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爱运营
网站运营学习,汇聚网站运营人的智慧,解读最好的网站运营途径,让学习网站运营的同学能够找到方向。从网站运营的基础到高级网站运营方法,这里都有您学习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教育发布  ·  明日开讲!《安全同行 ... ·  昨天  
微行动联盟  ·  山西省2025届中考模拟方向卷(一) ·  昨天  
编程技术进阶  ·  DeepSeek 效率暴击 21 ... ·  2 天前  
编程技术进阶  ·  DeepSeek 效率暴击 21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爱运营

镜中我效应

爱运营  · 公众号  ·  · 2020-09-10 17:00

正文

“我”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与别人对我的看法

多数人的自我观是与别人“交往中”不断形成的。

团队中有一名刚来不久的实习生,他的工作效率非常的低效,上班总是迟到,而且个性比较明显,也不怎么服从管理,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领导角度,本可以直接辞退他,或者用克扣工资的形式来进行管理。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 “激活他的动力” ,那么就还有另外的一种方式,比如,你可以这样和那个实习生 私下沟通:

我看你刚毕业工作没多久,可能还没有适应过来,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人,尽管平时迟到,工作效率有些慢,我相信也有一些客观的因素。

以你的状态表现,我相信以后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你应该会做的更好,不要让伙伴们小瞧了你。

这种方式呢, 称之为“镜中我的管理方法” 如果自己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观念”,那么就要从他的“自我观”去激发他 ,本可以用制度的形式管理,转移成为“鼓励”,正向激励的方式,就会进一步让一个人得到正向的提升。

相反,如果直接以“命令的口吻”,“制度的方式直接管理”可能就会产生不利于团队发展的其他不良反应。

不管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镜中我效应”的运用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突破自我认知思维的界限, 就能更好的“看清自己和提升自己”,甚至可以“启发别人”。

01

关于“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效应”与社会心理学中倡导的 “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 恰巧相反,它认为: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和别人建立关系和沟通中不断形成的”。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 “别人的看法”加上自我评估的总成。

“我” 所具备的这种感觉是由 “别人的思想,别人对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态度”不断折射给自己 ,然后“我”会根据别人对“我”的评价,产生倾向效应和重新认识。

这种效应会影响着自己的“认知”,进而不断的演化,这就是镜中我的过程。

1.“得到别人的赞赏”。

在新媒体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多数人都在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信息的一步一步强化,加上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外界, 这导致镜中我效应每天都有可能发生。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 “女生朋友圈发照片” ,如果你细心观察会看到这种情况:

当一个人发朋友圈照片被别人评论赞美时,她的内心是便会非常的激动,在这种心理暗示下, 她的内心不断的会强化“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从而她便会使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在 近2-3天,她都会不断的去分享自己各种场景的“美照”或者不同的见解, 而这一切就是为了不断的捏造“人设”。

如果突然有一个人冲出来说了一句不好的评价,那么这个人就会非常的在意, 这一切的过程就是“镜中我”,别人不断地反馈刺激自己达到的“效应”。


或者,在公司中当领导交办给你一件事情,当着大家伙的面说上一句: “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不要让大家失望” ,这样的一种语言暗示会让自己莫名的对待事情多了一些“认真负责”。

每个人都有这种 “得到别人赞赏或者批评” 的镜中我,这一切相当于他人给予每件事情做出的“正面或者负面”反馈一样。

它的正面意义就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到积极的一面,使得心理暗示,会更加的自信有责任感, 让自己往好的评价一面去发展,努力,最终和以往的目标达成一致。

而负面的评价,会使自己认知到不好的一面,从而在下次的行动中,刻意的避免, 而这种力量本质会潜移默化的从“认识”层面到“行动”层面,不动声色的改变一个人。

但现实中,多数人会因为一句别人不好的评价而纠结好久,这本质是“元认知”出了问题。

2.自我观念的演变。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多数来源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众人就是镜子,外面的事物就是我们“心境”的反应。

多数情况下, 我们为什么会在意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然后通过别人对于事物的种种反应, 你知道了别人对于你的认识是一个做了好事的人。

接着通过别人口头评论或者其他的反馈渠道,了解到对你的评价是“热心善良的人”,然后你就会对这种认识和评价感到十分的愉悦, 打心底你也会确定自己是一个“善良热心的人”。

然后你就会用这种标准去要求自己,这是一个人自我观念,元认知不断打破并成长的整个过程。

但是“镜中我”只会影响,并不完全决定我们的“自我认知” ,在同样的情况下,比如有人评价你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虚伪的人”,你就会产生愤怒或者是排斥的心理。


这种评价就会反馈给自己, 极端的人呢,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评价下次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原本自己是“善良的一面”,结果因为这种事情的影响,下次即使你想做“善意的帮助”,也会深思一下。

这整个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绿灯思维”和“焦点效应”,人们习惯给自己穿上一个“明星的外衣”, 觉得自己做的一件事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到“自身的形象”,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观众在意你。

但是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镜中我效应”,就不会及时过滤掉和思考 “别人的反馈是否是合理甚至中肯” ,那么就会 影响到自己大脑元认知的决策。

