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走的音乐
古典音乐不高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行走的音乐

别揭开这华丽的面纱

行走的音乐  · 公众号  · 音乐  · 2019-07-14 21: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约翰·塔文纳 《神秘面纱》 主题↓


今年五月,我在英格兰德比郡的查特斯沃兹庄园,遇到一座精美绝伦的雕塑,“蒙着面纱的维斯特处女 (Veiled Vestal) ”。

蒙着面纱的维斯特处女(Veiled Vestal)

这座雕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圣女面部蒙着的这层若隐若现的面纱——要知道,这可是一尊大理石雕像, 这层薄如蝉翼的面纱,是在石头上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

蒙着面纱的维斯特处女 细部

这张照片拍摄的效果并不好,现场欣赏时,你能更加直接的体验到这种反差所带来的震撼。我围着这座雕塑转了几圈,尽可能抵近确认了几次,才终于肯定这层面纱的材质真的是石头。

看过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的朋友应该了解,这部电影的主要取景地,正是查特斯沃兹庄园。

查特斯沃兹庄园(Chatsworth House)

影片之中,也给了这尊雕像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

《傲慢与偏见》剧照

创作这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是意大利雕塑家拉菲罗·蒙蒂 (Raffaelle Monti, 1818–1881) ,除了这件“蒙着面纱的维斯特处女”,他还有一件类似的创作,即这件收藏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的“忧郁的睡眠与欢乐的梦 (The Sleep of Sorrow and the Dream of Joy) ”。

忧郁的睡眠与欢乐的梦(The Sleep of Sorrow and the Dream of Joy)

忧郁的睡眠与欢乐的梦 细部

蒙蒂并不是唯一一个对面纱如此着迷的雕刻家,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意大利雕刻家乔凡尼·斯特拉扎 (Giovanni Strazza, 1818-1875) ,也是雕刻面纱的高手,他有一件“戴着面纱的处女 (The Veiled Virgin) ”,现在被保存在加拿大纽芬兰的圣约翰大教堂中。

带着面纱的处女(The Veiled Virgin)

坚硬的石头与柔软轻盈的质感形成的这种强烈反差,正是这些雕像作品最不可思议之处,也让“戴着面纱的少女”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成为意大利人的骄傲。在19世纪中期的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她成为意大利的守护女神,有如不列颠尼亚之于英国,海伯尼亚之于爱尔兰,自由女神之于美利坚。


面纱,是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的服饰

在蒙蒂的雕塑作品中,维斯特处女的面纱,象征着圣女的纯洁。

在古罗马传说中,维斯特处女是圣火的守护人,她们要倾其一生守护圣火不灭,她们受到所有人的尊敬,代价是终生不婚。一旦圣火熄灭,或是与尘世男子有染,就会受到残酷的责罚。

而在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新娘披纱,会将所有试图阻挠她幸福的邪灵阻挡在外,直到她来到她所爱的人那里。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也就是今天婚纱的由来。


在东正教故事中,希腊遭受穆斯林入侵,有信徒看到圣母在天上显露真身,圣母将自己的面纱赐予众教徒,在圣母面纱的庇护下,信徒们躲过了劫难。这个故事名为“保护面纱 (The Protecting Veil) ”。

马友友与巴尔的摩交响乐团 唱片《神秘面纱》 封面

英国作曲家约翰·塔文纳的大提琴与管弦乐队作品《保护面纱》 (也翻译为“神秘面纱”) ,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塔文纳:《神秘面纱》“圣子降生”↓

由于文化宗教的差异,这部作品在我国并不知名,然而这首曲子着实好听,大提琴持续不断的拉出蜿蜒绵长的音律,让人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中,也有一段著名的“七重纱舞”。这段音乐表现的场景与《神秘面纱》截然不同。

《神秘面纱》有多圣洁,《莎乐美》就有多黄暴。

1953年丽塔·海华斯主演《莎乐美》,“七重纱舞”片段↓

“七重纱舞”讲的是莎乐美为了得到圣约翰的吻,在希律王面前披着七重薄如蝉翼的纱偏偏起舞,随着音乐的行进,莎乐美将身上的薄纱一层层脱下,若隐若现的曼妙身姿逐渐显露出来,希律王终于把持不住,答应了莎乐美的要求。

扩展阅读↓



面纱,本来的是为了隔绝邪恶,却逐渐演变成一种欲拒还迎。面纱带来的那种神秘感,让人魂牵梦萦。面纱之下的脸庞,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透过轻纱,你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影绰绰的,幻影般的表象,这种表象可以很华丽,却并非真实。

英国当代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 (Damien Hirst) ,将这个意象通过他的系列画作“纱画 (The Veil Paintings) ”呈现出来。

2018 达米恩·赫斯特 纱画(The Veil Paintings)

在这些画作中,你能看到丰富动人的色彩,似乎也能从中看到一些有形的实体,可你又说不上这实体究竟是什么,它可以什么都是,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纱画 “永恒的爱 Veil of Love Everlasting”

可问题是,假如,真的能把这层纱撩起,你真的愿意看到这绚丽画面之后的真相吗?

生活,亦是如此。想想看,你向世界展示出来的光鲜亮丽的自己,你想让别人看到的自己,真的是你内心真实的自我吗?

我们每个人,都披着一层面纱生活。我们不敢将这层面纱除下,勇敢面对他人;甚至,我们都不敢直面面纱后真实的自我。

这也是毛姆的小说《面纱》中的思想主线。

这部小说在2006年被改编成电影,影片全片在中国拍摄完成,取景地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画面中的风景,每一帧都美轮美奂,几乎可以成为中国风光宣传片。

扩展阅读↓


有不少朋友读过小说,或看过这部影片后,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这部作品的题目,为何被称为“面纱”呢?

其实,在小说的开篇,就已经写了这个题目的出处。

毛姆引用了雪莱的诗歌《别揭开这华丽的面纱》:

Lift not the painted veil which those who live

别揭开那些活着的人们称之为生活的华丽面纱,

Call Life: though unreal shapes be pictured there

尽管这都是些不真实的假象,

And it but mimic all we would believe

它只是用随意涂抹的色彩,

With colours idly spread……

模拟着我们能够相信的一切事物……

——雪莱《别揭开这华丽的面纱》


这也是今天文章的题目出处。

祝大家赏乐愉快!


约翰·塔夫纳 《神秘面纱》全曲

马友友 与巴尔的摩交响乐团



艺术浪潮下的音乐历史,经典旋律后的名家轶事
《乐读:古典音乐漫游指南》
实体书购买↓


- 行走的音乐-漫游指南 -

回复“如何入门”,可以获得经典音乐的入门指导。
回复“有啥推荐”,可以获得最新的推荐音乐列表。

回复“电影”,可以获得电影中的经典音乐。

继续探索其它似曾相识的经典音乐,请回复“似曾相识”。

回复作曲家姓名,可以获得音乐家相关作品和故事。

现在支持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拉威尔、海顿、肖邦、奥芬巴赫、李斯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