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商业世界是一面棱镜,那么因美纳近期的遭遇折射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全球市场的棋盘上,规则与敬畏才是企业生存的终极密码。
2月4日,商务部正式将因美纳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家曾自诩“生命科学灯塔”的企业,正在为选择性遵守国际商业准则而支付高昂学费。
详情点击查看:
因美纳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回应来了!
而在因美纳两次声明后商务部的回应,也从侧面印证了商务部“不可靠实体清单”的铁腕逻辑:当企业将监管的善意曲解为制度弹性时,政策工具箱里等待它的就不仅仅是警示“黄牌”,更有重构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强制性举措。
2月13日,商务部对此进行首次回应: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将美国PVH集团和因美纳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根据《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第十条,对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外国实体,工作机制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决定采取一项或者多项措施。中方一贯审慎处理不可靠实体清单问题
,仅针对极少数破坏市场规则并违反中国法律的外国实体,
诚信守法的外国实体完全无需担心
。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欢迎世界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并致力于为守法合规的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提供稳定、公平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商务部的回应可谓掷地有声,给因美纳的制裁定了调:在中国市场,只有规则,没有退路。
我们稍微翻译一下:“可以决定采取一项或者多项措施”即“进去了就别想出来了,且等后招”;“中方一贯审慎处理,诚信守法的无需担心”即“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列入的既不诚信也不守法”。
中国这套反制裁组合拳,打的不仅是个别企业的违规行为,更是重塑全球商业伦理的决心,同时也彰显了国家在处理国际经贸纠纷时的底气。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维护者。
作为行业佼佼者,因美纳手握着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两张好牌,本应在合法合规的道路上一路领跑,却为了短期利益不折手段,进而自食后果。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商业的征途中,规则不仅是市场运行的基石,更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列入的既不诚信也不守法”。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廖诗评在央视财经发布评论直接指出,因美纳公司被传通过政治献金等方式推动美国会制订《生物安全法案》,打压中国竞争对手,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以及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上海元达温斯顿合伙人律师詹凯在其评论中补充了因美纳的更多“罪行”:据媒体报道,因美纳存在诸多经营问题,如违反市场交易原则,中断与中国企业的正常合作并采取歧视性措施;以“供应链安全审查”为由中断对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关键试剂供应、终止技术授权,致多个项目停滞;扣押中国企业已付款订单等等。权威专家及主流媒体纷纷对此做出严正声明,显示出了此次中国政府在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的坚定决心。
那么,因美纳是否有机会撤出清单呢?詹凯律师团队表示,目前来看希望渺茫。商务部“中方一贯审慎处理”的表述释放出强烈信号,即进入清单的企业想要脱身绝非易事。
且中美之间的诸多复杂因素综合体现于此次制裁中,除非美方在关税及制裁交易中做出重大让步,否则因美纳难以摆脱中方制裁。从既往案例和官方通告研判,商务部后续可能出台对因美纳的制裁细则,加强海关对其产品的进出口监管,甚至警告或处罚与其牵涉广泛的中国企业,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可能走向终结,依赖其供应的中国企业应尽早启用国产化替代。
而对于公众最为关切的:因美纳将受到何种制裁?商务部也明确表态:将采取一项或多项措施。根据《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第十条,处罚措施涵盖进出口、投资、人力资源以及经济处罚等多个层面。这其中任何一项制裁措施,都可能对因美纳造成致命性打击。
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制裁是冰冷的,以其不容置疑的权威,让违规企业不得不承担后果、付出代价。在这场商战中,不仅因美纳身陷囹圄,其合作伙伴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必须要重新审视与因美纳合作所潜藏的风险,果断加快切断合作关系的进程,以有效应对中方制裁所带来的多重不确定性。
如果说商务部的制裁,恰似一把正义之剑刺向破坏市场秩序的“害群之马”,那么因美纳的一系列应对举措,更像是在毫无谋略地胡乱落子,非但未能化解迫在眉睫的困局,反而将自身演绎成了一个罔顾规则、举措失当的“商业小丑”。
2月4日商务部公告发布后,因美纳的首次声明没有展现出应有的诚意与担当,核心内容概括为三点:强调合规性:“始终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回避责任:“正评估相关影响,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转移焦点:“致力于推动全球医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