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量子位
վ'ᴗ' ի 追踪AI行业和技术动态,这里更快一步!关注我们,回复“今天”,更多大新闻等你来发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I前线  ·  20万卡吞金兽 Grok 3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367星]Fixi.js:超轻量级的前端 ... ·  2 天前  
量子位  ·  211硕士学历的袁征,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  2 天前  
机器之心  ·  200多行代码,超低成本复现DeepSeek ... ·  2 天前  
新智元  ·  短短10天,Ilya神秘初创SSI再融10亿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量子位

微信DeepSeek入口已接通,辐射用户14亿!刚刚实测,辛弃疾都得666

量子位  · 公众号  · AI  · 2025-02-16 11:5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描述了微信接入DeepSeek-R1的情况,包括其使用路径、功能特点以及与其它AI产品的对比。文章还提到了微信接入DeepSeek带来的便利性以及其对用户的影响,并提到了Perplexity的Deep Research和奥特曼的反应。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微信接入DeepSeek-R1

提供了使用路径,功能特点包括深度思考模式和社交属性分享功能。目前可支持5000万-1亿用户同时在线。

关键观点2: DeepSeek与ChatGPT的比较

DeepSeek与微信生态的数据资源深度融合,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超过了ChatGPT的同时在线用户。

关键观点3: 实测体验

描述了使用微信接入DeepSeek的体验,包括搜索过程、答案的多样性和实用性等。

关键观点4: 其他AI产品的比较

提到了Perplexity的Deep Research和奥特曼的反应,强调了DeepSeek的优势。

关键观点5: 评选活动

介绍了关于评选2025年值得关注的AIGC企业与产品的活动,并鼓励读者参与。


正文

白交 衡宇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一睁眼,微信证实:

已正式接入DeepSeek-R1,还是 满血版

使用路径非常简单:打开微信——点击搜索框——选择页面中部「AI搜索」——选择深度思考模式——用起来~

生成后的结果还 带有社交属性,可以分享转给朋友,或转发至朋友圈

此前不少人就呼吁,想要能把DeepSeek的答案一键分享,但夙愿未尝。昨晚之前,几乎所有分享DeepSeek生成结果的方式,都是截图 (由于它会展现推理过程,要截的图还特别长)

如今,这个需求终于是被微信实落实了。

公众号“共识粉碎机”连夜计算,目前微信可支持5000万-1亿用户同时在线用户 (同时在线,不是DAU)

这个数字,基本满足了微信首批Deepseek用户的用量,也 超过了ChatGPT的同时在线用户

虽然还在灰度中,但这显然是腾讯继续全面拥抱DeepSeek的动作,而且真正直接上手可用。

好消息,量子位编辑就被首批灰度到了。

喜大普奔,这不得实测走起?——

实测微信接入DeepSeek

目前微信的AI搜索提供两种模式:

  • 快速回答 :生成简介答案,适合通用简单问题。

  • 深度思考 :DeepSeek-R1作为模型支持,长思考、满回答,答案更全面、详细。

因此要深入体验R1的,需要选择「深度思考模式」。

首先来看看它是否支持基本的联网模式。

这两天,宇树机器人又整花活了,他们更新了跳舞视频,比春晚的更灵活也更惊艳,甚至惊呆了歪果仁。

将这个问题抛给微信: 宇树机器人最新跳舞视频,跳的是什么舞

得到的答案是:

它的反应没有什么卡顿,输出也很快。首先展现了它的推理过程,经过联网搜索判定这是 2025年2月14日 进展,然后考虑到用户对机器人感兴趣,提供了额外的信息,最终得到了以下的答案。

这里有个小bug,那就是思考过程与正式回答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排版没有出来。不过估计是因为灰度测试不是很稳定,之后就没有问题。

从它附上的10篇参考资料,前面7篇都来源于 公众号 。这也证明这个AI搜索背后有着微信庞大内容生态来支撑。

好了,基本的联网推理功能有了,那就来上些难度。

之前大家用DeepSeek拿来整活的,无非有算命、人设创意写作等等。

既然如此:

请以辛弃疾的口吻,写一段以微信接入DeepSeek为主题的词。

在思考结束后,它会隐藏思考过程给出正式的答案,点击也可以随时展开。

最后给出的答案如下:

在创作图的同时,还给出了注释,里面暗藏了不少玄机。

前半段代表着事件意义,「智开星汉」代表着双重含义,后半段透露了功能属性,比如调入微信生态数据。

回答完之后,它会给推荐相关问题,或者「再问一个问题」。


如此一来,点击一个问题或者继续提问,是可以继续一直回答下去的(但是不支持结合上文连续回答)。

而且只要不跳出,所有的问答都会在同一个界面里呈现。

整体使用下来,因为在灰度测试以及体验窗口 (仅支持手机端) 的限制,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仅支持手机端的搜索,分享给朋友及朋友圈的信息,无法在电脑端查看。

除此之外,答案没有官方那么多样化,应该也是受到了输出token的限制,也无法像官方那样——能找到历史问答以及结合上下文连续作答这种。

这样来看微信接入DeepSeek呈现的还是一种 短平快 的搜索方式,这也挺符合微信这种即时性、私域社交这样一个属性。

当全球还在为AI入口焦头烂额的时候……

微信接入DeepSeek,出现的效果是什么呢?

一句话解释:

当全球科技巨头还在为AI入口的争夺焦头烂额时,腾讯用一次看似轻巧的”生态嫁接”,被网友戏称“终结了AI搜索竞赛”。

微信此举称得起这句褒奖吗?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首先,肉测体感,同样接入DeepSeek-R1,在腾讯元宝用,就是比在微信用更快、更不卡。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微信接入DeepSeek-R1,是面对难以计量的广大DeepSeek用户,进行了一次零学习成本的入口设置。

如此一来,16.7亿微信用户 (数据来源网络,截至2024年10月) 无需下载新应用、无需注册新账号,就能直接触达当前中文领域最强的推理大模型。

其次,也是真正的杀手锏,在于此举在提供简单易接触入口的前提下,把R1和微信生态的数据资源与RAG (检索增强生成) 技术的深度融合起来了。

当用户询问”如何预约故宫门票”时,DeepSeek不仅能全网搜索,最特别的事,它能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中抓取相关资料,能抓到调用故宫官方小程序的服务接口——这真的是腾讯独家生态资源。

最后用加emoji的答案清晰反馈,方便阅读抓取重点,还挺有人味。

而我们此前就关注到的,腾讯拥抱DeepSeek,拥抱得更宽阔、更全面了。

此前,已经有云平台腾讯云、腾讯云旗下大模型知识应用开发平台知识引擎、AI智能工作台ima、主力AI应用元宝等腾讯家族,先后接入DeepSeek-R1。

开源如此胜利,腾讯如此开放,最终结果导向是什么?

是用户能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最便捷的方法,最广泛地把好用的AI装在手机里用起来。

公众号“共识粉碎机”在最新推文中,称此举是“2C应用的转折点”。

里面还透露出一些信息:

截自公众号“共识粉碎机”推文《微信+Deepseek:2C应用的转折点》

移动互联网时期的超级应用,今天仍在利用发挥超级应用的优势,还有创造出超级应用的脑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