人们之所以在乎别人的看法, 其实本质只是想得到一个 “有效的反馈”。

反馈的本质是形容“对与否” ,某件事情的做法是否正确。 但是多数人在乎别人的反馈却停留在了表皮层面, 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 比如做某件事情,就是为了得到评价,赞美。

而这种赞美,评价就像彩虹屁一样,一步一步让自己“迷失在过程中”,所以对自我的认知,观念就会产生偏差, 因此你会发现“镜中我”有两面性, 有时候也需要适当的去“分辨”真伪。

02

如何正确树立“元认知”。


我们在生活中,都是有两个“我”存在的, 其一是真我 ,何为真我?就是 自己认知当中理解的那个自己 其二是他我 ,何为他我? 就是别人心中的那个“我”。

多数人习惯用“他我”来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这本质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社会的发展, 让你无法用眼睛去分辨别人到底是“真帮你”,还是“虚心假意” ,因此就要建立正确的元认知意识。

1.什么是元认知。

个人认为,元认知就是你对 “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也是打包 “别人给予反馈评价内容” 的打碎,重组,吸收的过程。

很多人不善于思考, 喜欢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从而相信,其实这很影响自身的判断。

我在工作当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比如A说运营就是这样,B说运营就是这样,于是乎自己便觉得也是这样。

好比老张说天鹅是白的,老王说天鹅也是白的,那么你就相信天鹅是白的一样。

如果突然有一天自己看到了一只黑天鹅,你又认为 “天鹅是黑的一样” 所以元认知的本质是让自己“独立思考”“内化信息”的过程。

惯性的思维处理问题是“线型”的 ,比如遇到的事件A的发生,你才有B的决策和反应, 如果自己的元认知被激活了,也就会出现批判性思维 ,这时候你的思考就发生了变化。


事情A发生了,自己有了B的决策和反应,那么为什么会有B的决策呢?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依据和判断, 会不会出现多元化的答案,于是总结结论你就会有C,或者D的答案。

就好比上面的天鹅一样,当朋友说出天鹅是白的, 大脑就会出现思考,“有没有多种结论”,有没有黑的呢? 这就是元认知思考的过程。

要知道,在别人的信息反馈中有些是不准确的, 如果不准确的信息多了,那么从外界看形成的这个“ 真我”,就也不一定准确, 就会导致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我,并不是 “真的我”

在工作中一些能力不足的下属会采用拍马屁的形式来和领导拉近关系,来获得某些方面的照顾。

能力强,元认知意识高的领导一眼就能看出这种现象,但是对于那些水平在中下层的经理,主管就会动摇内心。

通过下属的不断恭维,赞扬,自己便会变得飘飘然,觉得自身很厉害,并在他人的 “虚假赞扬中失去真我”。

我们在逛商场的时候也会有这种体验,比如你看上一个POLO衫,在店铺的试衣间试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的帅气,漂亮,但是买回家却发现穿上感觉一般。

这是为什么呢?本质道理都是一样, 商场中“镜子”和家中的“镜子”不一样,产生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下属拍马屁就像“商场的镜子”,反映出的领导并不是自己看到的那个“真我”。

其实多数的 “真我”水平很一般,就像回到家中镜子的“我”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反馈是呈现两面性的,只有正确认识信息,才能塑造好“那个元认知”,这样才能提高认知能力。

2.元认知处理问题的方式。

首先,我们接受讯息的第一步是 “内容到达大脑” ,第一时间我们要学会 “丢弃” 何为丢弃,对于夸赞,表扬之类正确的废话自动开启屏蔽功能,不要放在心上。

其次第二步便是“内容的处理” ,我通常采用的是自我提问的方法。

除了思考别人说的话以外,要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

除了凭借自身的经验总结以外, 如果是涉及到决策层面的事情,最好找到“依据”,没有依据的评判都只是感觉。

自我提问的方式会不断的促使自己反思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也会抛开现象层去找“本质”。

第三步便是“内容的沉淀” ,我们要学会把大脑当做CPU一样,接触到这个问题,这个别人反馈的观点,处理然后形成了认知,或者“懂了这个道理”,那么就分类存储在“记忆中”。

分类的本质是为了“防止遗忘”,合理的归类,因为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几个方面, 其一是本质,其二是方法论,其三是概念。

第四步便是“内容观点的输出” ,思考完知道了这件事情不代表自己就完全掌握,需要自己进行实践。

我遇到很多人结论,观点很清晰,但是在落实的时候发现“束手无策” ,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输出的本质就是“刻意练习”。

为什么要刻意练习, 因为大脑的元认知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外,不代表它真的会去运用 ,就像上述所说的四个步骤,你知道了不代表你会启用,就像很多人知道了健身的方法,但他还是个“胖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元认知的本质是“树立一个批判性思维”, 即观察自己在“想什么,是怎么思考的,具体想的对不对” ,告诉自己怎么行动才是正确的,锻炼自己分辨事物的基础能力等。


