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皓频道
从VC视角观察互联网新趋势,分析背后原因与影响的新媒体分析平台,已有80多万互联网从业者与投资人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DrugAI  ·  Nat. Commun. | ... ·  2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新实践 ·  6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新实践 ·  6 天前  
李楠或kkk  ·  回复@逝去的年华_shiqu:横竖不是原创设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皓频道

PC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和泡沫破灭,移动互联网的过去和未来

钱皓频道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6-12-25 21:03

正文


作者:朱昂,来源:点拾投资(ID:deepinsightapp)


一、PC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和泡沫破灭



记得第一次拥有电脑是1995年,那时候在美国的父母帮我买了一台386电脑,大约是6000多人民币,相当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2年的收入。以前我们把电脑叫做学习机,其实基本上没有什么学习功能,都是用来玩游戏的。我的电脑安装第一个游戏叫《大富翁》。那几年本来应该是好好读书考高中的年代,我却成谜于游戏。特别是当时光荣的三国志和大航海系列,玩得天昏地暗。后来许多历史和地理知识居然还是来自于《大航海》的。

 

其实那个时候中国没有互联网,只有局域网(Network)。就是学校里上电脑课,我可以在一个公共硬盘里下载老师的问卷到我的电脑中。那时候我们也听说过互联网在遥远的美国已经很发达了。后来1997年去了美国,亲身体验了一次完整的互联网泡沫。

 

01  从Network到Internet,PC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思科


可以说对于PC互联网时代,第一个伟大的企业叫思科


思科通过对于带宽和路由器的创新,让Network变成了Internet。没有思科就没有PC互联网的浪潮。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每一次科技的创新都是源于硬件的创新。所以在每一次硬件创新的浪潮下,市值最大的企业都是硬件公司,因为他们的壁垒是最深的。所以在整个1990到2000的十年中,硬件公司思科的股价上涨了1000倍。到了2000年3月互联网见顶的时候,也是思科市值第一次超越微软,达到5554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这一天是2000年3月28日,也是纳斯达克见历史大顶的一天。

 

随着思科将局域网变成了互联网,整个老百姓的上网获取资讯的需求就越来越大。记得1997年刚到美国的时候,妈妈就给了我买一台电脑,那也是我第一次上网。第一次上互联网的感觉棒极了,原来人与人的连接变得如此之近。我可以在美国看到国内的新闻,看到上海申花队的比赛情况,和我们的同学发电子邮件所以互联网对于人最大的痛点就是:连接人与人,以及获取资讯。这个痛点到今天从来没有改变过

 

02 爆发力的商业模式:戴尔对个人终端渗透率的提高


在有了基础建设的普及后,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上网,这时候PC终端被大量普及。PC的英文名称就是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过去,电脑是上班时候用的,许多人的家庭并没有电脑。我刚去读高中时,还有许多学生要在学校的电脑教室做作业,家里没有PC。但是互联网时代怎么可以没有电脑?于是,个人终端渗透率大规模提高。这时候就出来一个叫Dell的公司。

 

Dell为什么特别?这个就像后来智能手机的小米一样,没有任何过去的历史负担。可以说一出生就是给互联网用户使用的。Dell当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去中间化原来我们买电脑是去商场,家电城(Best Buy, Circuit City)这种。中间环节一定会带来更高的成本。Dell是很早创新去中间环节,直接在网上预订。而用户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搭配电脑配件,满足了当时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依靠着“去中间化”和“个性化”两大利器,Dell也成为了当年网络股泡沫的大牛股。今天,已经退市的Dell查不到股价走势图,只能在Yahoo Finance上通过历史数据去感受当年轰轰烈烈的上涨。公司股价在网络股泡沫中也在短短几年完成了100倍的涨幅。Dell受益于整个PC终端的渗透率提高,基于模式创新,他的弹性就远远超过了HP和康柏电脑。

 

03 连接网络时代:AOL


那么当你有了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后,你还需要什么?Get Connected!这也催生了当年PC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企业:AOL(美国在线)


