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伯陵
读历史、谈世事、阅人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温伯陵

1919 · 毛泽东最重要的人生决断

温伯陵  · 公众号  ·  · 2021-06-03 19:57

正文


伯陵说:

当时觉得是平平无奇的一天,

多年后回想起来才发现,

人生在那个夏日已经转向了。


1


聊一个老掉牙的话题,毛泽东毕业后为什么没有出国留学。


相信大家看过很多这方面的解读,包括费用不够、放不下生病的母亲、立志留在中国做些事情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些解读都太表面化了,远远不足以解释毛泽东的人生重大决断。


这篇文章,我就用毛泽东的 求学方法和时代变化 ,来解读一下没有出国留学的问题。


马上就到高考和毕业季了,希望毛泽东的故事,能给有需要的朋友一点参考。


1914年3月,湖南四师和湖南一师合并,已在四师读了一年预科的毛泽东,也随大流成为一师的学生,同年秋天被分配到本科第8班。


湖南一师开设20多门学科,非常杂乱,习惯在图书馆自学的毛泽东很不喜欢,认为学这些乱七八糟的课程没什么用,与其在没用的课程上浪费时间,不如专心攻读一门课程,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于是他制定了自学计划,把学习重点放在文史哲等社科学问上,包括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学者文集等等,凡是社科类的,毛泽东几乎无书不读。


在自学读书的时候,毛泽东发现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然后他会找来有关某个问题的所有参考书目,一本一本的读过去,并且把相关知识点写在笔记本上。


据同学们回忆,毛泽东每个笔记本上都写的满满当当,把这些笔记本放在一起,能装满一个提篮。


至于其他学科,毛泽东基本放弃了。


有次上静物写生课,他直接画了一条横线,横线上面画半个圆圈,告诉老师说这是“半壁见海日”,老师都无语了 。


就这样自学一年,虽然毛泽东的学问长进非常大,但他发现,还是有些不对劲。


自学能解决不懂的专题,但是不够博学,极大限制了毛泽东的知识范围,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很容易陷在小圈子里自嗨。


发现了问题,毛泽东决定改变自己。


1915年6月25日,他在写给同学的信里说:


“学校试验今日完,吾于课程甚荒。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


“于是决定 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前者已矣,今日为始。 昔吾好独立蹊径,今乃知其非。


“学校分数奖励之虚荣,尤所鄙视,今乃知其不是。”


他放弃了完全自学的方法,准备在自学的同时,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一步步来,甚至觉得考试分数也蛮有意义。


大家注意“先中后西”四个字,这是毛泽东最重要的人生立场。


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然后才是读书求学改造中国的青年。做学问要先学会中国学问,再去参考外国学问。分析国内外的政经问题,一定以“对中国的利弊”为核心原则。


总之一句话,一切以中国为中心


那年毛泽东23岁, 此后几十年,这种立场将决定他的选择判断。


改变学习方法之后,毛泽东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再是和老师作对的刺头学生,成绩直线上升。


而在正式学业之外,毛泽东特别关心政经时事。


湖南一师有个阅报室,湖南、上海和北京的知名报纸,每天都会按时放在报架上,给学生们阅读增长见识。


来来往往读报纸的人不少,但每天都来蹲点两小时的只有毛泽东。他把报纸上的人名和地名都用小纸条记下来,随后在地图上仔细找,直到把新闻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为止。


这么几年下来,毛泽东对时政的分析能力大涨。


同学们都叫“时事通”,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来请教。而 毛泽东给同学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在讲完之后,再联系到中国的历史和时事,达到贯通古今中外的效果


举个例子。


如果你向他请教“拜登新政”的话题,他会给你详细分析拜登为什么能上台、施行半年的新政到底要干什么、拜登和普京撕逼有什么诉求。这么一套分析完之后,你对拜登新政就基本明白了。


但是远远不够,毛泽东会继续告诉你,中国古代王朝也有类似的局面,并且捋出一条详细的时间线。


打通古今中外,毛泽东要回到现代中国,明明白白告诉你,中国怎么做才能赢。


这事在《 如何成为毛泽东一样的奇男子? 》里详细说过。


不管你服不服,反正毛泽东的同学都佩服他。


所以萧三说:


“毛泽东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中肯,都能启发人向前进,再往远大处着想。你有什么疑问,只要和他一谈,便一切迎刃而解,一切都明朗化,都有办法了。”


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


慢慢的,毛泽东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就是新民学会的原始人马, 毛泽东就是小团队的灵魂人物



2


1918年的春夏之交,毛泽东即将从湖南一师毕业,和现代学生一样,必须思考继续求学还是参加工作的问题。


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同学商量之后,总体意见是湖南比较闭塞,各种学问也很落后,想完成“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梦想,必须出国留学,看看外面的大世界。


既然决定出国求学,那么去哪里呢?


