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底线思维  ·  从四个角度全面驳斥美方对DeepSeek的质 ... ·  2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今日元宵节,月圆人圆事事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爸爸,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3-02 23:01

正文

“许多爸爸在孩子图画里,没有手。为什么?因为在孩子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


拾遗君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拾遗”(ID:shiyi201633),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教育家孙云晓讲过一件事:


有一天傍晚,他打出租车。 的哥问:“你做什么工作啊?”


孙云晓答:“做儿童教育。”


的哥有点不屑:“老爷们还搞儿童教育啊!”


聊天中,孙云晓知道他有一女儿, 就反问:“你不管孩子的教育吗?”


的哥得意地说:“教育孩子是他妈的事,我就管挣钱!”


心理专家刘赟也说过一件事: 她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时, 经常碰到一外籍爸爸也来接他的孩子。


她很好奇:“你不工作吗?”


老外答:“工作啊。”


刘赟问:“那怎么经常是你来接孩子?”


老外答:“我还觉得奇怪呢,为什么你们总是妈妈和老人接孩子?”


去年父亲节,《家长报》报过一件事: 一小学某班搞了个“爸爸沙龙”, 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沙龙?


“因为每次开家长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妈妈。” 所以老师这次想和爸爸们交流一下。


没想到的是,那天来参加沙龙的,70%还是妈妈。 有两位爸爸虽然来了,却连孩子读几班都不知道。


“爸爸”在孩子们的成长中, 一不小心就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许多爸爸在孩子图画里,没有手。为什么?因为在孩子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画家刘墉说。



2




去年底,中国青年报做过一个调查: 94%的受访者坦言,身边就有“影子爸爸”。2015年,上海社科院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教育主要由父亲负责的比例, 十年间,从30%下降到20%左右。这两个调查都在大声询问:爸爸去哪儿了?


是啊,爸爸都去哪儿了?


下班后不爱回家


“今天晚上要加班。”


“今晚单位有个应酬。”


不管单位是否真的需要加班, 不管是否真的必须出去应酬, 很多爸爸都是能多晚回家就多晚回家。


到了周末,又会说:“约了人踢球。”


陪孩子是老婆的事


觉得“男主外,女主内”天经地义。


问一同事:“你怎么从不陪你儿子玩?”


他说:“男人负责在外挣钱,陪孩子是老婆的事。”



永远在玩手机


李宁在群里说老公的“事迹”, 立刻引发妈妈们的一片共鸣: “现在总算明白为什么说父爱如山了, 因为父亲们每天回家不是抱着手机, 就是葛优躺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 像山一样杵在那里一动不动!”


男人天生就不会带孩子


上个月,一位妈妈抱怨: “我老公平时不爱和宝宝玩, 我又做家务又带孩子,整天累死了。 问他:你就不能帮帮我吗? 他说:我不懂怎么带孩子啊!”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 一男的吹嘘:“我老婆能洗衣服、做家务、做饭、带娃、逛街,自己赚钱!”


朋友答:“像你老婆那样的,在我们这里叫寡妇。”


父亲,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中国家庭,很多都是“丧偶式育儿”。



3




成龙在自传里写过一件事情:有一次,他老婆有事走不开,就让他去学校接儿子房祖名回家。成龙跑到小学去接,等半天也不见人。后来才知道:“儿子已经上了中学。”忙于拍电影,疏于陪伴和教育儿子,结果房祖名后来沾染上了大麻。成龙后悔不已:“我不是一个好爸爸。”


2002年2月23日,北京动物园,两只黑熊突然口吐白沫,载倒在地,来回翻滚,口中发出“嗷嗷”惨叫。而肇事者,竟是清华大学学生刘某。警察问:你为什么要用硫酸泼熊?刘某答:我想验证一下熊到底笨不笨。询问发现,刘某还做过不少恶劣事件。而这些恶劣事件之根——“我来自单亲家庭,父亲在我生活中完全缺失。”


美国父道组织研究发现: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来自无父家庭,90%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75%的吸毒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



缺少父教,容易造成一系列问题:


男孩易变“娘娘腔”


缺乏冒险精神、探索意识, 性格阴柔懦弱、胆小怕事。


女孩容易成为“大叔控”


缺少父爱的女孩缺乏安全感,所以长大后容易变成“大叔控”。


孩子容易产生情感障碍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缺少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抑郁、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自制力弱、攻击性强。严重的则热衷于早恋、逃学、偷盗、吸毒、酗酒等,甚至迷恋暴力。