1983年AOL的创始人Steve Case还是必胜客的市场部员工,混混荡荡十年后在1993年创立了AOL。


那时候大家都有上网的硬需求,而且AOL的产品非常出色。有自己的邮件系统,有自己的聊天工具AIM,也有各种自己的服务功能。关键是,那时候许多人上网容易掉线,非常不稳定。我曾经尝试过免费的上网工具Net Zero,几乎每半个小时就会掉线,用户体验非常差。所以即使每个月上网费用高达24.99美元,全美依然有超过2000万用户使用AOL的服务。那个年代还是电话线上网的时代,许多人为了上网不影响正常电话,还会额外拉一条电话线到家里。无论如何,为了能够上网,连接世界,大家愿意付出很多很多。


而AOL的模式也是谷歌,Facebook和Twitter叠加在一起。融合了搜索引擎(之后还收购了Netscape网景公司),社交软件等一体。AOL也是毫无疑问的大牛股,股价在八年时间上涨了超过1000倍。在巅峰时期,AOL还赞助了一部Tom Hanks和Meg Ryan主演的电影《You've Got Mail》,AOL的市值也一度比通用汽车和波音加起来还大,是全球市值前25的大公司。


04 搜索引擎来了:雅虎


好了,现在你有了可以上网的电脑,也连接了互联网服务,那你还需要做什么?上网搜索!当年许多人和我是一样的,对于上网去看各种新鲜的信息迫不及待,却又不知道看什么好。所以我们会非常依赖搜索引擎,那时候搜索引擎最牛的公司就是雅虎。

 

说到雅虎,不得不提Jerry Yang(杨致远),硅谷那个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华裔。杨致远很长一段时间是雅虎灵魂人物,事实上雅虎最早的名字是: Jerry's Guide to the Internet 。虽然当年雅虎的创始人还有一位 David Filo ,但雅虎很大一部分来自于Jerry Yang 的能力。杨致远是搜索引擎的鼻祖,最早想到了编出一个专门用于整理Internet 上各个节点资料的程序。而且,网络股泡沫时代,上市非常容易。 于是1994  4 月成立的雅虎,一年后在华尔街上市,上市第一天的股票市值就达到了 5 亿美元。而那个时候,雅虎一年的收入才 130 万美元,亏损 63 万美元。

 

可以说雅虎最初的成功来自于杨致远的眼光。他基本上将电话黄页的信息搬到了网上,让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各种内容。而且 Jerry 也是最早想到通过广告变现的人。 可以说,雅虎的出现对于互联网意义巨大,他提出了两个非常前瞻的观点:

 1 )对用户的免费; 2 )广告作为流量的变现渠道。甚至可以说,因为雅虎的故事,推动了大量年轻人去创业。


雅虎也成为垄断大部分流量的公司。流量的本质是什么?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流量就是一种对个人的“洗脑权”。他们可以左右你在网上看到的信息,获取的知识。当然雅虎这种公司并不会真正给你“洗脑”。而是依靠广告付费来决定将什么信息展示给你,什么不展示。这就是搜索引擎巨大的价值,能否被展示,能否再靠前的页面被展示,对于很多企业都有决定生死的作用。


05 电脑操作系统霸主:微软


最后我们说说微软,今天微软依然是市值最大的软件公司,市值超过4800亿美元,也是少数从PC互联网泡沫中活到今天的巨头。 比尔盖茨是天才中的天才,很早就理解了免费和卡位。最早微软将系统免费提供给电脑制造商,然后等培养出了用户习惯再开始收割。可以说,微软垄断了PC电脑的操作系统,并且依靠这个最强的流量入口获得了浏览器的市场份额。通过免费提供给客户的IE浏览器,把当年的Netscape打败了。我刚去美国的时候,Netscape还是最主流的浏览器。然而很快,IE通过捆绑Windows超越了Netscape。

 

为什么今天其他当年PC互联网巨头都死了,微软还是那么大呢?我个人觉得这和微软的非互联网属性有关。从骨子里看,微软是一个软件公司,一个PC操作系统的软件公司。无论PC互联网泡沫如何,只要个人电脑还在,大家还需要操作系统,微软就有存在价值。十年后,等大家都不用PC了,全部换成Pad和手机,那微软可能就真的不行了。