他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华侨遍地的南洋,二是日本,因为留学日本是清末潮流,很多辛亥革命元老都有留日经历,而且到目前为止,中国留日学生还有近万人。


大家考虑很久,觉得日本比南洋发达,又是变法成功的榜样,出国留学应该去日本。


新民学会的同学都是优秀青年,每个人都有资格出国留学,但是经费不足,不可能每个人都去,于是新民学会干事会决定派罗章龙、周晓三、傅昌钰去日本留学。


罗章龙的家里穷,觉得出国留学有压力,便私下找毛泽东谈话,说能不能换个人,我就不去了吧?


结果毛泽东批评罗章龙, 这是新民学会决定的事,不是你个人的事,有什么困难大家来想办法,你要出国完成求学的任务


何叔衡也在旁边说,你有困难是实情,我们一定想办法送你出去。


大家发现没有,毛泽东是支持出国留学的,但不是非自己出国不可,只要新民学会的其他同学能出去,把国外的知识学回来就行。


也就是说,毛泽东眼里的出国留学只是手段,最终要借外国的知识,解决中国的问题。


在留日这件事上,毛泽东类似于组织者的角色,而不是亲自参与者


这两个角色的区别太大了。


组织者是帅,动员人力物力出国学习,回来把知识贡献出来为我所用 。参与者是将,亲自出国学习回来用外国知识干活。


很明显,站位和格局就不同。


罗章龙听了毛泽东和何叔衡的话,决定去日本,自己出了一半费用,新民学会的同学支援了一半,然后起身东行。


新民学会在长沙北门的平浪宫聚餐,给罗章龙送行,毛泽东递给罗章龙一个信封,他打开一看,发现是毛泽东用“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写的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自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

......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不过罗章龙去了上海以后,听说日本警察殴打爱国留学生,甚至出了人命,知道日本的环境变了,不再是留学的好地方,就没去日本。


也就是在此时,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传回湖南。


赴法勤工俭学是同盟会元老李石曾牵线的。


那时候“一战”结束,中国通过派遣30万华工去欧洲,莫名其妙混成战胜国之一,国际地位稍微提高一丢丢,于是各国就准备退还一部分庚子赔款。


李石曾在法国工作学习多年,又安排过几次留学法国的事,便找到北洋政府,建议把法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做为教育基金,单独设立一个委员会管理,并且在法国成立一个大学。


中国可以宣传赴法勤工俭学,选拔有基础的优秀青年,用教育基金的钱,帮助他们去法国的大学读书学习。


于是,赴法勤工俭学就这样启动了。


不管怎么说,去法国留学是好事,前期去北京打前站的蔡和森,不断给毛泽东写信,让他和其他会员赶紧来北京,商量赴法留学的事,恩师杨昌济也希望你来,不要再犹豫了。


蔡和森在信里还说, 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


壮大团队、发挥大家的才智,这才是他们赴法留学的潜在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出国读几本书、混一张文凭。


只要完成这个目标,其他的事都可以商量。


1918年8月,毛泽东、萧子升、李维汉、李富春等20多名同学启程北上,筹备赴法留学的事。


到北京以后,毛泽东在杨昌济家里住了一段时间,估计不太方便,就搬到三眼井与蔡和森等人租房住。


由于房子小,他们只能挤在炕上睡觉,每个人只有一块砖头的空间,半夜起来上厕所要和旁边的人打招呼:“哎,我要起来了啊。”


第二天早上,所有人都累的骨头发酸。


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一边工作一边筹备赴法留学,其他人则去留法预备班学习。


法语是必备课程,除此之外,每个人要学一门手艺,钳工、木工、制图、机械都可以,保证去了法国能做到“勤工。”


从这个安排就能看出来,毛泽东依然是组织者、推进者的角色,自始至终,他都不是亲自学习的角色。


就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他们组织起兵力、钱粮、武器装备,然后分配给韩信和徐达、常遇春等将军。等各路将军得胜回朝的时候,军功和鲜花都集中在将军的身上,但你能说,胜利和刘邦朱元璋没关系吗?


