定叫略

所以,小学生能够把话写明白,意思表达清楚就OK了,老师就可以给他100分。


花友@茜茜公主33685518家娃写的作文

但是,从小老师就跟孩子说,你的作文是80分,他是70,他是60,他是不及格,他需要重写... 

这是不可以的,完全不可以的。

悲哀的是我们改变不了,只能通过我们人的力量,在课堂里尽量避免这些问题。
 

02

那阅读理解、写作这类的具体问题,

该如何解决呢?


黄春:我们当然不能脱离现实来谈梦想,我们谈的是理想,理想是不会脱离现实的,我们就是考试,首先小升初没有考试,所以小学生不要着急,对不对?

不需要去刷阅读题,小学只有考试叫做学业监测,义务教育的学业监测是很简单的,及格就行,不及格也没人管你。

到了初升高才有筛选考试。那个时候,学生已经15岁了。这时再做一点阅读理解题是可以的。再经过了九年训练之后,做一点是可以的。

并且,即便是阅读理解,中考题也不会像好多小学搞的那么有标准答案;或者说这种题很少,到了高考就更没有。答了题,意思基本对,讲得很有道理,那分数就很可观,不说满分,起码是还可以的。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


这些不需要你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到了高中,好多孩子阅读理解题很差,老师怎么办,有什么套路吗?有什么术语可以套吗?我说没有。

那怎么办呢?没办法。
 
不会理解,不会鉴赏是为什么?不是因为你不会那些套路和术语,而是你根本就没有读懂文章。为啥没有读懂文章?因为生活体验积累的不够,你跟作者没有共鸣,人家说的道理,说的情感,你听都没听过,更别说亲身经历过。

孩子可能就没有感受过什么叫父亲。从三岁开始就钻在培训班里边,钻在题里边,钻在学习里边,考试里边,根本就没有看过爸妈一眼。爸妈给端的水果,为孩子洗的澡,他什么感受都没有,那怎么能够读得懂朱自清的背影呢?是读不懂的。
 
孩子顶多能够把文章字词读下来,但里面的情感读不懂,话里的深意也读不懂。文章里某一句描写得很好,但这样的艺术效果根本感受不到,不懂的人是看不懂文章的。

比如,对于美术你一窍不通。那梵高的画放在眼前,你还是会觉得很糟糕,怎么乱七八糟。这涂鸦涂得你根本读不懂,这不是因为你缺少什么训练,你就算上完博士,你也读不懂美术。

梵高的向日葵

只有自己画过、体验过梵高那样一种心境,才能读懂他的星空和向日葵里的色彩区别。你才会觉得好,会有“哇,我喜欢看画”的这种心境,这就叫做读懂。

这是要从小开始慢慢积累的,到了初三是没有问题的,到了高三更没有问题。

如果从小没有积累,老师也没办法,就只能告诉你套路。碰到这种题,就这么答;碰到那种问题,就那么去套。

这肯定不是教学的真谛,这种属于没办法的办法。

考试嘛,为了现实,通过合法的手段去骗取分数,这没有违法。套上去,老师一看,还不错给两分。这不叫抄袭,也不叫作弊,属于没办法的办法。

那么,这样“没办法的办法”持续下去,就只能在考前的时间里按套路刷题。
 
但是,你不能把没办法的办法做成12年,15年,从一年级开始做,这是不可以的。孩子越小越有办法。小时候没积累,等到最后“没救”的时候,你采取什么手段都是不太道德的,这叫“临终关怀”

作为普通父母来讲,我觉得要帮助孩子们去获得更多生活的体验。

这个也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说。

第一,但凡你条件好,可以做得到,那么你把全世界都交给他是最好的。带他去看整个世界,体验所有事情,能到多远就多远,能到多宽就多宽。
 
但我相信多数的家长做不到。所以,第二层就是,我们也没必要非要把整个世界交给孩子。

世界太大了,一点点就足够大,不需要。那么我想让孩子在他的真实的日常世界里有深入、充分的体验,也就足够了。
 
朱自清就体验了父亲给他买橘子,翻了铁栅栏,翻了月台,爬了个围墙。那我们给孩子做多少事情?那比翻围墙事情多多了。

八年级语文教材:朱自清的《背影》

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尤其上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低三下四做牛做马的,但是这些付出,这些母爱父爱,我们的孩子感受到了吗?