孩子容易出现成瘾性人格


孩子出现成瘾性人格,首要责任在父亲。


比如,北京军区总医院研究发现,造成网络成瘾的病因,排名第一的就是父爱缺失。


孩子的智商情商会低一些


世卫组织研究发现:平均每天与父亲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


…………


所以,教育家孙云晓说: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



4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男孩,读初中,体重超重,学习成绩偏下,而且总喜欢跟女孩子混在一起,鲜少与男孩有交集,自己还不觉得有什么。妈妈担忧得不得了,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发现:男孩的性别认同发生了错位。


在这个家庭里,父亲总是缺失,而妈妈特别宠溺孩子,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与妈妈并未真正脱离共生关系。


很多5岁前的孩子认为,只要他们愿意,男孩可以成为妈妈,女孩可以成为爸爸。5岁以后,孩子才慢慢会有稳定的性别认同。所以,父母共同陪伴与教育孩子非常重要,这会让孩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别特征。


也就是说,父教,是性别之育。



5




作家林曦讲过一个父教的故事: 孩子与同学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问他:“你很委屈,很生气吗?”


孩子说:“嗯,我要报仇。”


我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电视里一样,用剑刺他。”


“好,这样很解气,爸爸帮你准备一下。”


过了一会,我抱着衣服和被子下楼。


孩子一脸惊讶:“你怎么拿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会被带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个月,所以要给你带换洗衣服;如果用剑的话,就要呆很长时间,肯定得准备被子啊!”


孩子红着脸说:“真的会这样吗?”


我认真回答:“嗯,法律规定是这样。”


“那我们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气吗?”


“其实我也有错,我不生气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从此以后,孩子学会了选择和代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坏的结果想一想,这个最坏的结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试一试。如果承受不了,就不会去做。


父教,是规则之育。



6




一个朋友讲了他教育儿子的故事:孩子期末考试,数学不及格。拿着成绩单给他看,一脸不开心。


朋友问:“你有没有找到原因?”


孩子理直气壮:“老师教得不好,爱发脾气,我们都不喜欢他。”


朋友问:“那你们班第一名考了多少分。”


孩子答:“100分。”


朋友说:“我非常敬佩这位同学。”


孩子问:“因为他考得好吗?”


朋友说:“不是因为他考得好,而是就算他不喜欢数学老师,他还是努力地去学,就像太阳,带着自己的光芒。”


孩子有点好不意思了。


朋友继续说:“你呢,就像镜子,别人让你不开心了,你反射出来的就只有不开心。一个人啊,应该学会对自己负责。”


孩子低下头:“我知道了。”


从此,孩子的数学成绩便稳步提高。他学会了对自己负责,遇事不抱怨,犯错也不会推卸责任。


父教,是责任之育。



7




一位我尊敬的公务员朋友,讲过他父亲教他做人的故事:


他爸在他暗恋一个姑娘时说:“一个姑娘不会因为你专一痴情而喜欢你,只会因为你优秀而喜欢你。”


朋友感叹:真是醍醐灌顶。


初中一年级,他爸问他。 “怎么才能让别人尊重你?”


“我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我。”


“错了。是实力。”


朋友感叹:太他妈深刻了。


公考竞争最激烈那一年,老爸问他。 “你为什么想考公务员?”


“想过朝九晚五的稳定生活,想受人尊敬。”


“你错了,当官,是要为大家做点什么。”


朋友感叹:这话,我一直铭记于心。


他父亲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 从来轻声细语,只对他说过一句狠话: “不要妄想我会给你报销发票。”


朋友感叹:这句话,也成了我的做事准则。后来,他身边同事很多都犯事入了狱,但是他却一直清清白白、平安无事。他感叹:所以我一直很感谢我父亲。


父教,是远见之育。



8




拾遗君也说说自己的父亲。


我父亲最喜欢说一句话:“干什么都不容易,多体谅体谅别人。”


印象最深那次是我半夜下飞机,坐黑出租走了十几公里,花了250块钱。


我回家抱怨:“这黑车真是太黑了。”


父亲说:“贵不贵不是你这么算的,你想想,黑出租生意并不好,别人一晚上也许只接到你一个人,守了一夜才250块,你还觉得贵吗?干什么都不容易,多体谅体谅别人。”


就因为这句话,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父教,是人格之育。


前段时间,在央视看到一故事。一长途车司机,因为常年不在家,就利用寒假带着儿子一起出车。那路真是陡峭崎岖,行车步步惊险。在翻越一座大山时,车子坏了。父亲趴在雪地上修车,一趴两小时。


车修好,冲上山顶那一刻,他告诉儿子:“你记住,人生就是这样。关键时候就得咬着牙往前冲,冲上去就能看到霞光万丈。”


这位父亲只有小学文化, 儿子后来考上了博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