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罗带领古巴从60年多前“万恶的旧社会”转向了政府包办一切的福利天堂,但卡斯特罗创建这个新国家,是靠牺牲经济自由换来的。换来的不是真正的高福利,而是集体贫穷。
文◈刘锐
文章经授权转自浪潮(ID:WelleStudio163)
2016年11月2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去世,这位古巴政治领袖整整统治了古巴近32年,实际掌权47年。
在古巴模式爱好者的眼中,他带领古巴从60年多前“万恶的旧社会”转向了政府包办一切的福利天堂,但卡斯特罗创建这个新国家,是靠牺牲经济自由换来的,换来的却不是真正的高福利,而是集体贫穷。
2010年,菲德尔·卡斯特罗接受《大西洋月刊》的采访,期间他被问到是否还认为古巴模式值得输出,卡斯特罗一反以往的强硬姿态,亲口承认道,“古巴模式对我们自己都不管用了。”
这句话结结实实地扇了古巴模式爱好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津津乐道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的养老补助,甚至免费的葬礼,怎么会不再适用了呢?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免费(free)的服务是由古巴人用自由(freedom)换来的。
根据传统基金会的统计,2016年古巴的经济自由指数是29.8,全球排名177,属于压迫级。古巴的互联网连接率不足5%,以至于古巴人在私底下利用移动硬盘传播视频游戏等本该通过网络下载的数字产品。况且,所谓的免费,最多也只是刚刚满足基本需求而已。但现在,连最基本的需求也不见得能满足了。
走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街头的大学预科生。自1959年革命胜利以来,古巴政府一直实行免费教育政策。
古巴博客兼作家Yoani Sanchez在其著作《真实的哈瓦那》中提到一则趣闻,劳尔·卡斯特罗接替哥哥统治古巴后,有一次在电视上发表讲话,称古巴的经济运转良好,人人都能喝到牛奶。但演讲刊载到《格拉玛报》上后,劳尔·卡斯特罗“人人有奶喝”的许诺不见了。显然当局意识到,让每个人都喝上牛奶着实困难了些。
Sanchez不无调侃地说:“我相信在我们登上月球,在奥运会里力压群雄,在发现治疗艾滋病的疫苗之前,不可能每个人都享用到早已遗忘的欧蕾咖啡(一种加奶的咖啡饮品)。”
尽管官方给出的数据中,人均国民收入超过5000美元,但大多数古巴人的月收入都只有20美元左右。贫困也让卫生服务和教育越来越差。中学教育入学率比1989年低。
尽管医疗是免费的,但是看病得自己带药,带床单甚至碘酒,而大多数用品都只能在黑市里买。更重要的是缺少医生,准确地说,是缺少给古巴人看病的医生。
据《经济学人》报道,2010年,古巴在全球77个国家派驻了3.7万医护人员,多数在拉美国家,这一切,都是在古巴人勒紧裤腰带的情况下完成的。一位娶了古巴女性的美国人说他曾看到一条横幅写道:“我需要去委内瑞拉治头疼吗?”
从70年代初开始,古巴积极援建其他亚非拉国家,然而,古巴国内经济形势说不上好,深陷债务危机。
古巴的援建在70年代后期剧增,据《跨国监督者》杂志的数据,70年代末,有7900个古巴人在海外建设,占到了古巴所有建筑工人的3%。1978、1979年间,海外援建的建筑工人就猛增了一倍。
古巴人为安哥拉盖房子,为埃塞俄比亚修马路,为老挝、几内亚、坦桑尼亚等国建机场学校。此后也门、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尼加拉瓜等国也都蒙受古巴恩泽。到1985年末,有约3.5万古巴人在近20个亚非拉国家建设。
古巴在教育和医疗上也是一直输出。1980年,有3500名古巴教师援助外国,占全国教师数量的2%。到1983年,光是在尼加拉瓜的古巴教师就有2900名。
古巴医学院的学生。
苏联近乎免费的慷慨援助为古巴经济增长助力不少,但是苏东剧变,殃及池鱼,1989至1993年,古巴GDP下降了35%,出口骤降79%,进口狂跌75%,财政预算赤字超三倍。政府不得不发动印钞机,继而又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实际平均工资只有1989年的25%。
这段经济衰退期,被古巴官方称做“和平时代的特殊时期”。就在这“和平年代的特殊时期”,古巴发生了饥荒。
1982年到1993年,古巴的老人死亡率上涨20%,3万多古巴人逃难出国,其中有数千人葬身于墨西哥湾。1993年,古巴终于开始接受美国捐献的食物、药品和现金。
虽然没有几乎同一时期朝鲜的饥荒严重,但是有研究认为,古巴饥荒与朝鲜饥荒颇为相似,都是经济崩溃造成食物短缺,原本的食物分配制度崩坏,普通人遭殃。
2015年,参加美古两国教育交换项目的美国人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观光。
既然革命后的古巴并没有好到哪里去,那革命前的旧古巴呢?是否真如古巴官方宣传的那样民不聊生?