不一定,尤其中国的父母,我们讲究不求回报,不让孩子知道的。在孩子面前从来都是开开心心,报喜不报忧。从来不把自个的痛苦难处、对孩子的不满意这些事情告诉孩子?父母都是躲在自个的房间里关门哭,都是这样。

对于家庭教育来讲,这未必是完全的好事

你会养出对亲情很麻木的孩子,他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当然,那么这样的孩子,他在亲情这方面就是有缺陷、苍白的。

那还有别的,比如家务,劳动,社区,陌生人等等... 社会的问题、政治、文化、经济,我们的孩子们是不是也都关心呢?

如果今天,我们每个家长还带着以前那种老观念,觉得学习是个象牙塔,就让孩子关在玻璃真空罩里边学习,什么事都别管,那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孩子也许能把数学学好,因为数学可以躲在题里,把题学会。但是语文是肯定学不好的。我把小孩关在新华字典里面学,关在图书馆里学,他肯定学不好语文的,一定要把他放在真实世界里学习语文,他才能学好。

要让孩子要体会劳动,是不是就非要带着孩子去种地呀,走沙漠呀,野外生存呀,那不是的。你就夫妻俩,带着闺女三个人共同做一顿饭。比如三个人共同做每周五的晚餐,这你要是能坚持下来,我觉得比干什么所谓的高大上的活动要好。


所以,不用在乎这件事情是不是看上去有多么地高大上,最重要的是小孩是不是真的用心去做这件事情

我有个搞拓展训练的朋友,带着孩子走沙漠,孩子走几步就开始哭。

问他:为什么哭,是脚疼吗?还是很难吗?
他说:不是。为什么?我不想来。

这花2万块钱受的苦,一点意义都没有。还不如在家里边每天负责扔垃圾。

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事情。刻意去做的事情也可以,但起码要两厢情愿的刻意。

如果不是两厢情愿地去做刻意的事情,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学校所谓的“教育”和“名师”,都是在贩卖焦虑的教育。他会告诉你语文很难学,不跟我学,你学不会...

这样所谓的"教育",我觉得不太道德,至少是没有水平。就像我们去看医生,得了个感冒,去看医生。医生说没什么事儿,休息休息,吃点药就好了,这是好医生。

但要是告诉你,赶紧去做这个那个检查,病情可能这样可能那样。这么一说,还没病死就先被吓死了。

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很很像这种医生,会贩卖焦虑,让家长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给孩子报班等等那些没什么用的事情,都是甩给家长的。所以家长在家里要给孩子做很多事情,都快成为助教了,这是不可以,也不科学,完全没有必要的。

遇到我们四中的老师,或者好老师,孩子家长是很幸福的,啥都不用管。就让让孩子吃好喝好,身体健康,开开心心就行了。学习事情就是老师的事情,就是学校和我们学生自个的事情,跟家长没关系。

 
所以,好多家长说:“不行,孩子上到中学我都辅导不来了,怎么办呢?我比不上那些高职家庭,他们是博士都还能辅导,我连小学都要辅导不来了...”

如果你有这样一种失落感、愧疚感,或者挫败感,没关系,一定是你孩子的学校给你造成这样的教育焦虑,是它贩卖这种焦虑了。

在我看来,家长学位越高,可能越不是好事,因为他越想亲自上手。像我这样,我教语文的,就要憋着,不给孩子讲语文的事情,因为这一定是孩子和老师的事情,而不是孩子跟我的事情,要分清楚。

所以家长不要焦虑,家长做好家长的事情,老师做好老师的事情,相互不要去冲突。必要的配合、协助,那是要的,但是直接上手去参与教学,要适可而止,要有个度。

03

您刚刚所讲的这一切

是不是“大语文”学习?


