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人
从这里开始自由的理解政治,自由的感悟政治。在这里为学术与公共生活搭建起平台。你的公民身份从这里再一次启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中考作文的“神助攻”来啦! ·  3 天前  
瞭望智库  ·  中国造船四十年:从边缘到世界中心 ·  3 天前  
政事儿  ·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杨勇,当选市长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人

社会分层视野下的政治认同 ——基于三种群体利益实现的视角

政治学人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6-16 09:28

正文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作者介绍 

王丽荣,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若衡,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要

    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得到较好的调整,政府与执政党积累了较好的政治认同基础。现阶段,社会利益分化加剧、阶层分化明显,不同的阶层、同一阶层内部不同的群体因为利益实现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认知和评价。基于利益分化与获得,可将我国人民分为既得利益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利益阶层。既得利益阶层中既有基于信仰形成的价值认同,也有基于利益获得与维护形成的“赞同”却“不认同”的政治态度;中间阶层其政治情感表现为在认同中有挣扎、在肯定中有迷茫、在否定中有期待,还有一小部分中间阶层的政治情感走向极端;弱势利益群体因为社会支持不够、参政能力和参政渠道有限等问题,其政治认同总体走低。


正文


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社会具有阶层分化明显、阶层固化的趋势,且进一步加强。社会利益分化多样、社会矛盾突出、政府公信力减弱等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家政治安全的多种问题相伴而生,多样、复杂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随之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胜利,累积了较高的政治认同基础。近年来,利益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不公等问题尤为凸显,原有的政治认同基础不断被消解、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些许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长期、稳定、科学执政提出严峻考验。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国民各个阶层的政治认同状况进行考察成为必要,它是政府能否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深刻理解国民心态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稳定、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选择。


一、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的现实考量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

  社会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分层理论家马克思和韦伯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阶级理论和社会阶层的划分方法。其一,马克思认为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并试图通过分析资本的形成、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以揭示阶级的本质与实现人类全面解放的可能路径。其二,韦伯在《地位群体和阶级》、《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中将“财富、权力、声望”作为社会阶层划分的基本维度,其中“财富占有多少”体现了社会分层的客观物质标准,“权力”突出了人际关系中的服从、强制和规则,“声望”则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出发界定人们如何从他者那里获取自我认同、设立自我评估的参照系统。总之,“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适用于从动态方面解释大型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更适用于解释静态的社会分层格局和个体地位的方方面面。”

(二)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私有制经济、外资经济及互联网的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人口大约在1.5亿人左右。因而,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呈现为“倒丁字型”,十大阶层之间的层级边缘日渐清晰,新的社会阶层已然形成,但是中间阶层缓慢发展,社会阶层板结化趋势加强。若具体到各行各业或各个阶层内部,阶层分化又各有不同,但都体现出“金字塔”形的内部层级结构。尽管每个社会阶层内部分化不一,但无不体现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利益分化加大,政府与民众之间、官员与百姓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人们心目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稳定幻像”,当地政府则成立了专门的“维稳”队伍用以维持社会稳定。因为利益获得的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经济问题也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已进一步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秩序稳定的政治问题。


二、       社会分层——利益认同——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结构分析


(一)社会分层与政治认同的一致性

社会分层不只是静态的按照某些的标准将人们分为三六九等,它更是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整合、利益分化、生活方式、价值认同的另外一种表达。如果低阶层人员向更高一级社会阶层的流动渠道是畅通的、有序的、合理的,则社会发展良性有序;反之,若社会阶层固化板结,意味着利益分配的固化、资源流动的阻滞、向上社会流动的不畅,更意味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无法做到很好的全民共享。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具体治理的各项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人们短视逐利而不注重社会声望、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道德自省,商人从政、政客从商、政治经济化、经济政治化,在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都未能实现完备的良性资源互动。这使得我国目前一些社会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文化和国家政府主导的意识形态文化之间张力不断加大,既不利于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又不利于培养人民对政府决策、政治制度、政党执政的认同。若要解决政府公信力不足、政治认同程度不理想等问题,我们还是需要回到利益认同这个基点上。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大锅饭”理念被打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人们信奉的分配原则,人们从“多劳多得”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从劳动中品尝到了丰收和回报、看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富足。“按劳分配”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人们放弃原有的身份意识投身市场寻求价值和信仰,他们坚信美好的生活通过诚实劳动能实现。此时,因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所形成的社会分层是为人们所接受和肯定的,社会分层、价值认同及政治认同是同一方向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基础和目标。社会分层、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如下图:



