硌在人们心底的那粒沙子,终于被清除了。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彻底扎紧了对野生动物的管控。
而在这之前的数十年,这桩隐匿在暗影里的买卖是怎样的面目呢?
由于野生动物生意的非法性质,我们并不知道有多少动物被地下交易了。
所以本文从野生动物走私的数据入手,揭开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一角。
野生动物自己也想不到,走私野生动物这门“生意”,能成为排在毒品、军火交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走私活动。
我国什么情况呢?
通过查阅论文数据,我们发现,近十年来,2013年到2017年的野生动物走私最为猖狂,每年案件数在40到60件左右。
最低的是2011年,只有11件。
总体来看,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共有390件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走私案件,平均算下来,
全国范围内,每九天就有人企图走私野生动物而被抓
,
可以说是相当频繁了。
2008年到2018年,很明显看出,广东海关查获的野生动物走私案件遥遥领先于其他海关。
全国390件,广东独占104件,占比27%。
让人铤而走险的不是勇气,而是巨大的利润诱惑。
据中国网报道,在马来西亚收购一只穿山甲只需花费数百元人民币,几经转手运至广东地区黑市销售价已达每公斤约700多元人民币,通常一只穿山甲重约七、八公斤,这意味着在广东地区每只穿山甲的售价可达6000元左右,而这还不是经过厨师烹饪后吃到食客嘴里的最终价格。
动物再野,野不过人的贪欲。
它们的肉身、皮毛、爪牙、鳞片,被一一剥夺,被用于药用、食用、收藏、宠物。
论文《近年我国海关野生动物走私状况分析》研究发现,2008—2018年野生动物走私涉及的物种高达109 种。
兽类和爬行类,成为最惨的两类。
兽类的熊掌、熊胆、虎皮、象牙,都很常见,尤其是象牙,曾几何时,象牙还是官场“雅贿”的宠儿,国际环保组织野生救援协会的《中国象牙消费需求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合法和违法象牙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蝙蝠作为唯一一种能飞翔的哺乳动物,也是一种小型兽类。
爬行类的蜥蜴、蟒蛇、乌龟、蜘蛛、蚂蚁意外入围。
它们被赋予了一个新身份“异宠”,开始适应在人类的室内环境下被饲养。
电影里演的野味贩子“人肉带货、当面交易”已经过时。
网络为暗影里的交易披上了黑色的外衣。
国际野生动物贸易研究组织监测了31家文玩收藏类和电子商务平台,发现每个月的非法野生动物广告数量都在1500条左右波动,最高可达4000条。
网络留下了更少的物证和那端看不见的嫌疑人。
这场游击战,在网上打得更加不见首尾。
以前,网络监测非法野生动物广告主要靠定位关键词,可如今,有关野生动物的关键词进化成了各种 “黑话”,在庞大的网络信息流中沉浮,难以识别。
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隼为例,灰背隼公的叫“垛子”、母的叫“马莲”,猎隼公的叫“棒子”、母的叫“兔虎”。
最经常被投放广告的象牙,和“塑料”扯上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