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展示云
学习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bala-------bala ... ·  23 小时前  
数据宝  ·  两大主线爆发!机构抢先布局 ·  3 天前  
国资报告  ·  透视美国科技创新背后的“举国体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展示云

中国黄梅戏博物馆艺术陈列设计

展示云  · 公众号  ·  · 2024-07-24 08:20

正文


《黄梅戏艺术陈列》从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代表剧目、乐器服装舞美等方面综合性展现黄梅戏艺术,并通过多媒体、舞台演绎等给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涵盖陶瓷器、青铜器、纺织物、文献等各类器物860件/套。


展览陈列分为:

前言、
戏源篇——皖国古都 戏剧之乡、
戏脉篇——根植沃土 黄梅飘香、
戏彩篇——琴鼓之间 匠心宗承、
戏品篇——海纳百川 山野之风、

戏建篇——雨露滋润 盛世黄梅。

展览以发展历程为经、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等为纬,通过大量的实物、文献,诠释黄梅戏的艺术地位、巨大文化成就,让观众感知黄梅戏的永恒魅力。

序厅



前言



戏源篇——皖国古都 戏剧之乡

安庆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乐器文物屡被发掘于地下,“此地宜城”当为不虚之赞;《孔雀东南飞》乃中国最早长篇叙事诗,对后世戏曲影响颇多;“桐城歌”见之于明人选辑,融入当时诸多声腔之中;《石巢四种》曲曲出色,字字出色,步追《牡丹亭》之后尘。这里流播过“南戏”的余韵,搬演过“传奇”故事,歌吟过“青阳腔”的“滚”唱;这里孕育了“石牌”“枞阳”古调,走出了“徽班”众多名伶,养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这里的“岳西高腔”用古曲清音演绎古老的传说,“文南”曲词迷醉了山野村民,“弹腔”弹唱过中州古韵,“曲子戏”浸润着百姓们的喜忧悲欢…… 黄梅戏正是在这样肥沃的戏曲文化土壤中孕育。


戏脉篇——根植沃土 黄梅飘香

黄梅戏产生时间在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作为安庆特有的地方戏曲,黄梅戏广泛吸收、借鉴既有成果,杂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35年黄梅戏首闯上海滩,使它获得了全国性的艺术视野;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经典唱段更是传遍大江南北;1978年改革开放,黄梅戏发展势头强劲,专业剧院、民间社团、广播荧幕,无不传诵着黄梅戏的声腔神韵。



戏彩篇——琴鼓之间 匠心宗承
黄梅戏之美,美在朴实,也美在其唱腔。从清代中叶至今,以民间歌舞为本源的黄梅戏已经发展成一个相对完备的艺术体系,不仅承袭了中国戏曲的优秀传统,而且与时俱进、海纳百川,兼容近现代戏曲艺术的新质。


戏品篇——海纳百川 山野之风

黄梅戏本为流行一隅的地方小戏。正是由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扶持,一代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精心打造出《天仙配》《女驸马》等一大批精品剧目,使黄梅戏得以迅速崛起,进而享誉国内外,从此成为中国知名剧种。2000年,《天仙配》《女驸马》更是名列文化部公布的“20世纪百年戏剧经典”之中。


戏建篇——雨露滋润 盛世黄梅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得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黄梅戏艺术的茁壮成长,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激励着黄梅戏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 THE END -

对于这个设计,您有什么感想

欢迎点赞留言!




近期热文:

广东文学馆——岭南文化巨轮,广东文学殿堂!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全景式叙事岭南人家

二十四节气博物馆——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

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陈列博物馆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中国‘基建狂魔’的地下史诗博物馆——中国隧道博物馆

九江锁江楼数字文化体验馆设计

千古遗韵 匠心传承——修水非遗文化体验馆

南通 “大生织造·织艺行”展览空间设计

庐山金星砚展览馆陈列设计:金星宋砚千年韵

博展同行——与您一起解构浙江省非遗馆

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尽览百年工业沧桑和上海城市记忆

闽菜文化博物馆——跨越千年的舌尖文化追寻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花城百花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