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青杨
一个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NE文艺生活  ·  给20万男人“整容”的女人,只收30块 ·  3 天前  
冯唐  ·  又到年底了啊,又到了发红包的时候 ·  5 天前  
周国平  ·  你的生活是否精彩,只取决于这一件事 ·  1 周前  
读书杂志  ·  《读书》新刊|邓卓行:父权与赋权之外 ·  1 周前  
洞见  ·  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熬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青杨

中国的爸爸妈妈,不要错得太离谱!

风青杨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6-25 07:34

正文


所有孩子之间的攀比,都源于家长之间的巨大落差。父母们期待孩子“一代比一代好”,养孩子追求“质量”和“体面”,动辄旅游住五星级酒店,童装玩具必须进口,完全是掉入了“体面”养孩子和“高质量”养孩子的陷阱。


作者:吴文清

来源:瞭望智库(ID: zhczyj)

全文2646字,读完大约3分钟




近日,朋友圈被一则关于从幼儿园开始的“中产阶级鄙视链”的报道刷屏。


在报道中,从孩子出生开始,家长们就精心挑选更好的房子、更好的玩具、更好的早教班、更好的服饰、甚至更好的动画片、更好的旅游地……早在学龄前,因为各种自愿或不自愿的攀比,中产阶级内部就已经形成了一条条育儿鄙视链。从幼儿园开始,有英文名的孩子鄙视没英文名的孩子,出国游玩的孩子鄙视在国内旅游的孩子。


就在今天,或许不少朋友的朋友圈又会被一个个看似晒娃实则炫富占领鄙视链最高层的照片填满。就像报道中说的,李妈妈带着孩子去了迪士尼乐园,张妈妈带着孩子去品尝法式大餐,赵妈妈带着孩子躺在马尔代夫的沙滩上……有时甚至连孩子也有了这样的“自觉性”,每到一些高级西餐厅,一道精致菜品端上桌,他们也会自然地举起刀叉,摆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有文章分析,所有孩子之间的攀比,都源于家长之间的巨大落差。父母们期待孩子“一代比一代好”,养孩子追求“质量”和“体面”,动辄旅游住五星级酒店,童装玩具必须进口,完全是掉入了“体面”养孩子和“高质量”养孩子的陷阱。


再进一步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快乐?成绩就好?库叔不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作出一份万字报告——《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两万多名小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大数据告诉你:并非如此!


观点一:一定要把孩子挤上鄙视链最高层!

孩子怼:爸爸请多关心我!


➤ 1. 心理学家格塞尔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情感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


调查发现,逾五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是母亲在唱独角戏,三成家庭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明显表现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现状。



平时谁陪伴孩子调查结果


而父亲的缺位正是与价位逐渐升高的“鄙视链”相关。教育开销越来越大,父亲通常是承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角色,为了保证孩子处于“鄙视链”最高级,父亲只能牺牲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去工作。缺乏父亲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常常导致孩子出现各种暴力和其他反社会行为。


➤ 2. 除此之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通常主要关注在安全和习惯上,而忽略孩子的兴趣。



调查发现,家长现阶段最关心孩子的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


  • 健康安全(65.95%)

  • 习惯养成(55.47%)

  • 日常学习(53.58%)

  • 人际交往(37.89%)

  • 自理能力(33.75%)

  • 性格养成(28.09%)

  • 兴趣爱好(19.47%)

  • 情绪情感(11.93%)


综合来看,健康安全、日常学习都属于现实性因素,家长对这两项关注度较高,而对于子女未来成长的发展性因素关注度较低。


除去安全这个基本因素之外,家长们还是希望孩子从小能有某种生活方式的习惯(例如吃西餐、讲英语等处于鄙视链高层的习惯),更重视塑造孩子的形象,而忽略孩子的兴趣。


为了用充分的财力基础把孩子挤上鄙视链高层,不惜牺牲陪孩子的时间;为了孩子养成某种高级习惯,不惜牺牲孩子的兴趣。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真的不知能否有个快乐童年?



观点二:一定要早上学,上好学校,补好课!

孩子怼:没用!


➤ 1. 早上学没用


深陷“鄙视链”里的家长普遍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得让孩子早点学习。


调查同样显示80%的小学生都上过学前班。而更多的高价英语班、数学班更是不胜枚举。


不过,大数据却告诉我们,早点上学,提前抢跑,并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上过学前班”比“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而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上过学前班的”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多10%。


这就告诉我们,学前班不仅没能帮助小学生赢得任何学业优势,反而因为让孩子过早学习引发挫败感,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业上的倦怠和松懈。




➤ 2. 择校没用


家长择校是为了让孩子享有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


调查数据却表明,“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的学业情况相差甚微,成绩优秀的比例分别是29.95%和28.48%,在良好、中等和较差等其他学业水平中,二者的数据也较为接近。




➤ 3. 补课也没用


学校每天的教育是一样的,为了争取爬上“鄙视链”,很多家长都会在周末、课外给孩子补课“加餐”。调查发现,近九成小学生在上各种“班”,每天有课外班作业的小学生高达81.50%。


效果怎么样呢?




调查发现,无论是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成绩差的孩子,对周末补课的作用,都一致认为“不知道”、“说不清楚”。甚至,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63.82%的参加了课外班;成绩较差的学生中,更有高达93.95%都参加了课外班。由此看来,学习成绩欠佳的小学生是报课外班的主力。




学前班教育、择校行为、课外班学习及课外作业,是三项性价比较低的家庭教育投入,不仅不能换来小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反而存在让孩子身心俱疲、减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的负面效应,给后面的学习阶段带来难以预估的消极影响。


观点三: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生活安排好!

孩子怼:我要自己管自己!


在“鄙视链”里,家长对孩子的操心可谓事无巨细。甚至在学校或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中,家长还要帮助老师安排。


“美食节,有家长带来亲手制作的蛋糕、甜品,他们的孩子得意地拉着妈妈四处邀吃;


万圣节,在一堆雷同的淘宝公主裙中间,有妈妈亲手设计缝制的‘小天使’、‘小红帽‘’,让孩子出尽风头;


圣诞节,有家长购买优质的活雪松树苗,装饰一新后送到班中为孩子们助兴……”


但在这样被家长“一手包办”的童年里,孩子就能得到真正成长吗?


大数据结果告诉我们,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小学生学业水平也更高。


有意思的是,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而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两者相差悬殊。




做家务只是孩子自我管理的一个面向,孩子在自己做事、与家长协商而不是一味听爸爸妈妈话的过程中,培养出的一整套自我管理机制,包括兴趣班学习内容、零花钱怎么花等。这个过程中,虽然横向比较,孩子自己做出的成绩没有父母一手包办做得好,容易“被鄙视”,但最终能更好地培养孩子。




在中产阶级“鄙视链”上攀爬,是个艰辛的过程。家长们一方面要拼尽全力,为孩子铺路,住进学区房,上最好的学校,学最贵的兴趣班;另一方面要表现得毫不费力,出国游玩、甜点、美妆、卖萌一个都不能少。但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真的能得到快乐,真的能有所成长,大数据已经清晰地表明:并不能!反而,在鄙视链中,受伤最大的,可能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