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尚志杂志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旅北京  ·  今年京城老字号元宵哪家强?看这里→ ·  昨天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结婚前,一定要和对方交换的9个问题 ·  2 天前  
下厨房  ·  上班族必备!补脑高钙、一口焦香酥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尚志杂志

自我突围者 董润年

风尚志杂志  · 公众号  ·  · 2024-05-30 18:00

正文

阿斯哈·法哈蒂说:“将戏剧性贯穿于现实性之中,比较容易唤起观众的共情。如果说现实性是一片大海,创作者要做的,就是在这片海中‘打捞’戏剧性的‘贝壳’。”


对于 编剧、导演 董润年来说,他创作上的“贝壳”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问题的问题,然后用电影的镜头与语言表现它、表达它——


《被光抓走的人》直面的是中年人的婚姻与爱情;《年会不能停!》把核心问题直击天选打工人。董润年总能在一个看似风平浪静的场域里找到令人扎心的痛点,将那些“隐形冲突”提炼出来,揭开生活最真实的伤疤,达到这个目标的同时,又做到了让人笑着走出电影院。有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位通过电影传递多层次情绪价值的“端水大师”。他端的水,叫人扎心并笑了。



2003年,董润年以古装情景剧《清明酒家》进入影视领域工作,身份是编剧。他在这个领域展现了自己极高的天赋,与宁浩导演、管虎导演合作,完成了《心花路放》《疯狂的外星人》《老炮儿》《厨子戏子痞子》等多部口碑作品,还获得了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的荣誉。在当时,如此亮眼的成绩,让他成为了新生代编剧的领军人物。


只是……董润年,志不在此。


成为导演,才是他心中的终极向往。在不停地努力、坚持,甚至是挣扎后,董润年终于凭借《被光抓走的人》《年会不能停!》两部电影,完成了自我突围。



F风尚志: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做导演的梦想?

董润年: 从十几岁开始,应该是初中的时候,我就想成为电影导演了。当时是好莱坞分账大片第一次引进中国,我连续在电影院看了《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狮子王》。当时就觉得:电影已经可以以这么极致的动作,这么动人的传奇去讲述一段故事,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现代商业电影的魅力。那时候还通过录像带看《侏罗纪公园》,大为震撼,尤其是对斯皮尔伯格这位商业大导演产生了极大的敬意,至此,我就对做导演这件事产生了憧憬。这个梦想一直延续到了高三,在高考前我决定冲一把,然后就考了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的导演系。



F风尚志:毕业那会儿,就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了吗?

董润年: 刚毕业那会儿我的确就开始行动了,但那时与现在环境完全不同,没有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也没有创投,根本没有属于我的机会,做编剧是我进入这个行业唯一的途径。很幸运的是我写的第一部作品就有了署名,后来又合作了管虎、宁浩……有了代表作。其实一直这么写下去或许也会很好。但是,我说服不了自己。


F风尚志:那从成为编剧,到转型导演,中间坚持了多少年?

董润年: 14年吧。2003年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编剧作品,然后从2013年开始,我一直努力寻找成为导演的机会,遗憾的是一直都没有成行。2015年是最痛苦最难熬的一年,原本有一次与迪士尼的合作的机会。当时迪士尼在中国拍摄一系列相关影片,剧本已经写完,并且通过了总部的绿灯会,主演都已经逐步确定,但是迪士尼忽然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调整,这次合作就这样泡汤了!为了这次机会,我付出了大概两年的时间,写剧本一年多,筹备半年多,项目即将开机,突然被叫停,我当时非常痛苦,不知道怎么坚持下去了。但回头想来,我也要感谢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个阶段,我开始与宁浩导演、管虎导演合作,完成了《心花路放》《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等电影的创作,在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成为导演的核心能力。



F风尚志:比如呢?

董润年: 作为职业编剧,在一个团队里的压力不是最大的,甚至有时候会认为即便是自己无法做出判断和决定,还有导演可以来做。一个项目从开始到最终完成,会面临很多声音:会有投资方的意见,不同演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还有很多突发的状况出现……这个时候,作为导演就要通过大局来判断,决定采纳哪些意见,放弃哪些声音。像管虎、宁浩这两位导演,在现场的那份信念感就非常强大,这份强大的信念会给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安全感。至少,会让作为编剧的我有一个非常安心的创作环境。


还有就是与自己死磕的那份勇气。比如宁浩导演,他就习惯性跟自己死磕,360度攻击自己,挑战自己。有一次,我们在剧本创作时,前一天刚确定了一个目标,大家都欢欣鼓舞,改好剧本后美美地睡了一觉。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们好久,解决了问题,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释放。但是,第二天我们刚起床,宁浩导演就对我们说,昨天的修改还是不对,然后举出ABCD个理由。其实,我知道,未必是原来的那条路不对,而是他为了保证作品的优质和完美,所以才会去做这件事情。我在他们身上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我拍摄自己的两部作品时,都很受益。


F风尚志:经过了这段时间后,您就遇到了《被光抓走的人》这个项目了对吗?

董润年: 确切地说,2017年,我同时遇到了《被光抓走的人》和《年会不能停!》,很幸运的是,我同时抓住了两个机会。



F风尚志: 《被光抓走的人》和《年会不能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题材类型,您都把控得挺成功的,但我其实还是很好奇,到底什么题材是您个人最感兴趣的?

