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评潍坊二模试卷,其中第
19
题的答案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网上官方“标准答案”的设置似乎不尽科学,逻辑性也稍有欠缺,答案对材料尚未彻底挖掘——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同时阅卷过程中部分学生的答案既惊艳了我,也印证了我的想法。
这个机会不能放过。通过对答案进行再分析、再梳理的过程,将会对学生正确把握和用
“透”材料产生积极影响,也能更好地建构学生历史逻辑思维,提升材料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从新高考问世,新题型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经并继续被命题人所检验。
19
题摘录如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约瑟夫
·张伯伦和他的时代英国史学家马里欧特称赞约瑟夫·张伯伦是“在目前所评述的这段时期内,英国所有政治家中最富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的人物”。
◆生逢盛世
1836
年,约瑟夫
·张伯伦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资产阶级家庭。
1854
年,加入叔父的螺钉生意,成为著名的螺钉生产商,产品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海外。
◆社会变革
1867
年,建立全国教育同盟,强调教育改革
“是补救的开始,它可以为工人阶级带来较高的工资和比较健康的生活,减少贫困和犯罪,改善居住条件”。
1873
年,成为伯明翰市长,大兴市政建设,改善道路、照明和供水,清除贫民窟,完成对市中心的改造,将脏乱差的重工业城市变成了英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殖民地会议
1895
年,面对各国激烈的殖民竞争和帝国内部的离心倾向,担任殖民大臣的张伯伦,积极推动帝国扩张,并创立殖民地会议制度,宣扬帝国共同利益、责任。
1897
年,张伯伦召开第二次殖民地会议,要求改变帝国成员的薄弱联系,将帝国变成英国和各自治领的
“合办企业”。
◆关税改革运动
1903
年,面对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美国、德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冲击,张伯伦组织
“关税改革同盟”,修改自由贸易政策,向对英国产品设立关税壁垒的外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并对来自殖民地的商品实行关税优惠。
|
注:约瑟夫
·张伯伦(
1836
-
1914
)是英国前首相内维尔
·张伯伦的父亲,著名政治家。
——摘编自王蒂《约瑟夫·张伯伦和他的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约瑟夫
·张伯伦的改革措施进行评述。
试题点评:这道题质量总体是比较高的,属于对
2023
年山东高考真题
19
题的一种变式模仿,但所涉及知识面要小于真题。不过考察学生对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史的认知情况是绰绰有余的。
网上给到的参考答案(括号内为笔者注释):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社会问题凸显;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各国对殖民地的争夺日趋激烈;美德等新兴工业强国冲击了英国霸主地位;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冲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
第一段略显突兀,材料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入手,但答案第一段直接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起手,思维跳跃太大,另外社会问题凸显不明确,且
“凸显”的时间晚了
)
张伯伦进行教育改革、完善市政建设等措施,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处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
(
缺少张伯伦措施及影响的背景,这是硬伤。第一段不能算作这一段背景,首先时间不甚匹配
)
张伯伦主张帝国扩张,倡导帝国内部的联合与团结,应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挑战和缓解帝国内部的离心倾向,维护了英国殖民霸权;张伯伦通过组织关税改革同盟,修改自由贸易政策等关税改革措施,来应对新兴国家的挑战和殖民地的离心倾向,符合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
很明显,这一段命题人处理了材料中
“
殖民地会议
”和“
关税改革运动
”
两个模块,措施和影响都有,把缺乏的背景放在了第一段
)
张伯伦的举措是对英国现实问题的呼应,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英国的霸主地位。
(
总结没毛病
)
课堂实录
上课前,我先让课代表发下试题答案。分析来到了第
19
题。我用
PPT
展示了两份学生的答案卷,“这两个同学和参考答案的逻辑不一样,同学们怎么看?建议讨论一下”。学生开始进行讨论。
等声音静下来后,战术巡视一遍后,问道
“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赞同
PPT
上的答案,也不得不赞成(我的课堂有这么专制吗?),因为您给了他几乎满分的评分(百密一疏,试卷上有得分,不小心暴露出我的看法)。
PPT
处理的更好。先介绍社会变革阶段的背景,然后再写张伯伦措施和影响,第二段写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时背景,然后再写张伯伦措施和影响,最后总结,逻辑环环相扣很完美”,学习委员回答。
“请张三同学(
PPT
答案创作者之一)谈谈你的思考”
“
我在考试时发现张伯伦的改革围绕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尤其是工人阶级矛盾,这让我想到了想到了工业革命引起贫富差距拉大,工人处于不利地位,工人运动兴起发展。
”
“关于这个背景我们还有没有现成的课文可以参考?”
短暂沉寂。
“请同学们参考《中外历史纲要(下)》相关内容”
“哦……哦……哦(长音),工业革命!那里!”
“
‘
社会变革
’
一段还有没有可以挖掘的材料?
”看得出学生们还有些疑惑,我继续补充,“还记得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吗?”
“城市生态环境”,已经有学生发现了问题。
“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
‘
城市病
’,
这个知识点分散在选必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二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模块,同学们可以参考”。显然部分同学已经遗忘了这个知识点。
学生处理完知识点后,我继续补充
“那这样我们处理完了答案第一段,但是再想一下真的处理完了吗?提示一下,
‘
生逢盛世
’
,你们看这段材料还有机会吗?
”
“他是资产阶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学生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