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农投资
关注神农投资,关注阳光私募基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TF和LOF圈  ·  AI算力的Jevons效应 ·  昨天  
二姐财局  ·  游资也被割惨了 ·  昨天  
读嘉新闻  ·  大涨!还在涨!创历史新高 ·  昨天  
读嘉新闻  ·  大涨!还在涨!创历史新高 ·  昨天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32亿并购过会!能源互联网并购跟踪:朗新集团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神农投资

【极品投资】戴森卷发棒刷爆朋友圈: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就能做到极致

神农投资  · 公众号  · 投资  · 2018-10-18 07:49

正文

做极品投资,与伟大的企业家同行,向伟大的时代致敬!

来源:插座学院


近日,戴森新出的一款卷发棒在朋友圈刷屏了。


根据官方宣传,这款卷发棒可以通过气流卷起定型,边吹头发边卷发。不过售价不太“友好”,高达3465元人民币。


但一经发售,还是引发了抢购热潮,京东预售一天卖出上千件,当天预订名额火速被抢完,天猫官方旗舰店的预售情况同样火爆,连续几天都在1秒内被抢购一空。


戴森,这个来自英国的小家电品牌,这几年在国内迅速蹿红,成了新潮时尚又高科技的代名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创始人詹姆斯·戴森。


因为对产品的极致追求,他被誉为“家电界的乔布斯”。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从詹姆斯·戴森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以下,Enjoy:



01 4年5271次迭代的背后,是对1件产品的极致追求


1979年的一次偶然,詹姆斯·戴森发现:


锯木厂使用大型旋流器所产生的气流来清除木屑。


他想,这个原理能否用到吸尘器中?


于是詹姆斯·戴森开始研发吸尘器,当时他选择了最“笨”的方法——原型制作法。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得到产品的反馈,但这样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一做就是4年。


在设计吸尘器上,戴森可以说历经人生跌宕起伏。


● 在做第5台吸尘器模型的时候,他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

● 第2627台模型的时候,没钱了;
● 第3727台模型的时候,还要他老婆帮忙赚钱养家,甚至把房子卖掉……


4年的时间里,戴森一共经历了5270次失败,终于在第5271次原型实验后,才制作出戴森一代吸尘器——


全球首款「不采用集尘袋」的吸尘器产品。


极致的追求,孕育极致的作品。詹姆斯·戴森被称为“家电界的乔布斯”。


这不仅是因为他桀骜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他和乔布斯一样,对产品细节和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



如今的戴森:


2017年收入为35亿英镑,全球超过8000名员工,每年将10-15%的销售收入用于技术研发,拥有3000多项专利和超过500项发明,多次被权威媒体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


虽然詹姆斯·戴森已经60多岁了,作为跻身福布斯富豪榜的企业家,他仍然坚持每天下午去总部的实验室寻找灵感。


即使没力气操纵车床了,他每天仍然要逐一认真地检查各个产品的设计模型。


这种习惯从他开始设计第一台戴森吸尘器时就养成了,他不想戒掉这种习惯,因为其中包含了戴森产品成功的道理——


持之以恒、耐心、决心以及对技术的极致要求。



02 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憋死


小米创始人雷军这样形容“极致”:


把自己逼疯,把别人憋死。


在一次演讲中,他用暴雪工作室的案例解释了什么是“极致”。


“暴雪工作室是一个极致的例子,最近《暗黑破坏神Ⅲ》游戏发布,距离该系列的上一款游戏《暗黑Ⅱ》,已经整整过了12年的时间。


12年里,暴雪工作室不断调整将游戏回炉重造,不断创新又不断推翻自己,只为做出一款真正满意的产品。”


小米从成立那天起,追求极致的精神就渗透到了每一个工作细节。


2013年,新款小米手机即将推出,但是手机屏幕的壁纸还没有确定。为了手机壁纸这件事,雷军几乎把所有设计师整疯了。


“谁若是和我谈公司战略,我会直接问他壁纸画好了没有,没有画好继续回去画,画好我给你100万元现金。”


这是雷军在2013年5月10日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说的话。


看过4万多张网友投稿的壁纸,以及设计师们花费大量心血设计的作品后,他仍然不满意,开始在微博悬赏100万,寻求一张合适的手机壁纸。


这个消息震动了业界,大量设计师纷纷提出辞职回家专门画壁纸。


为了能够从海量的图片中找出一张真正合适小米手机屏幕的图片,雷军夜以继日地挑选,据他自己说: 看了不下100万张。


雷军说:现在各家手机公司都在用百万位数量级的照片解决一张壁纸问题,这是因为智能手机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要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只能想办法成为最好的那个。


你必须把自己逼疯,把别人憋死,把一个点做到极致,然后消费者才会记住你。


这种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令人叹为观止。




03 把一件事情干到极致,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得到APP是罗辑思维团队花费2年多时间,打磨的一款知识服务类产品。


自出生那一刻就光环环绕,明星团队打造,发布1年后营收超1亿,2年多达到2000万用户。


在知识付费的红海中,得到是怎样杀出来的呢?


插坐学院创始人何川写过一篇文章《过去4年,罗辑思维给我的10点启发》,文中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讲了一件小事。


在做得到APP时 ,一个工程师收到用户投诉,说有一个 BUG ,但这个工程师怎么都测不出来,又把拿来整个团队的手机,都当成测试机,依然没测出来。


这位工程师就联系那位用户,说要上门拜访,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儿。


那位用户在上地,罗辑思维在通惠河北,两个人正好从北京东南角到西北角,直线距离 20 公里的一条对角线,坐地铁最快1个小时。


然后这位工程师晚上下班就去了,回来把问题解决了。


快刀说,这其实是一个复现概率远远不到1%的BUG ,也不是核心功能。


作为工程师,他完全可以不管,因为他上面有测试、有产品经理、有运营........


但他能去,说明他在意用户体验。


我们并没有人安排他去,是他自己想去的。


类似这样的小事不止一件,正因为整个罗辑思维团队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通过重复地做简单事情,不断积累着量。


在量的积累过程当中,逐渐发生变化,到最后形成质变。


罗振宇曾说,如果有一件事情我们做不到最好,那我们会选择不做。


如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脱颖而出?


那就是永远不要做“差不多”的事情,一出手就必须干到极致。




04 把重复工作做到极致就是专家


粉丝早早过千万、头条75万的广告费,这是微信公众号头部大号咪蒙的数据。


篇篇10W+的背后,是咪蒙团队每天的日常重复工作。


据咪蒙本人透露,1篇文章的生产环节包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