在留日和留法的过程中,毛泽东就是干这个活的。


即便没有学习一门手艺,毛泽东还是 取得公费留学资格。


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那时候去法国的旅费就得几百块,而毛泽东家族的产业就3000块,如果全部自己来出,肯定不可能去法国。现在有了公费留学资格,毛泽东想去是可以去的。


但是毛泽东放弃了,并且鼓动罗章龙也放弃公费。


他觉得留学法国么,有人去就好了,新民学会不用所有人都去,最好留两个人在北京,要不然新民学会在北京没有驻点,以后想发展起来就难了。


于是毛泽东建议,自己以图书管理员的身份,在教员和学者之间活动,走上层路线。罗章龙以北大学生的身份,在学生中扩大影响力,走下层路线。


两条线同时进行,以湖南为根基、北京为跳板、外国为羽翼,逐步扩大新民学会这个团体的影响力


后来他和陶斯咏也说过类似的话:


“我们的同志,应该到世界各地考察,不应该堆积在一起。最好是一个人开辟一个方面,这样的话,各方面都容易打开局面。”


全世界一盘棋,才是他们的眼界。


现在很多人吐槽毛泽东没有出国留学,脑子里没有洋墨水,典型的格局小了。



3


为了团队的整体利益放弃赴法留学,毛泽东有没有后悔过呢?或者说他自己想不想去法国?


他不想。


毛泽东在陕北接受斯诺采访,说了自己当时的想法:


“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是我并不想去欧洲。 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这是在团队利益之外,关于学问的思考。


这个思考不是突然冒出来,而是在1915年改变学习方法的时候,定下的“先中后西”原则。


到底什么是“先中后西”呢?


毛泽东也有自己的理解,我摘录一段毛泽东写给周世钊的信,大家就明白了。


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


因此我暂不出国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我觉得暂时在国内研究,有下列几种好处:


1、看译本比原本快,可在短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


2、世界文明分为东西两种流派,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而且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 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3、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地盘内的情形,不能不实地调查和研究。这层功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再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


不如现在做了,一来无方才所说之困难,二来可携带些经验到西洋去,考察时可以借鉴比较


这才是“先中后西”的意思啊。


很多人盲目迷信欧洲的文化和制度,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只要出国留学工作,就是镀了一层金,回国能身价百倍。


可问题是,那些迷信欧洲文化制度的人,往往不明白欧洲的文化制度好在哪里,不足的地方又是什么。


于是在盲目迷信的心理暗示下,把欧洲的精华和糟粕都学回来,言必称民主自由,行必求人权律师,成为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这些香蕉人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


他们不知道欧洲的精华是什么,也不知道中国的糟粕是什么,更不知道外国的文化制度和中国如何对接,最终只能在那里高谈阔论,把自己搞得人不人鬼不鬼。


要是身居高位掌握社会资源,还要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北洋政府的部长总理们、国民党的高知官员、王明和博古为首的留苏派、现在臭大街的公知,本质是都是这种不中不西的香蕉人。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统称为人的三观。


如果一个人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即便见过全世界,也不可能对世界做出正确的判断,又能有什么世界观呢?


而价值观的来源,便是本国的文化、知识和制度。


你必须对本国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有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建立起一套判断世界的价值体系,然后才能磨砺出完整的世界观。


这样看问题就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所以毛泽东在深思熟虑以后,决定放弃出国的机会,留在国内扎扎实实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制度。


等多年以后彻底把中国研究明白了,再去出国留学,就能知道应该学习什么、放弃什么、中国的优点是什么、外国的缺点是什么。


这样才能活得通透,做出来的事才漂亮


于是几十年后做了领袖的毛泽东,就知道苏联的工业化可以学习,但苏联的修正主义必须批判。美国的民主自由可以学习,但美国的资本主义必须打击。


那些掀起时代风云的国策,起点就是毛泽东1919年做出的决断。



4



毛泽东不愿意出国留学,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这个点之前没人说过,那就是 他意识到历史走到十字路口,中国极有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


他接受斯诺采访的时候,谈起赴法留学的问题,另外加了一句:我有别的打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