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迎来春天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在中国人眼中,雨水节气对草木万物的生长都非常重要。此时,正值冬末春初,冰雪消融为水,气温升高,降雨增多,万物萌动。由于自然界中湿气逐渐加重,易困扰脾胃,所以,在这一时期,养生的关键为——疏肝健脾。
在广东地区,雨水节气则预示着“回南天”的渐进。这个阶段,天气变化频繁,时而潮湿阴冷,时而温暖干燥;气温起伏不定,乍寒乍暖,非常考验人体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谚语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春天来了,白天渐长,黑夜渐短,自然界阳气渐长,而阳主动,阴主静。
此时,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在睡眠上保持“夜卧早起”,这对春季人体阳气生发、维护健康大有裨益。
雨水时节,饮食方面宜清淡,应当
少酸而多甜
。
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酸味入肝;脾属土,甘味入脾。木能克土,肝太强则会克制脾的功能。
此时,应尽量少吃酸味食物,以免助长肝气而影响或损伤脾胃功能。
大家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利湿。
可选食材:
阳气不足者可以选用粳米粥、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牛肉、花生、芝麻、大枣、蜂蜜等;
偏于气阴不足的人,就可多吃一些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等。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
日常应注意保暖,在感觉到热的时候,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当然,“捂”也要依据个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与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质偏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
中医学认为,肝主生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春季阳气生发速度开始快于阴气,肝火也处在了上升的势头,需要适当地释放。又因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因此,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力戒暴怒或心情忧郁。
顺应春季万物生发向上的趋势,尽可能保持情绪舒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及时释放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并可辅以经络拍打、经络操等方式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
《黄帝内经》指出:
“喜怒不节则伤脏”
。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
调节心情对保持健康特别重要,应尽量做到心平气和,与人为善,不斤斤计较。
雨水时节应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
但是雨水节气运动应注意避寒防湿,时间应该选在气温较暖的白天,在避风、干爽的地方进行。
运动形式最好以较温和的
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或动作柔和的健身操为主。
运动量因人而异,以微汗出为度,以利于气血从体内向皮肤及四肢运行,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
此外,尤其要重视的轻缓运动是散步。
《老老恒言》认为散步的好处是“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步之筋,步则筋舒而肢体健”、“饭后食物停胃,必须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食,步则磨胃而易腐化”。即散步可以养神、舒筋、消食。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老体弱、脾胃功能虚弱的人来说,散步显得更为重要。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天阳气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春天梳头,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早上起床后,舒展一下筋骨,再缓缓梳头一百下,人即刻清爽起来。
雨水时节人们容易出现胃肠不适,简单的摩腹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可帮助改善症状,男女老少都适合。
具体方法:搓热双手,然后双掌重叠置于腹部,以脐为中心,用掌心沿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按摩36周,再逆时针方向由外向内按摩36周,卧、立均可。
建议饭后半小时、晨起或临睡前进行。摩腹动作简便易行,有助于防治胃肠疾病,可用于日常保健。
雨水时节“风、寒、湿”当道,所谓“寒从足下生”,艾叶煮水泡脚能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在此时节用于防病保健最适合不过。
可取艾叶50克加水3000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续煮5分钟,放凉至40~50℃泡脚,对容易外感、有关节疼痛的人群非常合适。
随着天气转暖,室内逐渐开始出现回潮现象,湿气加重的问题让人甚是懊恼。及时使用吸湿剂、除湿包等保持室内干爽,或可利用空调或专门除湿器抽湿,以免家具霉变、衣物湿冷致病。
家中食品防潮也不容忽视,食物尽量放入冰箱,干货注意密封保存,家中药品除密封外也可考虑加入安全的干燥剂。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可用手指指腹用力点按阴陵泉,再开始揉按,至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按揉此穴有助于疏通膀胱经,祛除湿气,还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的作用。把手掌搓热,来回搓擦两侧腘窝,间断按压穴位,以局部发热、酸胀为宜。
食材:
糯米100-150克,带须鲜葱头7-8根,生姜5片,陈醋10-15毫升,食盐适量。
做法:
砂锅中加入适量开水,放入糯米、生姜煮20-30分钟。加入带须鲜葱头,煮至糯米熟烂。往粥中加入陈醋,搅匀调味起锅,趁热食用。
专家点评:
神仙粥的组成受清代《食宪鸿秘》的启发。其中糯米能健胃和中、益气扶正。带须鲜葱头和生姜性温、味辛,均具解表发散的作用,能祛风散寒,对于体虚外受风寒邪气引起的头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咯白痰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这款粥,对于预防感冒有一定效果,且配料价廉易得,制作简易,食用方便,时分适合日常保健服用。小贴士:本品为养生调理药膳,不能作为感冒药服用,如有感冒不适症状,建议到医院就诊。
食材:
赤小豆50克,生姜30克,红枣8-10个(去核),连须葱白3根,陈皮1瓣,红糖适量。
做法:
食材洗净,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开水,煮30分钟,再放入红糖煮10分钟即可。
专家点评:
五虎汤是名老中医李可的感冒经验方,原方由黑豆、核桃、生姜、红枣、葱白组成。我们根据南方湿气困重的地点特点,将其稍做加减形成了祛湿五虎汤。
本膳食中,赤小豆健脾祛湿、利水消肿、陈皮行气祛湿,生姜解表散寒,葱白发汗解表,红糖、红枣补中益气扶正。
各物合用,能解表、散寒、祛湿而不伤正,十分适合春天阴雨绵绵、寒温无常的天气保健食用。
小贴士:
如平素体质虚弱可加黑豆30克,怕风、流涕明显加鲜紫苏叶10克,咽干咽痛加鲜薄荷叶5-10片。本膳食供预防感冒使用,不能代替正式的感冒药,如已有明显感冒症状请及时就诊。
食材:
咸柑橘3个,鹧鸪1只,生姜3片,猪瘦肉150克,火腿3片。
做法:
将食材洗净,放入炖盅内,加入4-5碗开水,炖1小时即可食用。
专家点评:
柑橘味甘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理气、止咳、化痰等多种功效,经过盐腌制而成的咸柑橘更是化痰理气的佳品。鹧鸪有补中消痰的功能。柑橘和鹧鸪是理气化痰的上佳搭配,用此二者炖汤偏凉,故加生姜以调和,尤其适合咽痛、喉中有痰或咳嗽痰多者。
小贴士:
咸柑橘是高盐食物,此汤无需加食盐调味。
材料:
芡实30克,薏米20克,鸡脚500克,猪瘦肉150克,生姜3片。
烹制方法:
芡实、薏米洗净,稍浸泡;鸡脚洗净;猪瘦肉洗净,不用刀切。然后一起放进大号炖盅,加入冷开水1500毫升(约6碗水量),盖上盅盖,隔水炖3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各汤料可捞起拌入酱油佐餐用。
功效:
强筋健步,补脾祛湿。
宜忌:
尤其适用于痰湿质、气虚质之人。
材料:
砂仁6克,陈皮10克,鲫鱼300-400克,芫荽4棵,生姜3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