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Sir都很喜欢看童话。
但,童话并不等于幼稚。
事实上,早期的童话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温柔善良。
比如众所周知的《睡美人》,在民间流传的《鹅妈妈的故事集》里,英俊的王子已婚,他强暴了睡美人,还生了几个孩子。
童话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真正有意思的童话,经得住思考。
今天,Sir就推荐一部有点少儿不宜的童话,个中深意,慢慢体会。
《怪物召唤》
A Monster Calls
乍一看海报,还以为是怪兽片。
可是再看孩子蜷缩大树怀里的样子,似乎有点心疼。
故事的主角是小男孩康纳,差不多从他妈妈化疗起,他就开始做恶梦。可不是随便一个恶梦,而是“那个恶梦”。
直到某一天,午夜降临,紫杉树怪现身。
气息古老的紫杉树怪宣称自己是被康纳召唤而来,它要以三个故事交换一个康纳自己的真实故事。
第一个故事。王子善良,但也会杀人,王后虽是女巫,却不一定作恶。
第二个故事,宣称自己有信仰的牧师到处诋毁药剂师,结果他的女儿们生病了。
在所有医治无效之后,只好求助于药剂师,并可以为此放弃信仰,到处歌颂他。
从某种意义上说,牧师暴露了伪善的一面。
第三个故事,关于隐形人,也就是康纳自己。因为母亲生病,老师上课时不提问他,也不布置作业,同学们也不理他。康纳对学校里的忽视感到愤怒,想让大家认可他的存在。
虽然这三个故事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可是却与现实中康纳的困境息息相关。
三个故事,三种隐喻。
实际上都是紫杉树怪对康纳的心理治疗,试图引导康纳寻找善恶之间的平衡点。
紫杉树怪对康纳说:“是你呼唤我,你是我来的原因。我并非为了治愈她(母亲西莉)而来,我是为了治愈你而来。”
在康纳的价值观里,他讨厌祖母,觉得她是恶;他喜欢妈妈,她就是善。他用绝对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人、任何事,也包括对待自己。
他没办法接受有着邪恶念头的自己——
他的噩梦里,他放手让母亲离开了。
紫杉树怪想让康纳意识到,人是复杂的动物。许多事情不能仅看表象,是非黑白没有绝对,坏人也有好的一面。
有糟糕的想法并不可恶,因为这都是内心真实的存在。
在第二个故事里,紫杉树怪邀请康纳一起捣毁牧师房子,他将满腔愤怒爆发了出来。而在现实中,他破坏了外婆的家,摔碎了外婆心爱的钟。
从治愈的角度上讲,康纳的情感爆发是痛苦情绪饱和之后的宣泄。
破坏,或许也是关系重建的开始。
《怪物召唤》是导演J.A.巴亚纳的最新长篇作品,他的导演处女作《灵异孤儿院》(一部恐怖片活生生地拍出了人性),曾代表西班牙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虽然新片依旧有童话故事的色调,但已经不是“从此以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主题。它在认认真真地,用平等的口吻,讨论着成人的话题——
如何面对和接受死亡。
面对妈妈随时可能离开,没有人告诉过这个小男孩,应该怎么做。虽然心里盼望着她康复,却又对即将面临的生离死别无限恐惧。
甚至还会有点坏念头:希望妈妈快点死去。因为这样,所有的折磨才能快点结束。
可是真实的想法不能告诉妈妈,因为妈妈是病人,说出那样的话太恶劣、太卑鄙了。
如果你很生气,甚至不能和我说话
你应该知道它是好的
我早就知道了
因为我知道你想告诉我什么
你大声说出来
最终,紫杉树怪挖掘出了康纳深藏在内心的真相,这也是第四个故事的结局——真相。
康纳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妈妈,我不想让你走。”
说出实话,是与母亲、外婆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
不得不说,影片在塑造康纳的心理状态上是成功的,它让观众看到了那个原本看不见的心灵黑匣。
一方面,噩梦是康纳内心的恐惧,是真实存在于心底,却又想连根拔起的黑暗面。
而另一方面,怪兽意味着救赎。
影片的结尾,康纳打开妈妈的画册,原来里面的紫杉树怪早就存在于妈妈的画册里。
而这,正是母子之间割舍不掉的情感连结。
《怪物召唤》是一个关于每个人都害怕失去的故事,我们在里面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编剧派崔克·奈斯(原著作者)说,他最想做的,就是找出康纳真正的感受。要正视一个孩子的感受,并将其小孩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尚未成熟的人。
不要信口雌黄,更不要太多愁善感。
而是诱发每个人的感观,去承认、面对别离之苦,感觉可能带来的伤痛。
因为失去至亲真的会悲痛欲绝。
Sir觉得,导演让人慢慢接受了,类似于《海边的曼彻斯特》里让人受不了的“丧”。
他没有塑造一个面对悲伤积极乐观、刀枪不入的孩子,而是让他拥有了一个孩子面对亲人死亡时该有的正常反应——悲痛、困惑、恐惧。
懂得面对是一种态度,选择接受正是成长的表现。
看看《潘神的迷宫》《野兽家园》与《失物之书》或许你就会更加明白:童话,也可以成为好的讲述方式,讲出好的道理。
Sir还相信,孩子的内心既是神明,又是野兽。呵护有度,人人有责。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助理:蒂姆波炖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