实际情况是,革命前的古巴虽然也有种种社会问题,但是拉丁美洲最富有最成功的国家,整体上与殖民过古巴的西班牙、出产过哥伦布的意大利等国相当。彼时的古巴,与美国关系十分密切。
“那时候的哈瓦那就是现在的拉斯维加斯,”北卡莱罗纳大学治古巴史的路易•佩雷斯这样描述彼时的古巴首都。
50年代开始,古巴成了旅游胜地,买一张迈阿密到哈瓦那的飞机票只需要50美元,还包括酒店、食物、娱乐等多项服务,折合成现在的价钱也就几百美元,古巴借此成了美国后花园。
1961年,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门口聚集大量民众,抗议美国入侵古巴。
哈瓦那不是天堂,但也绝不是万恶的旧社会。
据一部长达1700页的大部头《古巴,追寻自由》中记录,1953年,57%的古巴人住在城市。超过二分之一的人住在人口超过2.5万人的城市,三分之一住在人口超过10万的四大城市里;六分之一住在哈瓦那。
就人口占全国比例来说,哈瓦那是伦敦和维也纳之后,全球第三大首都。
诸多证据表明,革命发生前的古巴,在多项社会经济指标上领先拉美诸国,甚至与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平起平坐。卡斯特罗治下的古巴,医疗和教育常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典范而宣传,在世界范围内也颇多仰慕者。但实际上,在革命之前,古巴的医疗和教育已经是笑傲拉美比肩欧陆了。
1977年,《佛罗里达医疗协会杂志》列举了72座1958年古巴的大型医院,共有2.1万床位。这还不包括市级的医疗中心和250座私营的医疗中心,算上各级私人医院和诊所,660万古巴人有3.5万个床位,比例高达190:1。而根据WHO的《世界卫生统计2015》,2014年古巴的床位是每10万人66.8个,比例降到了1497:1。
革命后的古巴,最左侧是菲德尔·卡斯特罗,中间是切·格瓦拉 /Wikipedia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1957年,古巴的儿童死亡率在3.2%,是拉美最低的,在全世界也排名第13,高于法国、比利时、联邦德国、日本、以色列、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如今的发达国家。但到了1997年,已经悉数被这些国家超越,排在第25位。
就人均牙医和医生来说,1957年的古巴在拉美也仅次于乌拉圭和阿根廷,甚至比美国都高,平均每10万人有128个医师,和荷兰、英国、芬兰是一个量级。
古巴的识字率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达到99.8%,很多人将此归功于卡斯特罗的治理。如果横向来看,世界各国的识字率都在急剧增长,而不独古巴一个:世界平均识字率早已超过80%。1950至1960年间,世界平均识字率在36%至42%之间,而1957年,古巴已经达到76%,跟古巴相仿的几个拉美国家,如哥斯达黎加,1957年有79%,2015年达到97.8%,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增长,很难将增长只归功于古巴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的古巴是拉美传媒最发达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年鉴的统计,50年代后期古巴有58家日报发行,仅次于该地区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从国家体量来看,弹丸之地的古巴可比肩幅员辽阔的巴西等国并不容易。但是到了90年代,仅剩下十几家日报了。
电视机和收音机也类似。1957年,古巴人均拥有电视机的比例冠绝拉美。古巴还是第一个播放彩色电视节目的拉美国家,电台数量也高居世界第八,远超发达国家英国的62个、法国的50个。
不仅如此,在人均收入、汽车拥有量、电视收音机拥有量、识字率、人均医生数量等指标上,古巴都是拉美的先进之列。研究者Marianne Ward和John Devereux总结道,那时候的古巴是个中等收入国家,在革命前夕,收入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欧洲的一半,在拉美独树一帜。
菲德尔·卡斯特罗曾一再宣称,他的意识形态就是古巴至上,"不是共产主义,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在计划良好的经济下实行代议制民主和实现社会正义。"
如今,60多年过去了,卡斯特罗的诺言兑现了吗?
END