董润年: 看完《被光抓走的人》后有人说我是拍科幻的导演;看完《年会不能停!》有人称我为喜剧导演。其实并非如此——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魔幻现实主义题材。

F风尚志:在您的作品里,如何表现魔幻的现实?

董润年: 首先,现实是最丰富的土壤,各种奇怪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它的创作核心是基于现实出发,寻找到现实中荒唐的或者魔幻的情节,并将这些因素和成分,用电影的方式进行表达。


其次,魔幻的现实中,其实会有一些哲学被运用到,但并非刻意添加。无论电影属于何种类型,它都需要传达创作者的看法,而在这些观点中,你就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哲学范畴的思维。比如,《被光抓走的人》中,核心思考其实是通过爱情来反观自己,是“本我意识”和“镜中我”的认知差。而《年会不能停!》的核心是讽刺,通过职场展示社会上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但其实,职场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侧面,这些不公平随处可在,我认为这种不公平的感受是共通的。可以这样讲,哲学范畴所阐述的也是生活中真实的人性反映。


F风尚志:虽然两部电影的话题都很直击人心,但结局都算是大团圆,您是否承认在电影中很多事情是理想化的表达吗?

董润年: 我同意。我觉得电影是可以允许一些理想主义存在的。


F风尚志:为什么?

董润年: 电影这种艺术是一种媒介,不管何时,都应该给人以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尽管有很多的问题,但人要活下去,总该怀着希望不是吗?



F风尚志:很多人都在说,电影其实是导演的艺术。您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董润年: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在我的观念里仍然是先编后导,剧本是一剧之本。而且,从实践经验来看,我认为剧本的完整程度才是核心,而它的精彩程度决定了一部电影的优秀程度。如果是一个不及格的剧本,想要通过导演的调度和演员的演绎将其拍摄成70分、80分的电影,其实非常困难,在我看来几乎不可能。最重要的是,优秀的剧本会邀请到更好的演员和制作团队来合作——这都是作为编剧对一部电影的加成。


F风尚志:那您欣赏的编剧是哪一位?

董润年: 欣赏的编剧有很多。但有一位其实是经常被大家忽略他的剧作者身份的,就是王家卫。


F风尚志:王家卫?他是最不重视剧本的吧?

董润年: 恰恰相反,他最重视的就是剧本的创作。我与他聊过这个问题,也观察过他的创作。一般来说,很多人的创作流程是这样的:基于剧本的基础,根据现场拍摄的情况,再进行新一轮的剧本调整,然后再实际拍摄。而王家卫却不一样,他有能力直接通过拍摄的镜头来写剧本、改剧本,让人直观地看到这场戏是否可行,是否符合整部戏的需要。我知道很多人都在说,王家卫不重视或者说不需要剧本。其实不是,他是有能力把“写剧本”这件事儿在空间和技术上都进行扩展,不仅仅是坐在电脑前,而是在用拍摄的技术,去完成一个更完整的剧本写作。


F风尚志:刚才您提到了编剧技术。您觉得讲故事是一项技术活?

董润年: 当然。如果没有技术,任何表达方式都是不合适的存在。在一个剧本里,如何通过情节编织、台词对话等方式实现这些要表达的目标,让观众能够跟随你的情绪而走,就是编剧的技术。真正掌握这项技术的人,才能将一个好故事创作成一个好的剧本,带动观众的情绪,引起共鸣与共情。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都是如此。



F风尚志:作为编剧技术的掌握者,您在 剧本 创作过程中是否会轻松许多呢?

董润年: 并不是这样的。大多数时间,我其实都在自我否定的状态之下。比如在《年会不能停!》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陷入了写作的死胡同,那一版剧本已经写了好几稿,大约五六万字,但总感觉七零八落的。当时我非常焦虑,去采访时,那些被采访者其实很真诚地在与我分享,但都无法打动我,我也得不到新的启迪。写一个开场的戏写了一个月还是不满意。那一段时间,我甚至想放弃了。


F风尚志:那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董润年: 硬写。逼迫自己先不看前面,硬写下去。其实不只是《年会不能停!》,每次剧本创作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就只能创作者自己扛过去——这就是一个创作者的自我突围。


F风尚志:在您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对您帮助最大的人是谁?

董润年: 我在创作中经常遇到瓶颈,而在这个时候给我最 大鼓励和帮助的,是我太太应萝佳。她之前做电视剧制片人的时候,跟着著名编剧李晓明老师做了很多策划的工作,对剧本创作理解得比较深。所以,我每次遇到创作困难的时候都会跟她聊,听取她的想法,她的很多想法都能让我在原来的思维陷阱中实现突围。后来我们一起做电影之后,她成了我的编剧搭档,我们从故事阶段就会一起讨论,一起确定剧本结构和桥段。虽然创作过程中我们经常有争执,但在孤独的创作路上,有这样一个能知无不言、互相扶持的搭档,是非常幸运的。

(董润年&应萝佳)


如果你看过《被光抓走的人》《年会不能停!》,就会不难发现:董润年是个心思细腻的创作者,他总会在作品中“埋”一些小梗,留给喜欢他作品的人去发现,并让人有一些小期待——就像在两部电影中两个角色的名字:胡建平、胡建林。有人忍不住在问:胡建平、胡建林是什么关系,下一部作品中,还会有一个叫胡建()的角色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