黄春:其实,我们刚刚讲的,以及身边好老师的语文教学经验、方法、理念等等,就是所谓的“大语文”。

大语文概念流行起来已经有二十年了吧,我记得自从我加入教师行业,也就是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就已经有这概念了。是不是北京四中老师提的不可考,但是我相信四中的语文教学,从一百年前开始就是大语文的观念。

大语文不是科学概念,就是个俗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相对于某些普通的语文教学,希望把语文做得更宽一点,别那么死板,别那么狭窄

就那点课文,就那点字词,就那点段篇,中心思想,还搞来搞去。对教育的、学科本身的理解上要宽阔一点。

还有很多考试考不出来的东西我们就不教么?也得教。考试能去测量的东西一定是有限的,有很多是测量不出来,没办法要放弃的。

我知道语文试卷不科学,但没办法测量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很多社会上的专家来诟病语文考试,有它的道理。

但是出发点不对,为什么呢?并不是说不想考得更客观,而是考不出来。不信你来出题试试,语文能力是考不出来的。它只能在某方面,某维度,某个局部,去测量一下孩子的语文能力,更多是没法测量。

我们不能够说语文考试分数低的人,语文水平一定低。相反,你也不能说语文得了高分的孩子,语文水平一定很高,只能说可能很高,可能比较低。

所谓大语文的观念,就是希望把语文做得更大一点,包括考试考不出来的东西,包括教材里边没法呈现的东西,连例子都没法给的东西。这是在语文的内容上去拓宽。

第二,语文教学的途径是不是也得拓宽。是不是只有老师讲、学生听、还要记下来、去背,去练习... 只有这样的方法么,有没有更多的路径呢?

是有的。比如我们直播中讲到的所有内容,都不是说我讲、你听、你记、你背的路径,还有很多路径。把这些路径都开发出来、利用起来,那语文就变大了,就不是个小语文了,而是变得大气了。

大的概念,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是所有的语文界的专家都会认可的。没有人会希望说我要做小语文,要做得越小越好。这不可能。一定是越大越好,只不过每个老师、学校对大的理解和操作的可能性、条件等不一样。

那四中这样的条件里边,有比较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教师,百年优秀的传统,那么我们的大可以真的是无限大,没有什么束缚我们,我们可以想怎样做语文就怎样做语文。


那可能另外的学校,可能条件限制相对会多一些,或者只能在某个方面做大,另个方面他做不到,那都没关系。大是个相对概念。

04

从高中回头看

在中小学阶段,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第一,一定要保护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点是老师要做的努力,也是家长做的努力。

我的孩子已经从小学上到中学了,你会发现他越小的时候,对语文学的兴趣是越天然的。

三岁的时候抱着书着不放,你不给他讲个故事,不给他读个文章,他都不睡觉;到六岁书不离手;八岁吃饭的时候一边吃饭一边翻书;十岁的时候,有时先看完书再写作业,有时先把作业写完,马上就看书。

总之孩子对阅读,对语文还是很感兴趣。

但是后来慢慢地就不感兴趣了,可能各种因素在吧,到了中学语文就不愿意学习了。

所以,我说:只要不讨厌这个学科,语文学起来不会太差,想学得好一点也不会太难。关键是兴趣的问题,这点跟别的不一样,因为语文学科,你要心里边不舒服,面对文章,面对写作,你是很难去做好的。

语文是带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是跟情绪相关的,我情绪很不好,你让我读一篇优美的散文。问我好在哪,美在哪,这不很矛盾的事情吗?这不撕裂我吗,那太痛苦了。

但数学是可以的,我可以哭着把数学题做完,但语文不可以,所以一定要保持孩子对语文的兴趣。

语文的兴趣是以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为代表的,孩子愿意读书,孩子愿意写作,说明对语文还是有兴趣的。这两点但凡哪一点没有了,就表明孩子已经不太喜欢语文了,那么语文想学好是几乎不可能的。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学的某一次语文考试,试卷里边某一道阅读理解题做的不好,答的不是标准答案,就说他学不好语文。

标签千万不能贴,包括写作也一样,千万不要贴什么“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什么文学细胞...”都不要去贴。

