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泉界,一些人为了谋财或取乐,便给普通古钱币动刀“整容”,使之成为珍、稀、奇、异、精、美古币。
一般来说,给古钱币整容的方法有:
1、刻;
2、
挖;
3、
移;
4、
补;
5、
冲压;
6、
复制、
粘贴,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1、改刻字或纹饰
最常见的就是利用流铜改刻。
古代铸钱,由于技术原因,铜钱表面会留下浇铸时的铜液“结晶”。钱币界称这种“结晶”为流铜。
于是,流铜就被巧妙地利用起来,改刻成星、月、祥云、同心结、瑞雀、稀少背文等难得一见的纹饰,成为另一种稀少贵重的古钱。
▲开元通宝背改刻祥云
▲半两的流铜改刻出“吉”字
▲开元通宝改刻动物
除了改成图案,还有改刻字的情况。如:
唐 普通“开元通宝”,改刻为较少见的唐“大历元宝”;
北宋 普通“宣和通宝”,改刻为北宋珍稀品“重和通宝”;
北宋 普通“嘉佑通宝”、“元祐通宝”,改刻为金代珍稀品“贞祐通宝”;
“顺治通宝”背工,改刻为“顺治通宝”背二。
▲开元通宝改大历元宝
▲嘉佑通宝改贞祐通宝
▲崇祯通宝 背下工
▲崇祯通宝背下工改背二
银币也可改刻,如:
将普通“民国二十三年船洋”年份“二十三”改成“二十一”,去掉银元正面“三”字的上下二笔。然后在银元背面的船首处添刻旭日和光芒线,并用小银片制成三只飞鸟镶嵌在帆船上方。
▲真品
▲三只飞鸟如同“烧鸡”,很不协调
这样的作伪方法有一定的药力,因为钱体本身是老货,不慎重或者新手就会上当。对付此伪品的主要办法就是看字和锈色。
可以看字体和星月等部分是否扭曲,是否自然、流畅,是否真正融于钱币,面文和背文字体是否有差距。改刻或添加的部分附近必然会留下现代痕迹,与附近的锈色相比,显得不自然、不协调,总是有破绽可寻。
2、改刻母钱
看着博物馆里金光灿灿、精美异常的雕母,哪位泉友能忍住口水?于是真钱改刻母钱、雕母的技能顺应而生。
即普通真钱后加刀刻,使之成为母钱。常见的就是乾隆通宝宝川、标准嘉庆通宝、厚重道光通宝。我们称之为“后加刀”,“加刀母”。此类加刀钱冒充母钱,威力无穷。为避免吃药,需好生学习母钱风格。
▲嘉庆通宝加刀母
▲光绪通宝加刀母
▲乾隆通宝加刀母
3 刻花
▲刻花乾隆
目前最常见的就是真钱后刻花,如:顺治刻花、康熙罗汉钱刻花、乾隆通宝刻花等等。
▲乾隆通宝 后刻花
上手一看钱体,包浆浑厚、字体风格开门,而花纹亮光,刀痕犹在。一般由高手纯手工制作,也有激光机器加工刻花。
另外还有古时的老刻花。此类品种,无真伪之分,看自己喜欢罢。
顾名思义,就是去除钱币上面多余的部分,使之成为另一种版别的好钱。最常见的就是“康熙罗汉钱”。
▲改造的罗汉钱
对比即可区分辨别,“熙”字上下两部分位置不对称,明显不协调。
乾坤大挪移!
如:取一枚北宋“宋元通宝”,把“元”字第二画“点”挖去。再取一枚钱币的“点”,修补粘贴在右边,就成了一枚珍品“宋元通宝”右挑元。或者直接挖去“元”字,取“开元通宝”右挑元,粘贴上即可。
▲左挑元改右挑元
▲挖出北宋古钱上的“通”字,移至“圣宋元宝”上,改变成名誉品“圣宋通宝”
除了“宋元通宝”右挑元外,还有其他版别,也是采用挖补改刻粘贴方式作伪。如:开国纪念银币五角星。
▲用普通版的民国十六年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六角星"银币改刻
先将币面上的六角星刮去,然后将用小银片制成的“五角星”粘贴上去。
识别方法:
如果五角星太粗或不正,以及周围有轻微的刮痕,则定是改刻币。
即用高超的工艺把残缺古币补全,成完整品。
钱体有漏,我补!缺字少肉,我补!钱体有纹裂,我补补补!
常见的有易断裂之刀币、布币,或者天生漏眼的钱币,一般用老铜或做旧锈补上。
通常补好后,会在修补处做锈或者掩盖包浆,所以仔细甄别这些地方就会发现可疑。
我曾见过某高手补过的银币:一枚带有四处打戳的“大清银币”、二枚打了小戳的日本一元、一枚磕碰缺失严重的“北洋造”。采用的是真银修补后做旧之法。
那级别,那技术,简直是逆天的存在啊!若非泉友指点侧光看,真是完整无缺美品!(侧光细看有补疤痕、银新,虽然做了旧,但是与原体还是有不协调。)
▲有戳痕的银币
▲袁大头上后加甘肃二字,使其成为名誉品。
具体做法是将钱币正面朝下,垫上比钱径略小、带阴文纹饰或文字的垫片,从背面冲压,就能获得阳文记号或者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