社会分层、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结构图

当然,此时的社会分层并不清晰,各个阶层的边缘并不明确,利益分化和固化都还不明显。人的能力有别,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新的阶层边缘越来越清晰、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贫富差距、分配不公、城乡二元结构等社会问题使原有的社会分层与利益认同的脆弱平衡被打破,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管理水平受到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形象在部分民众眼中并非其本真而是已经变形与矮化。在新的、更为健康与科学的利益认同形成之前,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力、感召力下降,社会的压力加大,不良的社会情绪开始滋生和积累并可能爆发。

(二)社会分层与利益认同的张力

改革开放作为利益认同的一个变量曾把阶层分化与利益认同统一于发展的过程之中,但也是加大阶层分化与利益认同(政治认同)张力的要素之一。人与人即使是利益目标一致,但因为占有的资源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自身能力不同,在社会大环境不变、目标利益一致且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利益主体可实现的利益程度具有很多差异,利益冲突形成、导致利益群体产生分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利益分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原本相差无几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不同阶层之间暗流涌动,矛盾时隐时发。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合理分配利益、科学文化涵养人民成为我国多数阶层共同的利益认同。


三、  不同阶层的利益实现与政治认同

笔者按照利益分化与获得、社会发展与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将中国人民划分为三个群体:既得利益者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利益阶层

(一)既得利益者阶层的政治价值取向

既得利益群体指的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凭借着制度设置、政府调控、政治资源等得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那一部分社会成员。

既得利益者阶层包括了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经理人员、证券大户、影视歌星、体育明星、外企高管、国企高管等,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与体制变迁中是获益最多的人或最具有话语权的人。这个集团中的一部分人对我国当下的制度建设、法制环境、文化环境不满意,他们对自己的财产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对教育环境嗤之以鼻、对法制建设深表忧虑,他们选择用脚投票——移民海外或将资本转移到海外。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中有一部分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坚定的拥护当前的社会制度与执政党,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力图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法和最优秀的理论支持,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践者和解释者。但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中的另一部分成员而言,把公共权力作为一种私有的稀缺资源参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进而吸引金钱、土地、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企图为他们本人及家庭攫取巨额的经济利益。他们不谈制度认同、政党认同而是经济利益的认同,注重的是可以得到多少金钱、资本如何增殖。经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们获得了经济利益却没有强大的政治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必然寻求更多的政治保护。最为稳妥的政治保护是自己掌握政治权力、自己制定各种社会管理规则以实现资本政治化和政治资本化。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中的一部分人凭借着政治权力享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他们或许赞同但并不认同当下的制度与管理,但是他们真心的拥护执政党的领导和当前的政治制度与政府。经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因为掌握政治权力的通道受到限制、不安全感仍然存在。一方面他们坚持在国内发展,将自己的事业重心置于社会主义市场之中;另一方面,他们中一部分人又将自己的家人、资产转向国外,企图将自己变成“美国人”、“欧洲人”,对自己的国民身份认同存在有诸多困难。影视歌星更是如此。这种矛盾的行为表现反映的是他们对国内的政治生态、法制环境等认同不够,也说明了既得利益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期望我国社会改革与转型能更加有力和健康,希望有力度更大的改革、更完善的体制和更为健全的法律。概言之,处于金字塔尖的既得利益者中既有坚定的政治情感、政治道德和政治信仰的皈依者,也有很多尚未上升到政治认同高度的个人利益认同者。

(二)中间阶层稳定政治心理中的不稳定

这个群体中的多数人认同自己的社会地位及职业声望在整个社会中居于中间,客观上他们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符合学者们对中间阶层的一般界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依靠工资生活、具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其消费具有时尚性、舒适性、符号性等特征。中国的中间阶层是获取了一定利益但对一些现行规则和社会现实有一定保留意见的群体,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