 

06 AOL并购时代华纳:PC互联网泡沫崩溃的标志


伟大的PC互联网泡沫是如何破灭的呢?我觉得是软件流量和硬件终端的渗透率都接近了瓶颈。到了2000年,基本上是PC互联网的泡沫高峰。那时候我们高中还有不少同学辍学,去创业做互联网公司。反正那时候只要名字有.Com,就能先融到一笔钱。也是在2000年最巅峰的时候,全美广告时代最最昂贵的超级碗比赛,有一半的广告来自互联网公司。

 

当时导致互联网泡沫崩溃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第一就是微软被认定反垄断,被拆分。可以说在整个PC互联网时代,没有任何人能够和比尔 盖茨抗衡。微软以极其前瞻的商业模式垄断了操作系统市场,而且一旦用户习惯了其操作系统,就无法适应别的系统。第二个标志性事件就是蛇吞象的AOL对于Time Warner并购。仅仅拥有2000万用户,没有任何硬资产的AOL蛇吞象,以1630亿美元的价值收购时代华纳。Case和时代华纳的CEO Levin紧紧拥抱。而华纳的大老板Ted Turner也把这次并购的激动人心形容为第一次had sex。在那个时候,拥有互联网用户的AOL并购拥有有线电视资源的Time Warner并购是相当合理的。两家并购之后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也为之后AOL进军有线上网模式提供了基础。回头看,有线电视,上网,甚至电话打包的收费模式的确成了美国后来最终发展的业务模式。然而,时代华纳内部保守的旧媒体问题,和AOL高估的股票估值都成了合并后的问题。从合并宣布到最后完成,AOL Time Warner的股价下跌了23%。而到了一年之后,股价又下跌了35%。


我个人觉得本质上泡沫破灭还是基于渗透率的瓶颈。从硬件端,我们看到个人电脑在PC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到了2000年渗透率继续快速提高的空间几乎没有了。整个硬件渗透告一段落。而PC互联网用户我们发现,AOL的模式很难全球化复制。在北美也基本上接近瓶颈。这也是为什么AOL希望通过合并Time Warner来获取更多的用户增长。


另一边我们看到流量的增长也遇到瓶颈。当年雅虎最大的问题就是页面信息太多,有体育,邮箱,新闻,旅游,娱乐。希望通过多入口来重新分发流量。然而,流量的质量越来越难提高,分发不够精准。那个时候最常见的就是许多同学在雅虎网站上通过骗点击量来获得收入。雅虎表面上空有大量的用户流量,但一直没有真正实现精准变现。当流量变得廉价,而且无法继续增长的时候,整个PC互联网才真正遭遇了“灭顶之灾”。


07 疯狂的盛宴:那个时代的股市泡沫


很多年以后,当我一口气看完《华尔街的肉》时,我才知道原来网络股的泡沫很早就开始了。


但是进入疯狂的开始是1997年,那一年,也是我刚去美国读高中的一年。印象很深的是我母亲有一个开衣厂的好友,他们三人合伙一起买股票,一起管理衣厂。在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几千美元试水,买入一些当年的强势股AOL,思科,雅虎等。回头看,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眼光。这些每一个都是当年的行业龙头,表现最好的股票。很快,他们的账户就翻倍。于是他们开始投入更多,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他们还用足了杠杆,股价越涨,杠杆越大,资产增值也越快。到了2000年最顶峰的时候,他们的股票资产达到了100万美金。要知道,2000年的时候长岛一套别墅只卖20万美元,纽约上东区面积小一点的公寓楼100万美金就能搞定。这是那个泡沫时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一。


