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哪吒这一角色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以及其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从敦煌壁画中的化生童子到银幕上的魔童,哪吒的形象一直在变化,但他的勇气、真实和反抗强权的精神始终不变。文章还介绍了不同版本中哪吒的特点和影响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哪吒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哪吒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关键观点2: 哪吒形象的演变。
从敦煌壁画中的化生童子到电影中的魔童,哪吒的形象一直在变化。
关键观点3: 不同版本中哪吒的特点。
各版本中的哪吒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西游记》中的忠诚可靠,《封神演义》中的性格刚烈,《大闹天宫》中的福气模样等。
关键观点4: 哪吒的影响力。
哪吒的形象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正文
在中国,哪吒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从神魔小说到影视屏幕
哪吒的身影无处不在
他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
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但你知道吗?早在千年前的敦煌壁画中,就藏着同样从莲花中化生的童子,与银幕上的吒儿的“出场方式”如出一辙。
在敦煌壁画中,有一些和哪吒一样的莲花童子——
化生童子
,
化生童子在敦煌壁画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这些可爱
的小童子随着莲花的盛开而从中诞生。
化生童子 临摹于榆林窟25窟 中唐
这幅临摹于榆林窟25窟的化生童子双手合十,外面莲花瓣层层盛开,透过透明的花苞可以看到童子即将降生,生动可爱,和电影中的情节遥相呼应。
从莲花中诞生的方式,称作“化生”,在敦煌壁画之中是一种相当高的境界,比凡人在母亲怀孕中诞生的“胎生”,要高出很多很多。哪吒以莲花重生这一情节的部分灵感可能也来源于此。
化生童子在敦煌壁画中是十分受欢迎的角色,他们活泼自由、灵动可爱,象征着无忧无虑、自在美好,和哪吒天性中的自由、不受拘束也不谋而合~
《西游记》中作为天庭战将的哪吒,形象英武,忠诚可靠,是孙悟空的好对手和好伙伴。
《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形象得到极大丰富,成为主要角色之一。故事包括灵珠转世、大闹东海、剔骨还父等。
性格刚烈,桀骜不驯,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复杂的性格,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出现了三头六臂的哪吒,胖嘟嘟、圆滚滚的福气模样贴近中国民间的年画娃娃。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79年制作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
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也是第一部在戛纳参展的
华语动画电影。
画家张仃担纲美术总设计,这位设计过国徽、参与政协会徽创作的艺术家,亲手将哪吒的形象雕刻在动画里。
当莲花绽放,哪吒从花瓣中走出,三头六臂,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那一刻,传说中的少年英雄涅槃了。
1980年,这部影片登上了戛纳电影节的舞台,却因报送时限的误差,与评奖失之交臂。
但即便如此,《哪吒闹海》已经证明,哪吒的怒吼不止是为了战胜四海恶龙,它用5万多张画稿、数百个日夜,告诉世界,中国动画的强劲有力。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
2003年的剧集《哪吒传奇》又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在这一部动画中,小哪吒拥有了完整的成长线,他
和小猪熊、小龙女、雷震子一起冲锋冒险
。他勇敢、正义、顽皮且富有成长性,成为了当时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中颠覆传统的“魔童”形象,外表叛逆不羁,内心却渴望被认可,最终逆天改命,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电影最终横扫50.35亿票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四位,为“国漫崛起”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