中间阶层既有跃居更高阶层的希望和可能也有跌落到社会下层的危险,社会身份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他们稳定的政治心理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中间阶层的政治心理中比较稳定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未来发展空间和精神满足的渴望,不稳定的是其政治认同与其现实的利益实现的差距所产生的认同程度的波动。生活中,处在中间阶层的人们各种资源和利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享有,他们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实现向上社会流动。追溯中间阶层的个人发展史,他们或来自于小康之家或从底层奋斗而来,对社会的底层和上层都有所了解,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愿望迫切。在社会流动渠道畅通的条件下他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可以达到自己的预设目标与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肯定了自己、也肯定了国家的政策与管理,自我认同和政治认同是同一过程的建构。目前,我国已出现了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势,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通道因种种原因而不够畅通,渴望实现个体发展的个人容易因此而否定政府政策,产生负面的政治情感。

中间阶层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也会面对窘境、遇到困难,但他们满怀希望和信心能够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对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他们期望通过制度完善、个人努力来疏导总而言之,他们中的多数人希望通过温和的社会政治措施、经济改革和体制完善来创设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个人的努力来实现更美的社会理想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要提高中间阶层的政治认同必须在发扬我国教育传统、改进教育制度和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更要关注到目前的房地产制度、工资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让处于夹心层的他们看到社会的希望、家庭的未来和个人的前景。

(三)弱势利益阶层的政治认同

弱势利益阶层包括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些阶层之所以弱势有些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有些是因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排斥造成的。这些阶层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不足、医疗支持不够、发展机会不均、政治表达欠缺等社会支持短缺所形成的社会排斥。如果说中间阶层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上都得到了部分实现的话,那么社会底层的民众得到更为公平的物质利益的机会较少,话语权以及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参政渠道、参政能力也受到多种限制。他们的发展机会低、占有资源少,在社会政治经济事务中处于或濒临于“失语”境地。“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的纵向普遍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或延缓了底层民众由于横向比较而产生的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贫富差距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底层民众的社会不满感将不断加重,通过经济增长而积累起来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也将不断流失。”改革开放后相关分配体制和发展机会使得底层民众的社会不满感、相对剥夺感在社会现实和某些媒体的解读中有所强化,本已脆弱的理想认同、政策认同、政府认同和执政党认同也一定程度地弱化。

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利益分配格局,贫富分化不断加大,相当一部分底层人民的生活从安稳走向风险、从故乡走向远方、从家人团聚走向骨肉分离。即便是通过“农民工积分入户”定居在城市,拥有了城市的户口,可他们还是有未能融入城市的尴尬与孤独。对于第二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已不再如父辈一样熟练掌握着务农的技术和经验,可以自主选择留在城市或农村。留在城市,他们在城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身份认同上有困境;回到农村,已经城市化了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产习惯同样让他们对农村陌生、恐慌。若想提高弱势阶层的政治认同,就必须贯彻好“先富带动后富”、区域协调发展、农村现代化、积极扩大就业等政策,并且要创设相应的制度环境与人文环境,要让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起来,人民无养老、医疗和教育的后顾之忧,能够真正安居乐业。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因利益不断分化而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因其利益实现程度不同对政府、社会政策和执政党的态度也不同,其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取决于利益实现。同一阶层内部人们的利益实现同样具有差异,生成更多的利益小群体,其政治认同、政治情感也有不同。多个群体、不同阶层的不同政治态度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和社会政治生态。若要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稳定、科学执政就必须用优秀的文化涵养老百姓的价值理想、培育新的更高的利益认同;充分地调动政治力量,做好政策调研,整合多个阶层的利益分配,力求公开、公正、协调发展;疏通社会垂直流动的渠道,有效调控资源的分配与流动、防止阶层固化和利益固化,保证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还要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做好制度反腐,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避免陷入“塔西坨陷阱”。

原文刊载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编辑时有删减



专业的学术分享平台

编辑团队微信号:zzxrbjtd

原创投稿、文章推荐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