另外几件让我深刻的事情是:我每周会去家里附近中国人便利店去买报纸,老板也常常和人交流股票。老板是一个空头,每次都说这次道琼斯到某某点位一定会跌了。有一次,他拉着还是高中生的我聊了半天,跟我说道琼斯到10000点肯定不行了。就这样,市场不断突破他的点位,也可能身边的中国人经常聊股票赚了多少,终于有一天,我听说他在道琼斯13000点冲进去买股票了。。。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股市里的easy money让大家忘乎所以。虽然我在美国,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天生爱炒股的原因,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这个牛市的特征。有一次叔叔带我去纽约的中餐店吃饭,没想到服务生也买了他当时买的AmGen,大家聊得很high,对方居然还送了我们一份点心。1999年,整个华尔街的奖金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许多人线性思维认为这就是他们每年会获得的收入,在长岛开始购置豪宅。1999年,巴菲特成为了最失败的机构投资者,他居然在股东信中开始道歉。

 

那个时候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有一个叫China.com的公司,其实是中华网,和中国没有关系。在江主席第一次访美的时候,股价一日之间上涨了100美元。雅虎,亚马逊的股价几乎每个月都在翻倍。所有和Dotcom沾边的公司,股价IPO当天就能暴涨。当然后来泡沫破灭的时候也很惨烈,大量公司不是倒闭就是跌幅超过90%。妈妈的那个朋友也很快被清盘了,最后还是依靠开衣厂的现金流,在几年前买了一栋House。。。

 

08 流量的有效分割是每一次科技创新的核心


PC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比移动互联网的泡沫更伟大,更触目惊心。那时候正好叠加了1900年之后美国股市最长的一段牛市,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泡沫永远不会破灭。大量长期没有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在二级市场享受了巨大的估值泡沫,但好的地方是,正是因为这个泡沫推动了资本大量进入硅谷,进入对于科技的研发。也为后来美国不断的科技创新打下来基础。

 

从产业和资本轮动的角度看,我们清晰的看到硬件创新>终端渗透>流量软件的崛起过程。同时,由于硬件端的壁垒比软件更深,所以在泡沫的巅峰往往伴随着硬件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2000年3月的思科,以及之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苹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产业都会诞生一批100倍涨幅的股票。那时候一级市场投资还不是很发达,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在二级市场完成了一级+二级的估值火箭发射。

 

流量是一切的核心,如何获取流量,并且有效切割流量,分配流量,是每一次科技创新中最核心的要点。科技的创新本质是缩短连接的距离,提高流量的用户体验和精准性。PC互联网的破灭,就是流量分割完成后,没有更加高效的工具做进一步分割。而且人与人的距离其实无法再缩短。

 

最后就是世界是不可预测的。PC互联网泡沫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无法活到下一个移动互联网泡沫。在当时,这些公司拥有着最顶级的人才和社会资源。雅虎最终有幸投了阿里巴巴,但是其他几乎所有的并购全部买在高位,包括让Mark Cuban财富自由的收购案。错过了Facebook,也错过了谷歌。思科一直是行业王者,从来没有想过未来会出现一家叫华为的公司,以更低的成本和价格和思科抗争。AOL的并购从战略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执行上的认知不同。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没有人意识到这个派对就突然结束了。预测未来,真的太难太难。


二、终端、内容红利、在线时长,互联网行业的过去和未来


第一部分讲了PC互联网的繁荣和毁灭。可以说互联网的崛起基于人类永恒不变的需求:连接人与人,获取资讯,社交。我说过,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从硬件创新开始,到终端渗透,最后到流量爆炸。然而,泡沫的破灭也是源于流量分割结束后,无法再更加精确的区分不同源头的流量。今天我们就说说移动互联网的过去和未来。

 

01 苹果,改变世界的智能终端


最早乔布斯推出苹果时,整个市场不以为然,认为只是一个会打电话的iPod。记得当年Gartner出报告说,乐观预计到2020年iPhone手机会占全球智能手机5%的出货量,那时候他们还把诺基亚定义为智能手机,好像能发发email,有彩铃功能就是智能了。所以苹果对于手机的改造在第一层次是重新定义了,什么叫智能手机。而更重要的是,iPhone最终变成了一个移动的互联网终端,也掀起了移动互联网的革命。

 

