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理语录
生命的成长和臻于成熟,有赖于人格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没有健康的人格,就不能挖掘人的巨大潜能,没有人格的魅力,就没有真正的自我实现,就永远无法超越自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未来几年,一定要学会避债 ·  5 天前  
夜听  ·  【夜听】人心,人心,人心,人心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理语录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最大的依靠不是孩子(值得深思)

心理语录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22 21:23

正文

来源:青年文摘,摘自《好奇地活着》


你有没有想过,随着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今后该如何照顾他们?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老了,又能依靠谁……


我老了,坚决不跟孩子一起住

几年前,我刚结婚,妈妈过来和我一起住了段时间。有天傍晚我们看一部婆媳大战的家庭剧,我脱口而出:“以后我老了,坚决不会跟孩子一起住,我宁可存钱去养老院!”


平时我说什么都要插两句以显示自己权威的妈妈听了这话,竟一言未发,很久之后失落道:“父母都把孩子当作全部,孩子大了当父母可有可无。


几年后,我辞职跟几个朋友合作了一个养老院项目,我们叫它“老年人关爱服务中心”,专门为独居、空巢或者需要被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

马爷爷的故事

促成我做这件事的,除了当年妈妈那句话,还有我在下雨天遇见的一位老人——住在同一小区的马老。


那天雨下得特别大,人人都着急往家赶,他一个人撑着伞站在雨中。我路过他身边时忍不住停下来问:“大爷,这么大的雨,你怎么不回家呀?万一滑倒怎么办?”


他突然开心地看着我说:“谢谢。”


我被这句“谢谢”弄得莫名其妙,把他拉到旁边的雨棚里,他这才对我说:“姑娘,你不知道,我在家待着实在太闷了,出来看看,外面有人,说不定还有人跟我说话呢。你看,不是遇到你了吗?”


一脸老年斑的老头咧开嘴笑得像小孩子一样。


马爷爷有个儿子,也很孝顺,但远在北京。老伴儿前几年去世,儿子想接他去北京,他不愿意。


一是不想离开生活了这么久的城市,二是怕时间长了给儿子媳妇造成矛盾。他一个人住着一套八十平方米的两居室,屋子空荡荡的,以前还能下楼找邻居下下棋聊聊天,有一天爬楼梯摔了一跤,之后就很少下楼了。


马爷爷说:“今天我实在憋得太难受了,就下来站一会儿,看看路上的人。有人从我旁边经过,都感觉像家里来了客人一样,心里高兴着呢。姑娘,你知道吗,我都好久没走出过这小区大门了……



我开了一家养老院

我下定决心,做养老院。在此之前,我曾在公益组织工作过五年。我的私心是,等我老了,可以在自己的养老院里,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做我们觉得有趣的事,至少,不会那么孤单。


慢慢地,我发现老年其实也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60-70岁


退休以后,六十岁到七十岁,身体比较好,条件也许可。想玩就玩,对自己好一点。钱把住一些,房子留住,把自己的后路退路都安排好。


孩子经济好是孩子的努力,孩子孝顺是孩子的感恩。我们可以不拒绝他们的资助,不拒绝他们的孝敬。但还是要依靠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第二阶段:70岁以后没病


七十岁过了没灾没病的,生活还能自理,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要知道这是真老了,慢慢地体力精力都会不行的,吃饭要慢——防噎,走路要慢——防跌。


不要再去管这管那,管儿管女,该自私一点,管管自己啦。一切都要悠着点,给自己能够自主生活的时间尽量的长一些,不求人的日子总好过。



第三阶段:70岁以后生病了


身体不好了,要求人啦!这一定要有所准备,绝大多数人都逃不过这一关。心情要调整好,要适应。生老病死人生常态坦然对待。这是人生最后一段没有什么好怕,早有准备就不会太难过。