因为语文学习不需要太多文学细胞,语文不是培养作家,不是培养诗人,不是培养天才,就培养合格的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的人,所以他不需要太多的文学细胞,他有基本的细胞就可以了,这一点请家人们努力。
 
第二,就是培养他阅读的习惯读书习惯的孩子,语文是差不了的。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家长会候鼓励他读书,看到孩子看书你就很开心。比如六七八岁的孩子,你下班回家,看到小孩在书桌上拿一本书在看,不管他看什么书,你都会很开心,很满意,对孩子很满足。

花友@墨皮妈的五岁儿子正在认真阅读

但是,很多家长一到小孩上了高年级,五六七八年级,你下班一回家,一推门看见小孩正在看书。你心里边开始泛起了一种尴尬的矛盾,问作业写完了没有?如果孩子说没有,你就说能不能先写作业再看书?

家长会自然地把看书放在所有事情的最后。孩子说我都写完了,哦,那挺好,看看书吧。如果说还没写玩呢,那不行,要先把作业写完再看书。

尽管顺序可能也对,先把作业写完,再看书也是可以的。但是你这样带点批评的指令过去后,就已经表明了态度:你认为看书不重要。
 
好,那到了初三、高一高二,那家长更是了:“你还看书呢,瞧你的数学怎么样?都那样了,你还在看书呢”。

你就会觉得看书是负面的事情,影响了学习。

读书不仅是次要的,而且是不行的,这是我们家长不自觉就有的本能反应。我这样说时,你会觉得这样做好像是不对的。但是我没说时,你就是这么做的。

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女儿每科都满分,那我下班回家看到她干什么都可以,玩游戏都可以。要是她考得不理想,还在玩手机,那就不能接受;看课外书,也很难接受。

但作为家长,对阅读态度的话,不能随便说。

你不能因为孩子数学学的不好,拿不看课外书这件事情作为代价去交换。你不能拿来对比,不能对比谁优谁劣,谁好谁坏,谁可以谁不可以不学...

包括学习、打篮球、看电影、听音乐、发呆,撸猫等等等等,这些事没有好事和坏事之分,而可能会有轻重缓急之分,这些东西是表明家长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很容易伤害孩子。
 
你只要不妨碍他阅读,不打击他阅读就OK了,从经济上去支持孩子阅读,想买书随便买。

这年头买不起书的家长应该是比较少的,买不起还可以借嘛,图书馆那么多,一分钱不花,所以没书看不能成为理由。

图片来自花友@小西瓜蹲 的女儿在选书阅读

最后,安利黄春等四位北京四中语文老师
撰写的《北京四中语文课》

黄春老师说:当你读到这套书,读进去的时候,仿佛就坐在北京四中的教室里边,听四位语文老师在讲语文课。

“北京四中语文课“系列是四位老师在北京四中上过的精选语文课堂实录。这套书的背后的老师有多厉害:

《北京四中语文课:名篇品读》王志彬,北京西城区骨干教师,央视《朗读者》第二季文学编辑

《北京四中语文课:细说诗文》杨志刚,北京四中高中部语文教研组长,北京西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北京四中语文课:何止文章》黄春,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现任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

《北京四中语文课:红楼梦从来没有这样学》万君,北京四中高中部语文教师,叶圣陶杯、文心雕龙杯等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从中你能够感受到跟现在或曾经语文老师不太一样的语文课风格,不是说谁好谁坏,而是说换了不同老师去讲相同的课文,会有不一样的角度、语言、宽度和拓展,这是很好的一个补充。


这套书适合谁来读:

  • 高中生读,会直接很受用。四本书加起来超过100节语文课,相当于一个学期的语文课了。
  • 初中生读,阅读也是够得着呢。因为语文不难,不像数学有不懂的题,语文没这问题。书中也有很多课初中也有。
  • 小学的话,建议家长读一读。有什么好处呢?家长看了后会发现,原来语文课是这样上的,原来好的语文教学是这个样子的。你对语文学科的理解,未来和孩子进行语文学习交流的时候,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

感兴趣的花友,👇👇是购买链接🔗 Enjoy!

北京四中语文系列,共四本书:

名篇品读、细说诗文、何止文章、红楼梦从来没有这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