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扬子晚报
新鲜事、有趣事、不平事、离奇事、为难事,欢迎第一时间微信我们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都周刊  ·  复播被封禁!被质疑吃相难看 ·  8 小时前  
新播报  ·  刚刚!大S已“平安到家” ·  昨天  
新播报  ·  刚刚!大S已“平安到家” ·  昨天  
人民日报  ·  【夜读】明天开工!是时候刷新自己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扬子晚报

150秒重新认识董卿!中国诗词大会后我彻底成了她的迷妹

扬子晚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09 17:58

正文


这两天,一档 没有爱豆,

不拼颜值,不聊八卦的综艺节目火了,

一群热爱诗词的平凡人出现在大家视线里,

用“出口成章”的智慧,

用“ 诗情画意 ”的才情,

征服了大家。


每一个选手都带着才华的光芒,

而看完节目,

不少网友感叹:

流水的选手,铁打的董卿!

真的被央视一姐圈粉了!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她与节目融为一体,是舞台上最熨帖的部分

而这才是她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一个好的主持人

关键词不是“出彩”,而是“应景”

在诗词大会这种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节目中尤为如此

董卿做到了

她展现的素质与风采,令人赞叹






每一期节目的开场白,董卿都引用不同的诗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我想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放眼望去,无论是岳阳楼还是黄鹤楼,无论是滕王阁还是蓬莱阁。哪一处,没有留下古来圣贤的名篇佳句,奇绝文笔。所以在这里也再一次盛情地邀请所有的朋友们加入到我们的诗词狂欢。



第三场,台下专家探讨李贺的诗词

抛出“天若有情天亦老”

她脱口而出:



月如无恨月长圆。




紧接着,又补充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第六场中,百人团中有小选手唱起《春夜喜雨》

爸爸在一旁相和



台下的董卿随后送上叶赛宁的诗《我记得》:



当时的我是何等的温柔,我把花瓣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第八场中,百人团中有一位选手的父亲是盲人

从小父亲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教他诗词

父亲自己也一直保持着阅读盲文书的习惯



对此,董卿援引了双目失明的阿根廷著名作家

博尔赫斯的句子:



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第八期擂主争霸赛结尾,攻擂者遗憾离场

董卿送给攻擂者一句陆游的诗: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不仅诗词,董卿的语言表达能力

尤其是点评及总结能力也令人钦佩


第一场中,面对断臂女孩张超凡:



董卿这样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整,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用乐观、坚强,勇敢追求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钦佩的。



第三场中,她注意到百人团中有一位年纪稍长的大爷

穿着打扮并不时尚




董卿了解他的经历后,说:


一位只读过四年书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大叔,那诗啊,就像那荒漠中的一点绿色,始终带给他一些希望,一些渴求,用有限的水去浇灌它,慢慢慢慢地破土,再生长,一直到今天。所以即便您答错了,那也是在我们现场最美丽的一个错误。



第七场中,选手王轶隆在现场得知母亲癌症恶化

决定离开节目,回家照看母亲



王轶隆离开时,董卿祝福他说: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终究有一别,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倒计时的那种心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这是一个空缺,但更是一个圆满,希望王轶隆的妈妈早日康复。









一个台湾东吴大学的副教授在微博问:

“董卿是真的这么厉害,

还是节目组帮她准备的?”



第二季的百人团选手盛梦珂发微博说,

董卿没有提词器,

“所有和点评嘉宾、选手、百人团的诗词互动

全部都是张口即来”。



选手王若兮也赞美董卿,

引用了张潮的《幽梦影》中的诗句: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啊,董卿听了都不好意思了!

康震老师还在旁边起哄,让她“走两步”~










实际上,董卿对诗词的热爱,并不逊色于选手们

日前她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丝毫没觉得《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竞赛,

而是始终沉浸在一种狂欢的氛围里。”

而这和她的个人经历有关
——




这个温婉端庄的上海姑娘

从小经受的却是虎爸的“魔鬼教育法”




1973年,董卿在上海出生

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爸爸董善祥是报社的总编辑

妈妈金路德是大学物理系教授



她的父亲曾是个贫穷的农村娃

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考入复旦大学,改写了一生的命运

所以他对女儿董卿也怀着同样的期望

从小就在她的面前扮演起“虎爸”

对她进行非常非常严格的“魔鬼教育”



不许照镜子

董卿爸爸限制她照镜子的次数

甚至会毫不留情地说

“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点书”

他也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

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学习古诗词

董卿刚开始识字

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

要求她大声朗读、背诵下来

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

中学时,董卿三五天读一本名著

暑假妈妈会开出书单

她开始热爱读书

并开始保持读书的习惯,始终未断



锻炼身体

天还没亮

爸爸就把董卿从床上拎起来

要求让她到家门口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一千米

董卿回忆说

“那时候学生出早操

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

感觉特傻

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

像阿甘一样”



勤工俭学

董卿个子还没有洗碗池高

爸爸就要求她站在小板凳上洗碗

还让她学做拖地等家务劳动

上了中学以后

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勤工俭学

董卿回忆说

“我那时候各种零工都干过

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

“我当时只有15岁

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

10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

那种席梦思床垫,特沉

我两个手抬都抬不动

还要一手抬着床垫,一手迅速地把床单塞进去

然后再把四周叠成平整的90度角

一上午只干了两个房间

别人都去吃饭了

我还在那儿傻乎乎地干着……”



爸爸这样的严厉教育

一度让董卿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在父母坚决不同意她从事文艺事业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