除了上面四个部分,元认知从“执行侧面还包括 计划,执行与监视和调节 四个方面。

我以“真我”和“他我”为例子: 计划简单来说,就是有明确的目标,然后为这目标制定策略,同时分析自己的水平能力。

我如何“通过上述四个步骤的方法论”,训练自己元认知能力, 从而有效的分辨出,“真我”与“他我”的差距。

执行与监视是在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审视能力,审视自己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合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自己阶段的要求有无达到。

调节的本质是对策略的调 ,比如 “为什么会有人反馈自己做的优秀”,而“为什么会有人反馈自己像是刻意的显摆” ,是不是完成的同时有些格外的高调等。

元认知是“有章可循”的,也是每个人具备的,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得到提高,但是 “有句话叫做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便是元认知的启蒙。

如果自己连元认知的基础知道都还没有达到,那就无法更深入的刻意练习。

元认知也是近些年在认知领域提出可以改变人类潜力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可能从智商层面无法改变, 但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与辨别事物的能力。

03

认知“镜中我”效应的好与坏。


“镜中我”是一种途径的引导,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自卑的本质就是陷入了“镜中我的囚笼”,这当中涉及到两个关键的因素, 其一是“心理的暗示”,其二是“众人 的反馈”。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打压的情况”,这本质也是一种“镜中我”。

通过某件事物的结果一次一次的“打压你的自信心”, 让你不断的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信心也就逐渐的被磨灭 ,这也是最应该小心的。

1.正向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信。

从基础认知原理的角度, 正向的暗示可以让一个人不断的改造自己,相反的则带来巨大的成长危害。

比如你明天将要面临人生第一次上台演讲,大概500多人, 从正向思维出发,个人心理肯定会有巨大的压力 ,比如“我演讲不好怎么办”,大家会不会嘲笑我,我会不会给别人丢脸等。

如果你的领导,同事都来鼓励你给你加油,相信你会缓解一半激动的心理,当自己从舞台上下来的时,他们都为你竖起了大拇指,夸你真棒, 相信你会越来越有“勇气”,想第二次,第三次站在舞台上。

如果相反,你第一次上台, 同事们都嘲笑你可能会紧张,说错话,出洋相 ,并且伙伴还说“你出洋相了我给你拍下来”,那么你的压力就会更大。

演讲完假设真的搞砸了,再面临领导的批评,那么下次让你上台你肯定也不会去了, 这就是典型的“镜中我”对一个人正向和对向的启发。


多数人在上小学的时候都会遇到老师随机提问的情况,当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让自己回答时,自己回答不上来受到批评或者同学嘲笑时,那么自己心理落差便会越来越大, 久而久之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了”。

如果相反,当自己回答错了,老师耐心的指导并且给予鼓励,那么相信下次自己一定会认真听, 这就是为什么好学生会越来越好,而差生会越来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镜中我效应还会形成另外一种情况, 就是当我们对别人的评价或者态度自身认知有错误 ,或者给别人提供了一些不正确的反馈,那么我们形成的认知很可能会更错误。

2.反面的暗示会改变“自我观”。

你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个人发的“众筹治病捐款的链接”,人人都有一丝善心,作为一个普通人自己点进去捐了100块钱,然后心里默默的祝福患者早日康复。

然而在不到半个小时后,突然经过朋友反馈得知这条信息是假的,相信你下次遇到这种事情就不会在给予帮助了, 这本质当中其实因为某件小事会颠覆你对事物的认知,同时也在慢慢的改变“自我观”。

当在有下次的时候,你不仅仅不会帮忙,可能还会告诉身边的朋友这些信息都是假的而谨防上当。

其实自己的本意是好的,但是 “因为没有再次经过验证”, 自己的一句话就可能 “改变了一大批人的认知”。

这点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很多的时候是因为“社会”给予我们的反馈产生了影响 ,而这些影响会直接改变“自我观”, 当自我观变了,行为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链接的真假抛开不说,这些“反面的教材”直接会影响自己的认知,为什么呢?

当有了一次的行为, 我们第二次就不愿意在花某些成本去投入,甚至去验证那个链接“真”还是“假”,然后就去下定义。


而“下定义”的过程,才是对个人“元认知”的直接伤害。

我小时候经常听到长辈们对小孩子教育,“不要跟邻居的谁一起玩,他学习不好,很调皮容易把你带坏了”, 其实有的不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问题”,而是父母与其他家庭不同的认知罢了。

而这样的教育行为,最后谁伤害是最大的呢? 答案是“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呢?

因为打那件事以后,小朋友心里会画一个句号,“父母不让和他玩,他学习不好”, 这种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的方式。

生活中,不仅仅“一句话”,“一个行为”会影响别人的自我观,有的时候也会给自己造成“判断缺失”, 当多数人想着用“镜中我”的方式去打压别人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已经陷入了“镜中我”当中。

“镜中我效应”形成了我们的 “自我观” ,如果转化一下视角,也可以运用这一原理改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行为方式。

帮助别人改变“自我观”,把别人变得更好,才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方式。

04

“内省”与“外省”。


中西文化的教育差异其中有一点非常的有趣, 西方的自我观要求是”内省的”,而中国更多的是“外省”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