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综艺报
《综艺报》以独特视角透视国内外传媒娱乐产业热点,关注有实力和有潜力的公司及产业领袖,梳理产业脉络,发现产业趋势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51好读  ›  专栏  ›  综艺报

2020年新闻视频行业四大发展趋“势”

综艺报  · 公众号  ·  · 2019-11-27 20:59

正文



平台视频化、视频平台化、媒体视频化,会是未来的视频发展趋势吗?

作者:黑豹说

来源:黑豹说(ID:iBlackMedia)


最近有两件事情在刷爆朋友圈。


第1件是央视主播康辉第一支vlog微博话题破1.5亿,第一季完结,众粉丝纷纷表示这主播腔太可爱了吧,很期待第二季。


第2件是李佳琦双十一直播引导成交额预估10亿。


随后就有如下标题的文章开始出现:



其实短视频“国家队”这事已经提了好几年。然而也就是这几年,抖音平台的用户日活从3000万上升到3.2亿,快手平台12个月实现6000万的日活增长,微信平台日活10亿用户下的小视频能力全面开放,迭代了4个大版本,同时隶属“国家队”的“央视新闻”媒体号终于入驻了快手和抖音。



本文要说的趋“势”,也和这个“国家队”视频内容产业有点关系,大致如下。


第一趋势

内容传播压力下

平台视频化,视频平台化,媒体视频化


2019年双十一大家用淘宝或者美团点评,会发现短视频已经成为商品和食物展示的基本形式。淘宝内部曾经认为,“未来淘宝上可能90%的内容都是视频的方式来呈现”,在小编看来,电商平台品类展示的视频化似乎来得更快更猛,或已然全部视频化。


平台开始视频化,视频亦开始平台化。


2017年抖音日活3000万,2018年到达2.5亿,2019年到达3.2亿。


2018年,快手用12个月实现了6000万的日活增长,DAU达到1.6亿;而今年春节以来,快手用5个月就实现了4000万的日活增长,DAU超过2亿。


到2020年,中国整个短视频市场DAU差不多达到10亿,相当于微信的DAU数字。


数字的背后看似是短视频正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实则是视频平台外需媒体化,社交媒体平台内需视频化交融。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快手,在10月份的新京报和快手主场的“长风破浪”峰会上,快手官方称“6000+”政务号、2000+媒体号、媒体号日活3000W+。


参考抖音借下沉迎来用户爆发的经验,快手的方向是向上破圈,在南方市场和一二线市场等薄弱市场扩大渗透率,大力推行垂直化与媒体、MCN合作,强化平台的媒体化运营。


这与微博二次崛起时期发力媒体化如出一辙。视频媒体化有利于吸引不同圈层和兴趣的细分用户,提升用户数量和创作者规模。做好媒体化的重要基础是大V级媒体及其MCN带动。由于不同垂类的商业模式不尽相同,内容垂直化带来的是变现规模的扩大与深耕。


(贵州全省2000个政务号、媒体号集体入驻快手)


另一个案例,前段时间在新京报王爱军老师的朋友圈看到他分享的一条信息,说现在“我们视频”的工作日视频生产分发大概是130条左右,日均100条。加上新京报动新闻和其他部门的视频产量,新京报的视频内容每天接近160条,超过报社单日图文内容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新京报由此实现了从图文内容生产平台,向视频和图文并驾齐驱的融合内容生产平台的转型。


其实在报业转型过程中,绝大部分的纸媒抓住了媒体视频化的时间窗口,这个时间窗口带来了视频生产团队、经验、平台运营的积淀,两三年前做和现在做肯定是不一样的际遇,所以我们才可能看到诸如新京报、澎湃新闻等超级“视频媒体战舰”,当然,我们也相信并且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战舰将会从港口发出,毕竟,“媒体视频化”这个变式是媒体转型的真正意义上的未来。


第二趋势

内容同质竞争压力下

媒体短视频IP化


新闻短(小)视频的内容同质化严重,突破点在哪?无一例外,突发视频最抢流量。


视频源非单一性。多家媒体争抢第一手资源,但一手资源并非唯一提供。特别是这个万物皆媒的时代,意味着,这个一手资源是任何人都可以用,或者只需要打上标签来源即可。


流量搬运廉价性。从抖音到快手,于生产只需要一个下载键,似乎这个自媒体常用的招非常有效,还经常尝到爆款流量的甜头。


视频版权无关性。据YouTube的官方数据,该平台每天用户上传的视频数量大约为30万个,不过仅有35%的视频拥有明确版权,26%由版权持有者经营,其余的视频中接近9%的视频会因为侵权被下架。然而,因利益而衍生的盗版行为,却也因为利益的急剧增长,而被内容创业者们快速突破。短视频因为短小、更新快,盗版者往往不像盗电影那样有极强的专业剪辑能力。


用户正在涌向新的屏幕和平台,内容所有者、制片方以及创作方希望能让自己的作品被尽可能多的人看到,他们正日益转向IP技术来为未来的视频制作和分发做准备。而内容制作方恰恰可以在新的数字世界中获益最多。


新的基于IP的解决方案能够促进制作工作流的合理化。


媒体视频IP化最典型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内在内涵定位和外在包装形态实现对内容的统一IP融合。


新的基于IP的解决方案能够在变化的市场中提供更高效和灵活的解决方案。


视频版权的问题及视频创收的问题似乎也成为媒体视频创业者、营运者不可跨域的问题。


媒体视频IP化成功的标识是什么?


