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育女儿“长得好没用”
引发网络热议
近日,一段妈妈教育女儿长得好看没用的视频火了。妈妈说,脸蛋好看第二眼就没意思了,但文化素养会伴随一生。这位妈妈说成功人士更欣赏有素养的女性。美貌能复制,但修养是复制不来的,真正张口说话,才是惊艳四座之时。
这个视频在微博热搜排在了当天第9的位置,热度很高。视频下面的评论众说纷纭,有的人觉得这位妈妈说得很对,
但大部分的人还是觉得这部分妈妈说得过于片面
,
教孩子多读书没错,但没必要把外表和读书这件事对立起来。
小编看了整个视频,也觉得这位妈妈有博眼球的嫌疑,告诉孩子外表不重要就像告诉孩子“读书无用”一样,都太过片面,如果在生活中真的一直这样强调,容易把孩子带歪,
这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爱美”似乎有错,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爱美”的权利
,从小形成自己的“审美”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这让小编想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做过一个试验。一个小姑娘Anano穿着精心搭配过的碎花大衣,绑着可爱的丸子头,走进一家餐厅。
这个时候整个世界都和颜悦色,无论她走到哪里都迎来一张张的笑脸,餐厅里的人看她没有大人跟着,都主动过来和她聊天,宠溺地摸摸她的小脸,给她好吃的,折小飞机逗她开心。
之后,试验组给她换了个打扮。脸上涂上脏兮兮的烟灰,穿上一身又大又旧的衣服。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Anano,人们不再对她温暖的笑,取而代之的是视而不见和嫌弃。甚至有人当着Anano 的面对服务生说,请你把她领出去。小女孩后来哭着冲出了餐厅。最后拍摄工作因为小女孩情绪太低落而停止了。
这个试验的本意是让我们不要以貌取人。但实验的结果却让我们明白:
即使是孩子,别人对他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外表的影响。
一个每天外在大方得体、干净整洁的孩子,他的身边世界很可能充满善意和温暖。
而一个外表邋遢的孩子,感受到更多可能是冷落和白眼。
就像杨澜说的,“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你必须精致!”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让孩子明白,懂得美,欣赏美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懂审美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幸福
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中国人审美如何糟糕」的话题,《中国式审美输在哪里?》《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皆获得诸多共鸣。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发现,有没有欣赏美的能力,对我们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个懂审美的人,能够将平淡的生活过出精致的味道,更容易拥有出众的气质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即便他才华横溢、富可敌国,却很难获得精神富足、有幸福感的人生。他们容易缺乏对美的感知和热爱,他们对生活没有品质的追求,他们的内心世界容易空虚、荒芜、乏味无趣。这些都是金钱和才华都无法弥补的。
审美,是一种需要从小滋养的能力
小编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那个年代,妈妈总是觉得女孩子爱“臭美”是“不正经”的表现,所以,每当我照镜子的时候,
妈妈总是说:“有什么好照的,你把你这些心思都用到学习上不好么?”那时候就觉得,爱美似乎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一件事。
很长一段时间里,妈妈都是给我剪很短的头发,穿着姐姐剩下的不合身的衣服,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审美能力”可言。
刚刚工作的时候,看见同事们穿得都很好看,妆容也精致,而自己连最基本的色彩和风格搭配都不懂,去商场也不知道什么风格和颜色的衣服适合自己,甚至因此失去了很多工作机会,那段时间时常觉得有点自卑。
那时候,才觉得自己缺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美的滋养课”。
一个从小审美就被畸形压抑的孩子,如何能自信地欣赏自己?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也有过类似的童年经历,让幼年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亲不允许她多照镜子。
“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不如多看书”。
长大后的董卿说起起这段经历,依然会遗憾:“不能照镜子、不能穿好衣服”的童年,尽管原谅了父母,但依然落泪地表示无比遗憾,那二十年的自卑和缺失,永远也无法补回。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说:
“成人的气质是由儿童期间的审美导致的,童年的审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
但我们时常把内在和外在割裂开来,就像视频里的那位妈妈一样,不自觉地告诉孩子,内在美才是重要的,能力才是重要的,而在意外表是肤浅的,甚至是可耻的。这样的教育,如何滋养出一颗懂得欣赏美的灵魂?
简单4件事,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爱美,绝不是一味地追求奢侈,铺张浪费。生活中,很多装修昂贵的房子却毫无美感,也有匠心独运的人将朴素的房间装点的非常雅致。品位不是花钱能买来的,是常年累月在环境的熏陶下培养而成的。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可以在生活中注意下面5件事:
1、先从每日的穿衣搭配开始。从小培养孩子穿有品质有美感的衣服,慢慢地孩子对穿搭的审美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审美。
2、多带孩子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去发现自然界和人文景观的美,走过的路、遇见的风景都会藏进他未来的气质和修养里;
3、多让孩子接受艺术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以提高孩子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对美的领悟力。
4、让孩子参与到对家居环境的装饰当中,插一支花、DIY一个饰品,都是对孩子美的熏陶和浸染。
为培养孩子“抗挫能力”
爸爸让孩子骑行150公里回家
辽宁葫芦岛11岁男孩李明钊在沈阳上学,以往他都是自己坐火车回老家。近日,其父让他骑自行车150公里回家,因担心孩子安全,部分路段让其堂哥陪骑。其父称,是想考验儿子的体力和毅力,锻炼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这位爸爸的做法,网友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这位爸爸的做法很赞,可以锻炼孩子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但也有人觉得这爸爸太狠心,才11岁啊,大冬天里要骑行150公里啊。
甚至有的网友呼吁让这位爸爸自己骑行一下试试啊,别光折腾孩子。
小编开始也觉得这位爸爸的做法欠妥,先不说别的,安全问题就是一个大漏洞啊。不过仔细看了整个事件的始末,发现这位爸爸还是给孩子做了相应的保护,比如,让堂哥陪着骑一段,后来自己也开车陪同等,也不是完全的撒手不管。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到一个“
虎妈狼爸
”的故事,比如让自己四岁多的孩子在零下13度的暴雪天气里,光着身子“裸跑”的“鹰爸”,还有让6岁儿子负重几十斤骑行数千里的张禹。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一点儿抗压能力都没有”,“现在孩子的一切都被家长安排得太顺利了,缺少挫折教育,稍微的一点儿不顺心,就会采取过激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