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立鱼电影  ·  沙白已经走了,但网暴还在继续 ·  昨天  
乌鸦预告片  ·  漫威《蜘蛛侠4》定档了!《复联5》后上映! ·  3 天前  
广电独家  ·  四川观察融合2.0:传播全链路模式建设探索 ·  6 天前  
四川大学学生资助  ·  我不想做风筝,我想做风 ... ·  6 天前  
四川大学学生资助  ·  我不想做风筝,我想做风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你们说少儿不宜,我却后悔长大才看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3-15 22:54

正文

至今,Sir都很喜欢看童话。


但,童话并不等于幼稚


事实上,早期的童话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温柔善良。


比如众所周知的《睡美人》,在民间流传的《鹅妈妈的故事集》里,英俊的王子已婚,他强暴了睡美人,还生了几个孩子。



童话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真正有意思的童话,经得住思考。


今天,Sir就推荐一部有点少儿不宜的童话,个中深意,慢慢体会。


《怪物召唤》

A Monster Calls



乍一看海报,还以为是怪兽片。


可是再看孩子蜷缩大树怀里的样子,似乎有点心疼。


故事的主角是小男孩康纳,差不多从他妈妈化疗起,他就开始做恶梦。可不是随便一个恶梦,而是“那个恶梦”。


直到某一天,午夜降临,紫杉树怪现身。



气息古老的紫杉树怪宣称自己是被康纳召唤而来,它要以三个故事交换一个康纳自己的真实故事。


第一个故事。王子善良,但也会杀人,王后虽是女巫,却不一定作恶。




第二个故事,宣称自己有信仰的牧师到处诋毁药剂师,结果他的女儿们生病了。


在所有医治无效之后,只好求助于药剂师,并可以为此放弃信仰,到处歌颂他。


从某种意义上说,牧师暴露了伪善的一面。



第三个故事,关于隐形人,也就是康纳自己。因为母亲生病,老师上课时不提问他,也不布置作业,同学们也不理他。康纳对学校里的忽视感到愤怒,想让大家认可他的存在。


虽然这三个故事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可是却与现实中康纳的困境息息相关。


三个故事,三种隐喻。


实际上都是紫杉树怪对康纳的心理治疗,试图引导康纳寻找善恶之间的平衡点。


紫杉树怪对康纳说:“是你呼唤我,你是我来的原因。我并非为了治愈她(母亲西莉)而来,我是为了治愈你而来。”



在康纳的价值观里,他讨厌祖母,觉得她是恶;他喜欢妈妈,她就是善。他用绝对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人、任何事,也包括对待自己。


他没办法接受有着邪恶念头的自己——


他的噩梦里,他放手让母亲离开了。



紫杉树怪想让康纳意识到,人是复杂的动物。许多事情不能仅看表象,是非黑白没有绝对,坏人也有好的一面。


有糟糕的想法并不可恶,因为这都是内心真实的存在。

 


在第二个故事里,紫杉树怪邀请康纳一起捣毁牧师房子,他将满腔愤怒爆发了出来。而在现实中,他破坏了外婆的家,摔碎了外婆心爱的钟。


从治愈的角度上讲,康纳的情感爆发是痛苦情绪饱和之后的宣泄。


破坏,或许也是关系重建的开始。   



《怪物召唤》是导演J.A.巴亚纳的最新长篇作品,他的导演处女作《灵异孤儿院》(一部恐怖片活生生地拍出了人性),曾代表西班牙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虽然新片依旧有童话故事的色调,但已经不是“从此以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主题。它在认认真真地,用平等的口吻,讨论着成人的话题——


如何面对和接受死亡。



面对妈妈随时可能离开,没有人告诉过这个小男孩,应该怎么做。虽然心里盼望着她康复,却又对即将面临的生离死别无限恐惧。


甚至还会有点坏念头:希望妈妈快点死去。因为这样,所有的折磨才能快点结束。


可是真实的想法不能告诉妈妈,因为妈妈是病人,说出那样的话太恶劣、太卑鄙了。


如果你很生气,甚至不能和我说话

你应该知道它是好的

我早就知道了

因为我知道你想告诉我什么

你大声说出来



最终,紫杉树怪挖掘出了康纳深藏在内心的真相,这也是第四个故事的结局——真相。


康纳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妈妈,我不想让你走。”


说出实话,是与母亲、外婆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



不得不说,影片在塑造康纳的心理状态上是成功的,它让观众看到了那个原本看不见的心灵黑匣。


一方面,噩梦是康纳内心的恐惧,是真实存在于心底,却又想连根拔起的黑暗面。


而另一方面,怪兽意味着救赎。


 

影片的结尾,康纳打开妈妈的画册,原来里面的紫杉树怪早就存在于妈妈的画册里。


而这,正是母子之间割舍不掉的情感连结。


《怪物召唤》是一个关于每个人都害怕失去的故事,我们在里面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编剧派崔克·奈斯(原著作者)说,他最想做的,就是找出康纳真正的感受。要正视一个孩子的感受,并将其小孩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尚未成熟的人。


不要信口雌黄,更不要太多愁善感。


而是诱发每个人的感观,去承认、面对别离之苦,感觉可能带来的伤痛。


因为失去至亲真的会悲痛欲绝。




Sir觉得,导演让人慢慢接受了,类似于《海边的曼彻斯特》里让人受不了的“丧”。


他没有塑造一个面对悲伤积极乐观、刀枪不入的孩子,而是让他拥有了一个孩子面对亲人死亡时该有的正常反应——悲痛、困惑、恐惧。


懂得面对是一种态度,选择接受正是成长的表现。


看看《潘神的迷宫》《野兽家园》与《失物之书》或许你就会更加明白:童话,也可以成为好的讲述方式,讲出好的道理。


Sir还相信,孩子的内心既是神明,又是野兽。呵护有度,人人有责。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助理:蒂姆波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