就像第一代PC互联网的浪潮那样,最早掀起革命的必然是硬件产品的创新。当然,苹果革命的还有商业模式上软硬结合,通过提供底层iOS建立生态圈,让不同的APP应用附加在其生态圈上。大量购买苹果手机的用户其实看中的是软件服务,然后苹果通过硬件销售来变现。下图是苹果iPhone销售量,就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基石。



移动互联网能起来,还有一个硬件的背景,就是3G网络的覆盖。从美国,到日本,到欧洲,再到中国。整个3G网络覆盖到了几乎每一个角落,这让移动互联网起来有了必须的基础设施。同时,之后Wifi网络的大规模起来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数据流量成本的下降。最终实现了24小时在线,这让流量比PC互联网时代增长了几何级别的倍数。

 

由于每一次科技浪潮中,硬件企业的壁垒都是最深的,这也让苹果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市值公司,一度市值超过7000亿美元。和思科不同的是,苹果由于不仅仅是硬件技术壁垒,更有软件iOS系统做支持,护城河更深,停留在全球最大市值公司的时间也更长。

 

02 美国的Dell,中国的小米


在分析dell的时候,我们就说过dell能起来有几个因素:


1)没有过去的包袱,是这个时代新崛起的终端制造商


2)去中间环节的销售模式;


3)满足了部分个性化需求。小米最初起来的时候,模式和Dell非常类似。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前,小米根本不生产手机,或者没有这个公司。这让小米没有任何旧产品生产线的包袱。能够在品类上快速向苹果学习,通过推出单品类爆款产品,获得市场份额。同时,小米也是去中间渠道,将更多的利润留给了用户。当然,小米也综合了苹果生态圈模式,建立自己的软件系统和生态圈。而且反过来,一开始硬件不怎么赚钱,通过软件变现的模式来获得单用户更长生命周期的价值。

 

同时,小米的价格足够廉价,功能也足够好,也有品牌。获得了大量底层消费者用户(我也是其中之一,重度miboy)。这也让大量的贴牌机越来越没有市场,最终和华为,Oppo Vivo一起,垄断了国产智能手机的市场。对于目前大部分用户来说,高端有iPhone和华为,低端有小米。渠道强势有Oppo Vivo。而那些火车站,数码城的贴牌机基本上从市场完全退出。


03 Facebook:诞生就是为了连接世界


当智能终端能够让我们24小时在线后,人与人连接,人获取资讯的便捷度也比PC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几何级别的提高。过去我要在家里的电脑才能和网友们交流,今天我随时随地可以和全世界任何角落的朋友,通过Facebook交流生活状态。古有罗马帝国,奥特曼帝国,蒙古帝国。今有Facebook帝国和扎克伯格大帝。Facebook的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6亿,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


每天的活跃用户超过10亿人,平均使用时间超过20分钟。Facebook帝国开始于12年前(可以参考电影社交网络),扎克伯格还是一个男性欲望强烈的哈佛学生。就算到今天,扎克伯克大帝也才31岁。他的愿景很简单,就是"连接全世界”。在Facebook刚刚上市的时候,也有大量的人质疑这家公司,是否会昙花一现,成为当年的MySpace或者Friendster。扎克伯克甚至在2006差点以10亿美元将公司卖给雅虎,但由于后者希望向下调价而告终(腾讯当年不是也差别被小马哥100万出售嘛)。可以说AOL当年只是做美国境内人的连接,而Facebook完成了世界连接的使命。下图是Facebook的发展史:



 

Facebook不同于其他社交平台,最早开创了“实名制”模式。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当人们来到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时,都希望能有另一种身份。如同《西部世界》中的平行世界。而Facebook的实名制显然会让最初一部分用户难以接受。比如我们看到Facebook最早进入日本的时候并不顺利,就是这种实名制模式但是扎克伯格一直坚持做全世界的连接,Facebook最终成了互联网世界的一张身份证,价值远远超过一个普通的社交平台

 

04 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波:流量分割


我曾经做过中美互联网电视,智能电商,在线旅游,教育等多个行业的对比,这里就不多阐述了


当时有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的空间比美国更大我们看到中国移动互联网有几个特征:


基础建设的完善。中国三大运营商的网络基本上覆盖到了所有的三四五线城市,基础建设非常发达;


中间环节过多。电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大量的零售中间环节导致大家的消费都通过线上完成;


用户数量全球第一。虽然中国贫富差距很大,但是小米们的出现给低端人群也能提供上手机。而且新时代年轻人直接跳过PC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也导致2013年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爆发的元年,这一年开始了第一波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分割。

 

我认为代表互联网流量分割最典型的就是第三方应用商店。由于大量的底层用户买不起iPhone,都是通过购买安卓手机进入移动互联网,安卓手机上独有的应用商店就价值很大。记得我买的第一个智能手机是三星Galaxy。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下载什么应用APP,问了几个朋友。他们都让我下一个豌豆荚,然后看看不同应用的排名,去下几个相关的应用。第一次使用智能手机,兴奋得一晚上没睡觉。我花了两晚,几乎下载了100个不同的应用。看天气的用三个,记账的用两个,团购的下了五个,手机游戏下了一大堆。我想,自己的行为也代表了大部分的移动互联网初级用户行为。

 

这也让第三方应用商店成为了重要的流量分发平台,豌豆荚,91手机助手,奇虎,腾讯的应用宝等都在那个时代价值极大。还是关于PC互联网时代中我所强调的:流量。那个年代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所有的手游开发商,都会用一大笔钱来刷单,让他们的手游在推出之后进入APP排行榜前20。那时候手游要起来不看重质量,而是看重渠道。每个行业在需求爆发的时候都是如此。比如十年前当中国人消费需求开始起来时,零售的渠道价值极大。

 

腾讯也是在2013年推出了升级版的微信,一下子获得了大量移动互联网用户。通过微信的熟人社交,看对方朋友圈,玩打飞机和酷跑游戏。腾讯还是最懂社交软件的企业。一些小小的细节却超越了其他社交应用。也正是因为升级版微信的推出,让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门票。

 

所以我们在流量分割刚刚开始的时候,看到几个特征:1)流量非常巨大,因为是从0到1的过程。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从0到1,对于用户来说,也是从非互联网用户转化到互联网用户;2)大量的应用都会获得流量。因为最初的用户是好奇的。如同我一样,刚用手机就下载了100个APP。理论上,这些APP都能拿到一个人的流量;3)流量入口的价值很大。对于许多应用来说,如果三个月无法成功,那意味着永远无法成功。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快,就是流量的引爆。

 

再从投资的角度看,我们依然遵循着硬件先起来,渗透率跟上,然后软件应用爆炸的节奏。在A股投资,我们看到苹果和智能手机产业链的一批公司先开始涨,同时起来的还有做带宽的网宿科技。到了2013年,我们再看到手游,智能电视,电商等应用起来。所有的应用要崛起,必须先有底层的硬件创新和基础建设。

 

第一波流量红利结束后,巨头开始收割


到了今天,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经结束。我们看到几个标志性的事件:

 

1)就是最典型的流量分割利器应用商店。91助手高位卖了好价格,而豌豆荚的坚持最后却换来了痛苦。背后还是用户不断再对手机应用做减法,今天我的手机应用一共只有20个,对于应用商店排行榜的依赖大幅下滑。其次,我们也看到手机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华为,小米等都有自己的应用商店,那些第三方商店的价值就不大了;

 

2)互联网巨头和小公司业绩增长出现了冰火两重天。大量的小互联网应用公司越来越活不下去,一级市场已经出现了资本寒冬。反过来,我们看腾讯,阿里,网易,微博这些各个领域的巨头,在2016年收入和利润增长都飞快。巨头们开始收割流量了。今天我们玩手游,基本上不靠应用商店的排行榜。要么你能有腾讯强势渠道做推广,要么你的质量像《阴阳师》那么高。当一个行业稳定下来后,就不是爆发户赚钱的时代,而是真正的好产品。显而易见,当我手机中的APP从100减少到20个之后,那么这些留下来的就是真流量入口,是我自己生活的痛点。