最直接就是有没有人找你问“海报上还有资源位吗”?


本质上IP化成功的标志是变现能力的上升。IP属性经过一轮轮的强化,更具有议价和变现的能力。最近在翻看“澎湃新闻”的大国大桥和破茧这两个专题视频策划,小编时常在想,如果再往前走一步会怎么样?破茧能成为一个视频IP吗?那大桥是IP吗?还是视频里边的主播可以成为IP?还是媒体机构成为IP?


(澎湃新闻大国大桥)

(新京报“破茧”)


媒体视频IP化一定会优先从形象沉淀、视频文化、私域圈、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感情等层面进行更多高成熟度的视频产品化开发、高精细化的视频运营。


第三趋势

内容风控及分发变现压力下

视频生产协同化与矩阵化


抢快、抢鲜的临界点是抢稳;共选、共创的最高点是共享。


前些天,人民网面向社会发放了首批共67张《互联网内容风控师(初级)证书》。


(互联网内容风控师证)


作为专业的媒体内容生产机构和个人,加强对内容管理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导向性,不断提升对内容管理能力和内容安全效益是不可推脱的责任。


内容风控压力下,视频生产开始往协同化上走。


首先,内容风控是意识而非技术,是团体而非个人。


内容风控状态不在线,再强王者也垮掉。作为专业的新闻媒体记者和编辑,团体一定要有内容安全风险意识。


再者,内容风控善用并优选工具。比如应用视频比对工具,加强对视频的在线审核。


最后,内容风控在线化和敏捷化。谁审,审什么?怎么改?要有明确的在线记录和敏捷处理方案。


小编调研了数十家媒体,做成的方案很简单:


用云非编实现视频的编剪后,把生成视频一键提审到责任编辑,在线等审核意见和审核批注;


责任编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的批注,用涂鸦式的方式实时的提交视频内容审核建议和意见给到视频小编;


这样,我们的视频编辑、责任编辑在同一条时间线上高效且有趣的进行着视频编审工作。


这背后的生产逻辑是一体化、敏捷、和协同。


再谈矩阵。分发矩阵化的演变应从“一个视频”多平台分发,转向“一条”内容多平台分发,从平台数量转向内容本身的定位。传播渠道从大屏到小屏,从内容营销到内容双选转化,单一渠道拓展到多内容的分发矩阵。


运营矩阵化的演变应该从“一人多号”到“多人多号,多号一人”的角色化运营。面向平台和用户,非账号化,而是角色化。从大众走向私域,每一个你的关注者、你的粉丝都值得被人性化,更值得深度情感化。


经营矩阵化的演变是从“一项”视频到“一链”视频。从二更集团旗下的二更传媒已建立起包括二更视频、二更食堂、更城市、更娱乐、mol摩尔时尚、贩音馆等40多个内容品牌矩阵链。视频内容生产服务者不要刻意克制多矩阵链的拓展,主要看时机。


生产矩阵化的演变是从“单机生产”到“分布式生产”。MPC视频制作岛(VPI)生产模式正在被主流视频生产团队采用,它脱离一人一机的生产模式,它实现的是生产采编从硬件化到软件化、生产系统从本地化到云化、生产方式从特效化到现场化、生产内容从技术流到记录流,从直播到短视频的分布式采编发审一体,推出敏捷、高品质的视频成品。


第四趋势

视频创意压力下

新闻视频直播微视频化、视频再可视化


尽管视频直播成为媒体机构内容生产的标配,却未能进一步赋能媒体在品牌、利润上指数级提升。而头部媒体的视频直播除了在两会、突发类视频直播中一显身手,纵观整个视频直播行业势态下,用户吸引力毫无疑问被秀场类、泛娱乐类平台吸走。


头部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用户不会因为一场直播而前往下载一个客户端,更不会守护和付费订阅一场新闻直播。


在媒体视频直播渐少的2019年,在今年的天猫双11上,淘宝直播已经成为品牌新的增长点,超过一半天猫商家都通过直播取得了新增长,直播间已经是品牌商家标配。


01时03分,淘宝直播引导成交超去年全天;08点55分,淘宝直播引导成交突破100亿;而淘宝直播 2018 年带货超过 1000 亿,同比增速接近400%。


同时,平台专业主播数量也在迅猛增长,每月带货规模超过 100 万的直播间有 400 多个。淘宝直播负责人赵圆圆称,未来三年,成交将突破 5000 亿。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重新审视“新闻+直播”,而非“直播+新闻”。


“新闻+直播”的核心是新闻,特色是直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