或是进养老院,或是用人居家养老,量力而行,酌情而办,总会有办法,原则就是不要磨子女,不要给子女心理、家务、经济添加太多的负担。


自己多克服一些,我们这一代人什么苦什么难都经过,相信我们人生最后的旅程也会坦然度过。


第四阶段:人生最后阶段


自己头脑清醒,身体疾病缠身无法治愈,生活质量极差时,要敢于面对死亡、坚决不要家人再抢救,不要亲友做无谓的浪费。


而老年的每一个阶段,精神陪护都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当然,我这里很快就成了老年人俱乐部,除了给老年人提供从住宿到专业陪护的“全套服务”,还可以给住在自己家里但平时没有人陪、没有娱乐生活的老人提供“精神陪护”


“精神陪护”对于老人来说更为重要

可别小看“精神”二字对于老年人的重要性,老年人就不需要精神的满足了吗?以前我也没有注意到,每次回家看望父母,不是买衣服买吃的买用的就是给钱。


“要不然你们想怎样?难道我们都不去工作,二十四小时在家守着你们吗?”听表妹这么说的时候,我曾经在心里默默认同。并不是不想孝顺父母,孩子比任何人都希望父母过得好。


可是,年轻的时候,孩子们有工作,有自己的生活,有梦想,想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这世上的事,很多都没有对错,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需求,老人也有老人的角度。

让老人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养老院的任务之一就是,让老人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每周周一到周五的上午,老人们会聚集在中心和老师一起做健身操,早操之后还有合唱时间。中心还有阅览室和棋牌室,不定期组织老年人文艺演出。


当然,这些是针对能自己行动的老人。曾有老人和我聊天时说,如果你年纪大了还有一个好身体,腿脚利索牙口棒,那简直比年轻时遇见一个漂亮姑娘并与她相爱还要幸运。很多不能行走的老人才是最寂寞的那一群。


后来我们中心又多了一个专业的社工姑娘,她把周围小区老人的情况都摸熟了,不能走的,瘫痪在床的,需要照顾的,姑娘常常带人去看望他们,跟他们聊天。不止是在生活中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倾听,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曾经或平淡或辉煌的人生。


我们老了最大的依靠不是孩子,而是内心的充盈

在经营这间老年人关爱服务中心的日子里,我每天跟各种老人相处,失去伴侣的,失独的,空巢的……


我慢慢发现,很多时候,想要真的释放他们的孤独,并不是子女时刻在身边嘘寒问暖,也不是时刻有保姆跟着,更不是不停地给钱,而是让他们忙碌、充实,让他们找回年轻时的自信和“被需要”感,他们真正害怕的,是自己“没用了”。


谁不会变成步履蹒跚的老人呢?我从心底喜欢现在的这份职业,也常常带着妈妈来中心,让她参加合唱团,让她去跳健身操,去跟别的老人聊天。


有一天我外出开会,打电话让她晚上多买点菜,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她一口拒绝我说:“你们去外面吃吧,我今天没空,要排练,下周要去社区演出。”


我突然间觉得心里特别安慰和欢喜。妈妈拒绝,是因为她的晚年有自己的生活,我不是她的全部,她也不是我的附庸,更不是我的保姆,她是一个独立的、为自己而活的女人。


我希望自己在生命的尽头,最大的依靠不是孩子,而是内心的充盈与尊严。


总之,不管你是长寿的欧吉桑或欧巴桑,到最后都是一个人,这句话一点也不悲凉,也不可怕,全看你如何安排生活,全看你有没有成熟的心理。


喜欢就值得去做,别忘了,这辈子就只这一次,遇到好康的或是幸福的事,可别总是期待留给下一代。


老朋友们切记!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千万不要“人在天堂,钱在银行”,什么“一个人很寂寞”、“老了没人照顾”等种种负面讯息,早已是过时的说法。

当我们老了,是依靠自己,还是依靠孩子,或者依靠保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说到底,养老真的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硬朗的身体,靠自己内心的充盈!


说得太好了,值得每一位朋友深思,发给大家都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