比如社交的微信,电商的淘宝天猫(最多加京东和网易严选),地图的百度,餐饮的大众点评和美团,出行的滴滴打车。其他包括微博,今日头条,携程旅行等。基本上能留下来的,都是各个大行业中的巨头。流量快速向巨头们集中。

 

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市场反而会对一些新的东西给予很大的憧憬。比如前几年的O2O企业,以及今年的共享单车。因为在传统的战场,基本上格局已经很清晰了。新起来的公司要打败BAT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用户习惯已经越来越稳定,而他们从一个平台去向新平台试错,转移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发现流量越来越贵了。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新的聚集流量的场所,来成就新的互联网巨头,但是这个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关于O2O和共享单车,我会在后面详细说。


05 新的流量红利入口:内容


那么第一波流量分割结束后,新的流量红利入口在哪里呢?


我一直认为是内容,而且内容对于流量入口的掌控会持续很长时间我们先思人性对于互联网最基本的痛点:获取资讯。我们第一次上PC互联网时,为能够在美国看到国内的新闻感到欣喜不已。我们第一次上移动互联网的时候,也为能够时刻查询到NBA比赛结果感到高兴。所以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就是内容,以及精神上的消费。可以说,内容消费符合了人性的本源。

 

另一个特征是移动互联网让整个时间碎片化。从最初帮助我们利用碎片时间,到对移动互联网上瘾之后的整片时间被分割。从自己的直观感受看,最早我们做地铁,等人的时间都可以用来上网获取资讯。而今天,我们却是吃完饭沙发上一座,刷个朋友圈一转眼就晚上10点了。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深度学习的时间反而少了,对于内容提供者就越来越依赖,这也是真正有粘性的流量。

 

比如罗辑思维的价值,就在于给用户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许多人在罗辑思维上买书,并且知道可能罗辑思维的价格更高。但是对方本来就做了一层内容的筛选,而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不知道买什么书好。所以大家愿意为优质内容的筛选付费。今日头条的价值在于根据用户大数据,帮助他们筛选了资讯内容。微博今年业绩增长几倍,也是因为汇集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模式的优质内容,同时成为好内容能够商业化的渠道。下图是微博的用户增速。




甚至在电商上我们也看到这种现象。再依靠传统低价的手段很难活下去。毕竟单用户流量价格不能比阿里和京东更低了,那么只能通过烧融资来补贴用户,本质上GMV都是烧出来的,没有任何用户粘性。真正有价值的电商是社群模式,通过内容将用户画像定格,然后依靠内容建立社群电商,获得成本更低的流量。比如当我有了孩子后,我太太就关注了一堆KOL。给小孩买尿布,奶粉都是跟着这种KOL,他们也有自己的微信群,里面也有其他妈妈互相交流讨论。本质上就是一个很小的社群电商。由于KOL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这会比购物的性价比更重要,带来的流量价值也就更大。

 

甚至我们对于各类质询的需求,从金融咨询的华尔街见闻,雪球,到知识类咨询的知乎,逻辑思维,再到新闻咨询的今日头条等。这些都满足了用户最基本的需求,其流量是长期可靠的。虽然有些内容流量企业还没有更好的变现渠道,但是在流量红利2.0时代,谁拥有流量就是王者,变现是必然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一直努力做微信公众号,坚信好的内容是由价值的。

 

甚至我们去看这几年兴起的视频直播网站,本质上也是提供内容,只是形式从文字转向视频。同时,视频直播网站也解决了过去传统视频网站的痛点,就是流量的获取。传统视频网站永远面临用户忠诚度低的问题,需要不断购买版权来获得用户。而用户往往忠诚度在于某几个明星和火爆节目,而不是爱奇艺,优酷这类网站。视频直播通过其个性化的内容,解决了流量的获取。虽然主播还是握有核心的流量定价权,但是越来越多直播网站通过初期冷启动主播带来的流量,制作了一系列高质量的UGC和PUGC,形成固定用户粘性。比如斗鱼,就以直播街头素人为特色,其目前最火的主播之一是专门直播开专车搭讪美女乘客的某男。。。

 

06 O2O为什么价值不大?


我一直认为大部分的O2O没有太大价值,只有滴滴打车这类产品有一定价值。核心还是用户跳过平台的成本。滴滴打车中,用户找到下一个司机都是随机的,甚至是专车也很难固定司机,只有目前每天我用的滴答拼车可以固定。


这导致平台撮合交易的价值极大。而其他上门按摩,美甲等O2O应用中,用户可以马上跳过平台,直接添加服务人员的手机号码和微信,完成下一次的用户连接。同时我们发现大部分O2O并不是共享,不是做平台,而是自己做自营。这就从轻资产变成了重资产模式。同时由于是上门服务,表面上看打破了房租成本,但服务人员的效率也降低了(过去一天给8个人按摩,现在一天上门只能服务3个人)。本质上根本没有提高效率。

 

还有就是过去几年的社区O2O基本上都失败了。最典型的就是物流行业老大顺丰开的嘿客基本上全面失败,王卫交了10个亿的O2O学费。顺丰把嘿客作为电商的流量入口,但是这点和电商线上下单没有区别。而大部分线下门店由于商品是标准化的,线下入口的价值很少。


很少有人觉得因为有一个嘿客实体店,就会在那里下单。社区本来消费模式和习惯就是多元化的,线下入口无法精准触及用户。同时流量成本远远高于线上。最终导致社区O2O基本上都是失败的。甚至在美国,也没有依靠社区O2O做大的企业。。。

 

今年最火的O2O项目,无疑是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给人的现象空间在两大块:出行的流量,以及背后的数据。不过我依然不认为共享单车是一门好生意。任何互联网应用,都需要获得长期的正现金流作为目标,否则就变成PPT融资模式了。而共享单车在寒冬来临,北京上海雾霾飙升的时候,会让人觉得越来越不像一个好的出行工具。和打车软件比,显然共享单车的用户使用频次未必更高。共享单车用户基本上一天最多两次,而打车一天可以多次。同时在越来越多的地域投放之后,需要更多人力去维护。大家只是希望能够有一块新的互联网流量入口起来,但仔细想想,一天我们真的那么多时间骑自行车?那还是互联网时代吗。。。。

 

07 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变量哪里?


互联网一定无法摆脱社交和信息咨询获取的痛点。人与人的连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高效,也距离更近。从时间角度看,移动互联网已经将PC互联网的2-3个小时上线,变成了24小时在线。未来互联网时间上的扩张不再可能,那只能是距离和效率的扩张。我一直认为VR,虚拟现实会成为下一个连接点,只是这种连接的硬件创新还需要时间孕育。这次和历史不同,大家对于新的硬件是充满过多,而不是过少的期望。

 

我认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变化依然会围绕人性的痛点,如何更加高效的获取信息,以及缩短人与人连接的距离。在几个领域我们会看到变化:


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在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服务的连接中,我们发现线下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入口。用户对于服务,对于人的接触需要线下场景。这也是马云为什么说到了新零售。电商继续渗透,必然需要拥抱线下实体;


用户大数据的精准分析。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表面上我们可以按照性别,年龄等简单特征分类,但背后可能有几千个因子将每个人的特征抓取。用户大数据的画像变得越来越重要,提高用户和商家两边的效率;


解决衣食住行后的精神消费。我们看到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最基础的消费,基本的电商,吃饭,出行,娱乐。未来互联网会越来越多触动人的精神世界,各种各样的精神陪伴和消费需求是下一个大风口;


高ARPU值行业的改造。同样基于底层的线下服务和线上的效率提高。比如金融交易,房屋交易,装修,汽车购买等。高附加值的交易必须有线下,但同时互联网去中间环节。

 

写在最后:


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时间,一些粗浅的思考比较凌乱。科技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基于人性最基本的需求,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或者新互联网模式将继续围绕人性最基本的痛点和需求进行变革。伟大的互联网公司最终都是变革社会,提高人的生活便捷度的,而不是2VC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